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职业生涯规划基本理论

职业生涯规划基本理论


循环式发展任务
生涯阶段
青年期 (14-25岁)
发展适合的 自我概念 从许多机会中 学习 在选定的领域中 起步 确定目前所做的 选择
。 (25-45岁
成长期
成年期 (25—45)
学习与他人建立 关系 寻找心仪的工作 机会 投入所选定的 工作 致力维持工作的 稳定
中年期 (45-65岁)
接受自身的限制
6、克朗伯兹 - 社会学习理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社会学习理论和生涯决定》 克朗伯兹兼顾心理与社会的作用,认为二者对个人生涯选 择均有影响。主要包括: 基因特征(种族、性别、外形等)可以拓展或限制你 的职业偏好和能力,如智力、音乐才华等。 环境条件:如雇主或政府官员限定了任职要求,然资 源的供需情况,技术的新发展等。 过去的学习经验同样会影响职业选择,两种学习经验: 你作用于环境的与环境作用于你的。 第四种影响是个人处理新任务、新问题时所形成的技 能、绩效标准和价值观。
课程三
职业生涯规划基本理论
主要内容 一、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历史沿革 西方职业生涯规划的历史沿革 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历史沿革 三、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 结构取向理论 过程取向理论 其他理论
故事一:著名的哈佛报告

一群意气风发的天之骄子从 哈佛大学毕业了,即将开始 穿越各自的玉米地。他们的 智力、学历、环境条件都相 差无几。临出校门时,哈佛 对他们进行了一次关于人生 目标的调查结果显示: 27% 没有目标; 60% 目标模糊; 10% 有清晰的短期目标; 3% 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
1920年,中华职教社成立了职业指导部。


192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了我国第一个为社会 服务的组织“上海职业指导所”,为发展我国职业 指导事业奠定了基础。
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全国教育会议通过了《设立 职业指导所及厉行职业指导方案》,规定了一些实 施职业指导的办法。 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了全国职业指导机构联 合会。 但旧中国,经济凋敝,职业指导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以己为荣 丰足 喜悦 成就感
外部障碍 市场趋势不明 社会经济形势变化 组织动荡
开发潜能 建立自信 积极进取 培养实力 增强勇气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历史沿革
西方职业生涯规划的历史沿革
1894—1917 1918—1938 用; 1939—1957 1958—至今

职业咨询服务的产生; 心理测试在职业指导中开始应 职业辅导系统化理论开始形成; 职业辅导发展走向成熟。
3、罗伊 - 人格发展理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该理论。
吸收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观点,提出儿童期的需 要满足(成长)经验可影响个人的职业选择与职业行为的 假设。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亲子互动模式,将亲子之间的关系分 为三种形态,即:注意孩子、逃避孩子和接受孩子。每一 种形态都会满足儿童不同的需要而形成儿童不同的人格形 态从而影响到职业的选择。



建国后——我国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是与大学生就业制 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统包统分”的就业制度下,职业生涯教育问题一 直是学校教育的空白; 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从国情出发,开辟多种就 业渠道,创建和发展劳动服务公司,并通过这一机 构组织、培训、协调劳动力的供求,职业指导也随 之发展起来。 双向选择、合理流动的就业机制下,我国高校大学 生就业指导已经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阶段,国 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新政策。

20世纪50年代,职业指导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成为 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发挥人的才能、挖掘人的潜力 的重要手段; 20世纪60年代,霍兰德建立了系统的职业指导理论 与模式,包括个性类型鉴定、职业分类、分类匹配 和职业选择等; 20世纪70年代,职业指导引起世界各国关注,各发 达国家相继建立了职业指导制度; 20世纪80年代,“职业指导”被“生涯咨询”所代 替,“生涯”一词也被正式在制度中确立下来,一 直延用至今。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涵义

职业规划四部曲
生涯目标与标准 1、职业发展 周期 2、职业生涯 发展目标 3、职业生涯 成功标准 生涯发展策略 1、职业生涯 发展途径 2、职业生涯 角色转换 3、职业生涯 能力转换 生涯实施管理 1、职业发展 发展方案 2、职业生涯 发展文件
职业生涯诊断 1、自我分析 2、环境分析 3、关键成就 因素分析 4、关键问题 分析

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被誉为“职业辅导之父”。
1909年,在《选择一个职业》中提到:选择职业时,首先 必须了解个人的能力、态度、兴趣、局限等;其次,要了 解各行各业达到成功的需要和条件、优缺点、酬劳、机会 以及未来展望等;最后要以个人和职业的互相配合作为职 业选择的最终目标。 人职匹配。包括条件匹配和特长匹配。


