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赏一幅书法作品,书法作品欣赏,硬笔书法作品欣赏如何欣赏一幅书法作品一幅书法作品,放在我们的面前,怎么评价、怎么读懂、怎么欣赏,是我们每个初学书法的人、甚至是广大读者都感到困惑而且很想知道的问题。
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他所强调的时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作为一个读者,我认为在读作品之前,心里首先要明确书法欣赏的审美标准,这是正确进行书法欣赏的基础。
其次是要掌握书法欣赏的方法,这是进行书法欣赏的关键所在。
一、书法的审美标准一般地说,“形”包括点画线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书法空间结构;“神”主要指书法的神采意味。
(一)书法的点画线条书法的点画线条具有无限的表现力,它本身抽象,所构成的书法形象也无所确指,却要把全部美的特质包容其中。
这样,对书法的点画线条就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要求具有力量感、节奏感和立体感。
1、力量感点画线条的力量感是线条美的要素之一。
它是一种比喻,指点画线条在人心中唤起的力的感觉。
早在汉代,蔡邕《九势》就对点画线条作出了专门的研究,指出“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点画势尽,力收之”。
要求点画要深藏圭角,有往必收,有始有终,便于展示力度。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强调藏头护尾,不露圭角,并不是说可以忽略中间行笔。
中间行笔必须取涩势中锋,以使点画线条浑圆淳和,温而不柔,力含其中。
但是,点画线条的起止并非都是深藏圭角不露锋芒的大篆、小篆均须藏锋。
书法中往往根据需要藏露结合,尤其在行草书中,千变万化。
欣赏时,既要注意起止的承接和呼应,又要注意中段是否浮滑轻薄。
2、节奏,榉ㄓ捎谠诖醋鞴讨感节奏本指音乐中音符有规律的高低、强弱、长短的?浠性吮视昧Υ笮?约八俣瓤炻煌饲嶂于?窒浮?ざ獭?笮〉炔煌翁挠泄媛傻慕惶姹浠故榉ǖ牡慊咛醪私谧唷:鹤值谋驶ざ獭?笮〔坏龋忧苛耸榉ㄖ械慊咛醯慕谧喔小,话愣裕蔡氖樘迦缱椤?ナ椤? 榻谧喔薪先酰氖樘逍惺椤?菔榻谧喔薪锨浚浠步衔岣弧?3、立体感立体感是中锋用笔的结果。
中锋写出的笔画,“映日视之,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于折处,亦当中无有偏侧。
”这样,点画线条才能饱满圆实,浑厚圆润。
因而,中锋用笔历来很受重视。
但是,我们不能发现,在书法创作中侧锋用笔也随处可见。
除小篆以外,其他书体都离不开侧锋。
尤其是在行草书中,侧锋作为中锋的补充和陪衬,更是随处可见。
(二)书法的空间结构书法的点画线条在遵循汉字的形体和笔顺原则的前提下交叉组合,分割空间,形成书法的空间结构。
空间结构包括单字的结体、整行的行气和整体的布局三部分。
1、单字的结体单字的结体要求整齐平正,长短合度,疏密均衡。
这样,才能在乎正的基础上注意正欹朽生,错综变化,形象自然,于平正中见险绝,险绝中求趣味。
2、整行的行气书法作品中字与字上下或前后相连,形成“连缀”,要求上下承接,呼应连贯。
楷书、隶书、篆书等静态书体虽然字字独立,但笔断而意连。
行书、草书等动态书体可字字连贯,游丝牵引。
此外,整行的行气还应注意大小变化、欹正呼应、虚实对比,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节奏感。
这样,才能使行气自然连贯,血脉畅通。
3、整体的布局书法作品中集点成字、连字成行、集行成章,构成了点画线条对空间的切割,并由此构咸了书法作品的整体布局。
要求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疏密得宜,计白当黑;平整均衡,欹正相生;参差错落,变化多姿。
其中楷书、隶书、篆书等静态书体以平正均衡为主;行书、草书等动态书体变化错综,起伏跌宕。
(三)书法的神采意味神采本指人面部的神气和光采。
书法中的神采是指点画线条及其结构组合中透出的精神、格调、气质、情趣和意味的统称。
“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说明神采高于“形质”点画线条及其结构布局的形态和外观,形质是神采赖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书法艺术神采的实质是点画线条及其空间组合的总体和谐。
