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师培训与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秦娥
来源:《师资建设·理论与政策版》 2013年第1期
□文/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教研培中心秦娥
在“均衡教育”理念指导下,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都非常重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关注,尤其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加大了扶持力度。
近几年来,每年都有资教生、支教生、特岗生、选调生、招聘、置换生等各类新教师输送到农村支教。
2012年3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又下发了《关于创新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机制的意见》,意见指出:建立“国标、省考、县聘、校用”的教师管理制度,实行全省统招统派、经费省级负担、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管理、农村学校使用的补充新机制。
这一系列惠农政策,为农村教师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给农村教育事业增添了活力。
然而,也有来自不同类型高等院校的大学生在具有自身优势的同时,存在着一些缺憾,如教育教学专业知识欠缺、常规教育教学经验不足、“耐心”与“爱心”不够,这些缺憾是他们工作浮于表面的不稳定因素,导致他们有的刚刚上路就拜拜,有的刚刚成长为骨干就跳槽,这样反复的输入与输出,为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带来了新的困难,如何培训与培养新教师,使之尽快适应学校的教育教学等工作,已经成为农村教师培训的新课题。
为此,我们提出了新教师“一年入门、两年胜任、三年成才”的培养目标,围绕这一目标,我们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实践与思考:
一、抓好岗前培训帮助新任教师迈好坚实的第一步
新任教师走上教育教学岗位是他们成长道路上非常关键的一步,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帮他们迈好这一步。
岗前培训在我县坚持了近二十年,但由于新教师来源在不断变化,从起初的师范院校直接分配到现在的特岗、资教、支教、招聘等渠道输入,我们对新任教师的岗前培训工作也在不断更新观念、调整思路,其目的是想通过岗前培训,使新任教师平稳完成角色转换,从心理上、工作上、行为规范上初步适应教师职业要求,引导他们迈好成长的第一步。
岗前培训由县研训中心组织进行集中培训,培训时间安排在每年暑期开学前夕,主要是通过“头脑风暴”式的“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教育教学常规”等方面的教育来进行,其具体的培训课程和形式根据每年新任教师的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比如我们开设的“教育政策法规”一直坚持了二十年,教学方式却由过去的灌输式转变为现在的案例教学式,这样更能激发新时代教师的学习热情,他们在一个个鲜活案例的引导下了解《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基本内容,明确教师、学生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提高新任教师的法规意识。
在“教育教学常规”这一块,在以前师范院校直接分配进来的新任教师培训中,我们一般采用竞赛之类的形式来完成,因为他们在学校就已经基本掌握了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功,我们开设这一课只是起一种强化与选拔作用,但近几年输送进来的新任教师大多是非师范专业类毕业的学生,有的即使是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在学校也基本没有接受过教育教学常规及教学基本功的训练,于是,我们将这一块内容调整为培训重点,并聘请当地名师,如借助模范班主任、优秀学科教师等优秀教师进行言传身教,通过示范、互动交流、合作探究等方式,帮助新任教师初步掌握班级管理、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与技巧,明确课堂基本结构,尝试实践课程理念等。
同时,我县有着丰厚的少数民族文化底蕴,因此,我们还开设了“民族文化与民族教育”等特色课程,帮助来自不同地区或民族的新任教师,了解土家族民族文化相关知识及其与教育的关系,使之尽快适应民族教育工作。
通过短暂培训洗礼之后的新任教师,将分配到各个学校任职,由各学校对其继续进行为期一年的培训与培养,县研训中心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培训培养工作的指导、检查、经验交流和评比等活动。
一年后,由新任教师本人写出书面总结,任职学校组成考核小组对其一年的德、能、勤、绩进行考核评价,报经县教育局考核认定合格者,颁发合格证书,并聘任为正式教师;不合格者,延长培训期一年。
二、建立培养机制引领新任教师健康成长
人的健康成长,不是单靠理论的宣传和学习而习得的,而是要靠实践中自身“体悟”出来的。
新任教师带着从高校习得的广博知识和岗前“爆炒”的教育教学相关知识走马上任,此时,他们还只是刚刚学步的稚子,要确保他们能够健康成长,学校的培养与指导是非常关键的。
我们还要求每所学校都必须成立专门的领导和指导小组,制定新任教师培养方案和具体的指导计划,为新任教师配备优秀的指导教师,并随时与上级培训部门取得联系,上下齐心,从师德、师能等方面对他们进行跟踪培训与培养,建立长效的培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