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上册的概况及其主要特点综述

七年级上册的概况及其主要特点综述

七年级上册的概况及其主要特点第一册分为四个单元,内容涉及自远古到南北朝的历史,贯穿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的基本线索,力求表现中华文明发展的特点。

本册全书共25课,其中,21课为常规课,4课为学习与探究课。

七年级上册各单元的介绍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一)第一单元的特点时段:从早期人类约170万年至距今约4000多年前。

特点:“中华文明的起源”这一单元叙述了从元谋人、北京人到山顶洞人的演进过程,勾画了中华大地早期人类进化的轮廓。

中华文明遍布各地,呈现了多元发展、互相渗透、融聚一体的特点。

炎、黄作为传说人物成了炎黄子孙的人文始祖,反映这一时代的巨大进步。

(二)第一单元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标准:(1)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2)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3)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本单元下设4课: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正文有三目,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北京人是重点。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正文有三目: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及大汶口原始居民。

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是重点,农耕文化的特征是难点。

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正文也是三目:炎帝与黄帝、尧舜“禅让”、大禹治水。

炎帝与黄帝是重点,“禅让”是难点。

第4课“破解彩陶之谜”是一堂学习与探究课。

(三)第一单元要说明的几个问题1.为什么以“中华文明起源来概括?”而不以“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远古时代”来命题?(1)强调历史的连续性。

说明今日文明是古老文明的延续,以求表现中华文明发展的特点。

(2)强调人性化。

以祖先创造的实际成果入手(如用火,种植粟、稻,房屋),有利于直接感受祖先对后人的恩泽,较“母系氏族繁荣期”为好。

(3)强调贴近生活。

“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专业用语太难,而“中华文明”贴近学生生活,容易引起学生兴趣。

(4)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

由于采取主题单元式安排教材,同一个单元内应相互照应。

以“中华文明起源”能概括四课内容。

2.谁是中华大地最远古的人类?目前一致公认的是元谋人。

另有重庆的巫山人(240万—180万年前)、山西的西侯度文化(180万年前)。

3.农耕文化有什么特征?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是中华民族古代的两种不同文明,存在着互补性。

农耕文明起源于母系氏族繁荣期,是指以农耕生产为主的一切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农耕技术、石器、陶器生产,定居方式、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等方面内容)。

半坡聚落与河姆渡聚落均属农耕文明阶段。

“聚落”一词与以往称为“氏族”不同。

“聚落”就是早期人类的定居地。

“氏族”又称“氏族公社”,是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社会群体(集团)。

聚落从地域意义上说,它应包含着很多氏族,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可能是由若干个氏族组成的一个大公社、一个大的聚落。

半坡聚落与河姆渡聚落有共性,也有其各自的特性。

共性是:①两者都处于大致相同的发展阶段,属母系氏族阶段;②都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形态,兼有饲养、渔猎、采集等经济活动;③都会建筑房屋,过着定居生活;④都会使用和制作磨制石器和陶器。

相异之处是:①地理环境不同;②建筑房屋的特点不同;③农作物不同;④陶器制作的风格不同。

因此,我们常认为半坡聚落反映了北方半干旱地区农耕文明的特点,是黄河流域母系氏族文化的代表;河姆渡聚落反映了南方湿润地区农耕文明的特点,是长江流域母系氏族文化的代表。

4.为什么把黄帝称作为“人文始祖”?(1)他战胜蚩尤,促进了各族的相互融合,为华夏族奠定了基础。

(2)中华文明中的很多创造发明都归结于他的功劳,如衣车宫井,为华夏族奠定了物质基础。

(3)中华民族自称为龙的传人,象征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黄帝又成了中华精神文明的象征。

(4)他的品德、才能、功绩为后人所称颂、崇敬,在中华民族有崇高威望,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人文始祖”。

5.如何理解“传说”与“史实”?古人无区别,近代随着考古学的兴起而出现了区别。

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考古资料证实者为“史实”;未证实者为“传说”。

炎帝和黄帝(反映中华民族雏形的形成)→ 尧舜的“禅让”(国家萌芽的出现)→ 大禹治水和夏朝(国家的产生),都是传说时代。

6.什么是“学习与探究”活动课?活动课是以学生的生活和体验为核心而设计的、有一定实践性的一种课程。

这是本次历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整个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本课是全书的第一课,更有其特殊意义。

本课展现了四幅彩陶图片(陕西黄陵出土的“人形陶罐”,陕西宝鸡出土的“小口尖底瓶”,青海大通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陕西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

要求学生用最传统最基本的眼看、耳听、手记的方法,去直观感知彩陶文化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比如:从“人形陶罐”的造型和用处中可见,孩童头像造型生动逼真,笑容可掬,双唇微启,想像他在期待着什么?憧憬着什么?或是想说点什么?给人以各种遐想;从它的用处看,可能是贮水的容器,也可能是艺术品,说明新石器时代陶塑艺术已趋成熟。