追求神采,抒写性灵始终是书法家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
书法中神采的获得,一方面依赖于创作技巧的精熟,这是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只有创作心态恬淡自如,创作中心手双畅,物我两忘,才能写出真情至性,融进自己的知识修养和审美趣味。
二、书法欣赏的方法书法欣赏同其他艺术欣赏一致,需要遵循人类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
由于书法艺术的特殊性,又使书法欣赏在方法上表现出独特性。
一般地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从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
书法欣赏时,应首先统观全局,对其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有一个大概的印象。
进而注意用笔、结字、章法、墨韵等局部是否法意兼备,生动活泼。
局部欣赏完毕后,再退立远处统观全局,校正首次观赏获得的“大概印象”,重新从理性的高度予以把握。
注意艺术表现手法与艺术风格是否协调一致,作品何处精采、何处尚有不足,从宏观和微观充分地进行赏析。
2、把静止的形象还原为运动的过程,展开联想。
书法作品作为创作结果是相对静止不动的。
欣赏时应随作者的创作过程,采用“移动视线”的方法,依作品的前后语言、时间顺序,想象作者创作过程中用笔的节奏、力度以及作者感情的不同变化,将静止的形象还原为运动的过程。
也就是摹拟作者的创作过程,正确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情感变化等。
3、从书法形象到具体形象,展开联想,正确领会作品意境。
在书法欣赏过程中,应充分展开联想,将书法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事物进行比较,使书法形象具体化。
再由与书法形象相类似事物的审美特征,进一步联想到作品的审美价值,从而领会作品意境。
如欣赏颜真卿楷书,可将其书法形象与“荆卿按剑,樊哙拥盾,金刚眩目,力士挥拳”等具体形象类比联想,从而可以得出:体格强健——有阳刚之气——富于英雄本色——端严不可侵犯的特征,由此联想到颜真卿楷书端庄雄伟的艺术风格。
4、了解作品创作背景,正确把握作品的情调。
任何一件书法作品都是某种文化、历史的积淀,,都是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产物。
因而,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包括创作环境,弄清作品中所蕴含的独特的文化气息和作者的人格修养、审美情趣、创作心境、创作目的等等,对于正确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正确把握作品的情调大有裨益。
清王澍《虚舟题跋唐颜真卿告豪州伯父稿》云:“《祭季明稿》心肝抽裂,不自堪忍,故其书顿挫郁屈,不可控勒。
此《告伯文》心气和平,故客夷婉畅,无复《祭侄》奇崛之气。
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
情事不同,书法亦随而异,应感之理也。
”可见,不论是作者的人格修养、创作心境,抑或是创作环境,都对作品情调有相当的影。
向。
加之书法作品受特定时代的书风和审美风尚的影响,更使书法作品折射出多元的文化气息。
这无疑增加了书法欣赏的难度,同时更使书法欣赏妙趣横生。
总之,书法欣赏过程中受个性心理的影响,使欣赏的方法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
以上所述仅是书法欣赏的一种方法,欣赏过程中可以将几种方法交替使用。
另外,欣赏过程中还必须综合运用各种书法技能、技巧和书法理论知识,极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审美评价能力,尽力按作者的创作意图体味作品的意境。
努力做到赏中有评、评中有赏,并将作品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对作品作出正确的欣赏和公正、客观的评价。
当然,掌握了正确的欣赏方法以后,多进行欣赏,是提高欣赏能力的重要途径,扬雄谓,“能观千剑,而后能剑;能读千赋,而后能赋”,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评审书法的好坏,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评论者的主观因素往往起决定作用。
