忠
从小篆的造字可见忠是存心居中,正直不偏。
人要做到竭诚尽责就是忠的表现。
古人谓:忠者,德之正也。
惟正己可以化人,故正心所以修身乃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
而尽忠者,必能发挥出最大的智慧和才干,因为公生明,偏则暗;
诚如《大学》所言「致知在格物」――革除私欲之后,一切事物的道理无不清楚明白。
因此无论我们是做大事业的,还是在平凡职位上的,要想真正做好,须臾都不能离开忠字。
曾子每日反省自己,首先就是「为人谋而不忠乎?」,意为「别人托付给的事情,是不是忠实且尽心尽力地办到了?」比如说,作为一个公务员,领导交代办理的事情,尽心尽力地作圆满了吗?身为母亲,为家庭尽职、尽责地教养孩子了吗?作为父亲,可堪为子女作榜样了吗?当学生的,功课认真努力了吗?各自在岗位的职务上尽忠了吗?果真能效法曾子每日反省的功夫,察照每日自己「忠诚」的程度如何,未尝不是向上提升的好方法。
尽忠确实是做人的根本。
忠孝仁智礼义信是什么意思
仁义礼智信是五德,顺序不要搞错。
中国传统哲学归于老子。
老子认为德的最高境界就是自然。
然后才是仁义礼智信。
做不到自然就求仁,失仁则求义,失义求礼,失礼求信。
所以顺序不要颠倒。
单独的解释:仁是爱。
义是坚持真理的态度。
礼是遵循等级的表现。
智是对他人的了解。
信就是诚信。
汉武帝时期,儒家代表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和三纲五常。
五常就是五德。
三岗中体现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所以后代儒家就增加忠孝两个概念。
其是属于礼的范畴。
还有一个字就是悌,忠孝悌都做到了就可以称为君子了。
是古代士大夫阶层所遵循的道德规范,即忠、义、礼、智、信,至于仁、孝是宋代程朱理学兴起后纲常理论中所强调的,当然也是古已有之,字面意思就好理解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孔子他老人家的德育内容的全部精髓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做人的根本,也是我们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他老人家的德育内容的全部精髓。
也是人生的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孝:是孝顺。
孝顺父母,这是为人子女的本份,孝顺是报答父母养育之恩。
往大了说,可以是对国家尽忠,这也是大“孝”。
悌:是悌敬。
是兄弟姊妹之间的,就是兄弟友爱,相互帮助。
扩而充之,对待朋友也要有兄弟姊妹之情,这样人和人之间才能消除矛盾,相互谦让。
忠:是尽忠。
尽忠国家,这是作国民的责任,就是要忠于祖国和人民。
“忠”也是要忠于组织和自己的工作职责。
信:是信用。
信用朋友,对朋友言而有信,不可失信用。
将来到社会服务时,“言必忠信,行必笃敬”,说出的话,一定要有忠有信,不欺骗他人。
所做的事,必须要有恭恭敬敬的态度,认真去做,绝对不敷衍了事。
礼:是礼节。
见到人要有礼貌,我们应该遵守各种规定,遵纪守法(也包括礼貌)。
学生见到师长要敬礼,见到父母要敬礼,见到客人要敬礼。
不但表面上要敬礼,心里上更要恭敬,这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的体现。
义:是义气。
是说人们应该有正义感,要有见义勇为的精神,无论谁有困难,要尽力去帮助,解决问题。
对朋友要有道义,大公无私助人为乐,绝无企图之心。
(当然这不是那种狭隘的“哥们义气”,那不是义,那是愚昧而以。
)
廉:是廉洁。
有廉洁的人,无论见到什么,不起贪求之心,没有想占便宜的心,而养成大公无私的精神。
耻:是羞耻。
凡是不合道理的事,违背良心的事情,绝对不做。
人若无耻,等于禽兽一样。
“耻”也是自尊自重。
孔子曰:“知耻近乎勇”,知道错误就去改过,为当所为,不也是勇的表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