“小口尖底瓶”是个汲水器,从大腹、尖底形状看,也可说明人类早期已掌握了最原始的自动的汲水原理。

“舞蹈纹彩陶盆”从其三组舞蹈图形看,可见我国先民的生活情景:手拉手翩翩起舞,轻松自如。

有人认为它表现的是庆功,有人说是崇拜图腾,也有人认为在祈求人口繁殖。

总之,这幅彩图是散发着先民的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佳作。

“人面鱼纹彩陶盆”是盛物、盛水的器具。

两组图案,用三角、圈点表示鱼头,斜长三角表示鱼身,交叉斜线代表鱼鳞,寥寥数笔,画出了生动的形态;人面鱼纹图案又以十分夸张的手法构思了悠然自得的神态,表现了人与鱼的关系。

有人认为是一种鱼猎的巫术,表示捕鱼的愿望;有人认为是图腾崇拜;有人认为有从鱼到人的意思。

通过观察,了解先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展开讨论,引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四)第一单元的教学建议1.因本单元涉及较多的各类知识,理解有一定难度,所以对于刚入初中的学生在能力上不应做过高要求,达到标准要求的“了解”“知道”“简述”第一层次即可。

2.由于课文内容“少而精”,给教师的讲课留有余地,因而教师可按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教学,还可以注入一些学术研究的新成果。

3.在教学方法上,可按常规讲课,最省事;也可按课文顺序逐项讲课,但无新意,最容易穿新鞋,走老路;建议最好能讲成探索性课型,如:讲解第1课的重点内容时,可从北京人的生存年代、体质特征、生产特征、生活特征,之后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让学生“想像北京人一天的生活”甚至问“北京人喝过开水吗?”“想像半坡和河姆渡居民的衣食住行?”以引起求异思维的发展,激励学生在探索中寻求证据,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历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引起学习的兴趣。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一)第二单元的特点时段:从公元前2070—前221年特点:本单元是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说明由夏朝开始出现国家,到商与西周时期创造青铜文明、春秋战国进入铁器时代,先进技术推动了生产发展和社会变革,进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经济变革又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学术的繁荣。

(二)第二单元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标准:(1)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2)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3)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4)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5)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6)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字体的区别,了解汉字的演变。

(7)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8)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9)以都江堰、长城、大运河、赵州桥、北京故宫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10)列举古代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这一单元是以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与社会重要活动的侧面相统一的方式来呈现主题的,其中含括从夏到战国的历史时段的史实和铁器、牛耕、甲骨文和青铜器、分封、百家争鸣等重要历史内容。

下设八课: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迭”,正文有“家天下”的夏朝、商汤灭夏、武王伐纣三个子目,重点是国家的产生与更迭。

第6课“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正文有西周的分封制、贵族平民与奴隶、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三个子目,重点和难点都是分封制。

第7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正文有齐桓公称霸、问鼎中原、合纵连横三个子目,重点是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争霸(齐桓公称霸)。

第8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正文有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商鞅变法与秦的崛起三个子目,重点是商鞅变法,难点是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第10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第11课“先民的智慧与创造”,三课都是两个子目,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文化的概貌,其中甲骨文、青铜器、孔子、百家争鸣、都江堰和编钟都是每课的重点。

第12课了解身边的“历史”也是一堂探究课。

(三)第二单元要说明的几个问题1.如何理解国家的产生?(1)国家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以某个历史事件作为标志。

以往我们把禹传启、“父传子”作为国家建立的标志,这只是历史的一个“巧合”,而不是历史的必然。

(2)为了叙述的方便,本课中,我们把“禹传子”只作为“家天下”的出现,作为“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的标志。

本课按国家最新公布的“夏商周工程年表”的推断,明确提出把“公元前2070年”“禹”建国作为中国最早国家的开始,作为我国历史跨入文明时代的开始。

(3)“禅让制”的存或废不应以父子相传作为依据。

因为实行“禅让”时有国家,如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禹先按传统办法推举伯益为继承人,说明要用禅让的办法来更换继承人;但是,伯益的威望和权力不如启,使启能轻易地继承了王位。

同样,国家建立后也有禅让。

如曹丕取代汉献帝及宋太祖陈桥兵变也都应视为是“禅让”。

这就说明,不要把“禅让”看得太理想、太简单、太天真了。

(4)夏朝历史至今仍旧是传说,因为尚未发现文字可靠的材料。

但从二里头文化的发掘来看像夏文化,而且夏商周三代紧密相连;又从甲骨文的成熟与发达来看,似应有一个衔接点更好。

因此,夏朝的存在为多数学者所接受。

但不宜过分夸大,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为什么只讲奴隶制和封建制,而不讲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1)教材在国家社会形态上避免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的表述,而是采取了“夏朝在基本保留氏族血缘纽带的情况下进入奴隶制阶段”“西周实行宗法分封制,将血缘关系融入国家统治,对凝聚宗族、稳定等级秩序、维系国家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的说法;更没有强化社会形态,把“夏商”看成是“奴隶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时期,把“西周”说成是“强盛的奴隶制国家”,而是把夏商西周说成是“创造了光辉的古代文明”;也没有把“春秋”作为“奴隶制的解体”,把“战国”作为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而是表述为“与希腊、罗马一样,是东西方文明交相辉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