首先爱好不同,酸甜苦辣各有所好。
有的人喜欢纤细秀美,有的人喜欢厚重粗狂;有的人偏爱端正静气的楷书,有的人偏爱生动流畅的行草。
其次,文艺修养有深浅,审美趣味有高低。
有的人追求写实,有的人追求写意;有的人推崇传统,有的人推崇创新。
编辑本段书法欣赏的条件第一、欣赏者应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
俗话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雅者见雅,俗者见俗”。
任何事物在不同的人眼中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和结论。
同一件书法作品,也会由于欣赏者的素养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结论。
书法本身可以说“既单纯又复杂”,它单纯到仅以黑白两色的变化和调度去征服欣赏者;但其本身又是一个多维结构。
要深入理解一件作品,有赖于多方面的知识结构。
应该从广泛的社会知识、人生的各种角度、各个层次去理解作品。
书法也如其它艺术一样,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产物,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它与各种意识形态,如哲学、宗教、历史、道德等有密切联系。
其间错综复杂,变幻莫测;书法还与其它学科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如文字学、鉴定学、心理学、生理学、民俗学、历史、美学及音乐绘画等。
它还与其它艺术门类互相交融、借鉴。
所以,对书法的鉴赏,你越是知识丰富、阅历广博、对作品的认识理解就越深刻,得出的评价和结论也就越中肯准确。
第二、欣赏者对书法应有广泛深刻的体验。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的名言。
意思是你对众多的剑器有鉴赏的经历,自然就能辨识其优劣;你会弹奏多种曲调也就懂得了音律。
书法也与其他艺术门类一样,你不了解它的基本规律以及发展也就无从给以准确的评价和欣赏。
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经三千多年的历史,从公元前十一世纪我国就产生了书法艺术,甲骨文就是先用毛笔书写然后契刻的,有的刻后还用毛笔填朱或填墨。
在漫长的岁月中,汉字演变经过了甲骨、篆、行、草、楷各个发展阶段,出现了众多的流派和书家。
涌现了王羲之、颜真卿、怀素这样伟大的书法家,流传下数以万计的千古不朽的宝贵遗产,可以说是异彩纷呈。
对于这些,我们虽然无法一一实践,但是,对于书法发展的基本概况,对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书家应有一定了解。
对目前书法发展的状况和流派也应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对各种书体的特点、规律有一定的认识。
而且要学习研究一两种书体,通过学习、研究、分析、比较掌握书法的基本规律,提高对书法美的感受能力。
看得多,融汇得多,研究得深,眼界就提高得快,对欣赏和评价就越有发言权,否则书法欣赏就无从谈起。
一个不辩欧、颜、柳、赵,不知苏、黄、米、蔡的人是无法进行书法欣赏的。
马克思说:“如果你要得到艺术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书法欣赏何尝不是如此~第三,欣赏者要掌握一定文房四宝知识及其发展史。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任何一件好的产品出现都离不开得心应手的工具或设备。
书法作品的产生同样与文房四宝的质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因此,了解和掌握中国笔、墨、纸、砚的发展及其性能也是非常必要的。
甲骨文是用刀刻在兽骨或龟甲上的,金文是用泥制范然后翻铸而成。
这些与后来用笔写出的有着明显的不同。
即使都是以笔书写,由于笔的性能不同所表现出来的线条也有所区别。
王羲之书“兰亭”用的是鼠须笔,茧纸,与今天我们用羊毫笔生宣写出来的就不同。
何况从古至今制笔所用的材料、方法不下百种。
另外纸的品种性能也花样繁多。
其他方面,如墨、砚的改革、装裱的方法形式、质量也都影响着书法作品的效果和质量。
所以,我们在欣赏和评价各个时期的书法作品时就不能不涉及和研究作者使用的工具和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