四种影响职业发展路径的因素;
遗传与特殊能力 环境及重要事件 学习经验 任务取向的技能


四种因素的交互作用结果--形成有关职业的推 论或信念
7、认知发展理论

克内菲尔坎姆和斯列皮兹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 认知发展的生涯发展模式。 生涯认知是有一循环渐进的发展阶段的,人们对 于生涯发展、生涯知识及生涯抉择的看法是从最 简单的层级逐步向复杂多元的层级推进。


主要观点



自我概念(Self Concept):是舒伯的核心概念 , 指个人对自己的兴趣、能力、价值观及人格特征 等方面的认识和主观评价。生涯发展的过程就是 自我实现的过程。工作满意的程度与自我概念实 现程度成正比。 生活广度(Life Span):生涯发展的过程划分为 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职责和角色, 以及不同的任务,属于时间的向度。前一阶段任 务的完成情况会影响下一阶段的发展。 生涯成熟(Career Maturity):个人面对及完成 发展任务的准备程度。 生活空间(Life Space):在发展历程的各个阶 段中个人所扮演的各种角色,属于空间的向度。
三、职业生涯规划基本理论

目前有关生涯选择和发展的理论可以分为两类:结构取向 理论和过程取向理论。
此外,其中一些理论较其他理论更为活跃,这表明他们对 生涯理论和研究有着更多的影响:
活跃的 霍兰德 舒伯 认知信息加工 克朗伯兹 非结构的 罗伊 帕森斯 泰德曼

结构的
不活跃的
1、帕森斯 - 特质因素理论

测量工具本身存在信 度与效度问题 强调理性的适配,忽 略了个人在决策中的 影响作用 静态测量的结果未必 能真正反应出个人的 长处与内心深层次的 冲突,忽略了个人与 环境的相互作用。
霍兰德类型理论 (Holland Theory)
John Lewis Holland
2、霍兰德 - 人格类型理论



应用:“职业辅导三原则”


了解自己: 兴趣 能力 资源、限制 其他特质



了解工作世界: 职业的要求 工作条件、薪酬 机会及发展前途
匹配:综合上述信 息把自己放在 最恰当的位置





易于学习和操作 注重心理测量工具的 使用,对心理测量的 发展和应用起到了极 大的推动作用


4、鲍丁 - 心理动力理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该理论。
心理动力论起源于精神分析,强调人内在动力与 需要等动态因素的心理作用在个人选择职业历程 中的重要性。


鲍丁认为,职业是用以满足个人需要的,如果个 人有自由选择的机会,必定会选择以自我喜好的 方式来寻求满足需要而避免焦虑的职业。
学习理论引入生涯辅导。社会学习理论为班杜拉
(Albert Bandura)于1970年代提出,以经典行为 主义、强化理论和认知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
主要观点:个体的人格与行为特质主要受到其独特的 学习经验所影响,这些学习经验包括个人在与环境事 件的互动中,对受到正强化或负强化的事件结果的认 知性分析。
老年期 (65岁)
发展非职业性的 角色 寻找合适的退隐 处所 从事未完成的 梦想 维持生活乐趣
探索期
辨识新问题设法 解决 发展新的因应 技能 巩固自我防备 竞争
建立期
维持期
退出期
减少休闲活动 时间
减少体能活动 时间
专注于必要的 活动
减少工作时间
生涯彩虹图
克郎伯兹的社会学习理论

克郎伯兹(John D. Krumblotz)于70年代末将社会
5、舒伯 - 生涯发展论
美国生涯规划理论大师,集大源自者。职业自我概念 它是一个适配的理论,即:人们同时考量自己的特质以 及一项职业所需要的特质。 生涯发展阶段 成长阶段、探索阶段、建立阶段、维持阶段、衰退阶段 生涯彩虹图 人们同时在不同的空间里扮演不同的角色;所有的角色 都彼此互相影响

25年后,哈佛再次对这群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

3%的人,25年减他们朝着一个方向不懈努力,几乎都 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还不乏行业领袖、社 会精英; 10%的人,他们的短期目标不断实现,成为各个领域中 的专业人士,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 60%的人,他们安稳的生活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成 绩,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 剩下的27%,他们的生活没有目标,过得很不如意,常 常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这个“不肯给他们机会” 的世界。
职业规划对大学生成才的影响
如果飞机没有导航系统……
沙漠里,如果骆驼没有方向……
如果人生没有方向……
1.认识自我,理性选择
马和青蛙赛跑 Vs 马和青蛙游泳?
2.了解社会,主动发展
3.明确目标,优化行动
4.突破自我,开发潜能
突破障碍 内部障碍 缺乏目标 缺少技能 态度消极 恐惧不安 实现自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