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适用专业名称:教育管理小学教育现代教育技术科学与技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硕士考试科目名称:教育综合科目代码: 333注意事项:1、请将答案直接做到答题纸上,做在试题纸上或草稿纸上无效。
2、除答题纸上规定的位置外,不得在卷面上出现姓名、考生编号或其他标志,否则按违纪处理。
教育学部分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0分)1.教学目标2.教育智慧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教育价值观是如何形成的?2.教师的劳动有哪些特点?3.课程研制过程包括那些阶段?4.教师的备课包括哪些内容?三、论述题(共25分)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我国教育目的中“全面发展”的核心。
心理学部分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0分)1.首因效应2.学校心理辅导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请对实验室实验法进行简要评述。
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3.简要分析情绪和情感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
4.简述智力和知识的关系。
三、论述题(共25分)说明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2014年河南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及答案教育学部分一,名词解释1,教学目标【解析】所谓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主体预先确定的、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利用现有技术手段可以测度的教学结果。
它表现为对学生学习成果及终结行为的具体描述,或对学生在教学活动结束时其知识技能等方面所取得变化的说明。
2,教育智慧【解析】教育智慧是教育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实践方式的总和,是引导教育成功的重要条件。
也可以说,教育智慧是教师教育真、教育善、教育美三者合一的教育境界,是教师对教育世界和教师人生的真理性认识,表现为应对复杂教育情境的综合素养,同时也是教师追求美好幸福教育生活的生存方式。
教育智慧反映的是教师的一种功夫、一种水平、一种魅力、一种追求。
二.简答题1.教育价值观是如何形成的?【解析】教育价值观总是和特定主体相联系的,是一定主体基于特定需要和自我意识形成的。
同时无论是个体的还是群体的教育价值观都不是先天固有的,也不是人们头脑中纯碎主观自生的。
任何价值观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教育价值观的形成同样如此。
教育价值观的形成是主体在实践活动中社会条件和自我意识相互作用的结果。
首先,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是教育价值观形成的社会条件。
作为意识形成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价值观深受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和制约,是社会物质生产生活过程及其条件在教育观念上的反映。
每一特定时代人的教育价值观都来自于他们所生活的社会现实和需求,是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方式、政治经济制度、观念传统文化熏陶和塑造的结果。
主体的教育需要归根结底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因此,教育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鲜明的社会历史性,在研究教育价值观时,必须紧密联系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而不是孤立地将其视为纯碎的个人经验。
其次,主体的需要和自我意识是教育价值观形成的逻辑前提。
教育价值观的形成还有赖于主客体的分化、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对主体需要的把握。
个人、社会对教育的需要直接构成教育的价值关系,对需要的意识本身是自我意识的重要内容,主体正是基于意识到的需要对各种价值关系进行判断、选择和整合,才形成一定的价值观。
教育价值观正是主体通过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价值整合,从而形成自己教育价值的过程。
价值判断即特定主体对教育有无价值、有什么价值、有多大价值的判断。
人在进行价值选择时充分体现了教育价值观的主体差异性。
人的需要和自我意识的多层次性,决定了教育价值的多样性,当主体面对众多的教育价值信息时,教育价值的整合就显得尤为重要,即特定主体基于一定需要,对众多教育价值加以调整、修正、更新、补充和完善的过程。
特别是当今社会的价值多元化时代,价值整合无疑对人们形成正确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再次,人的实践活动是教育价值观形成的现实依据。
人的实践活动是创造价值、实现价值的活动,人们也是在实践活动中认识、评价和体验价值的,在这种价值体验得到强化后,就会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价值态度和看法,从而形成一种价值观。
一方面,人们通过对教育价值的理解、认可、选择、整合等过程,形成和内化一定的教育价值观,这本身就是人的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另一方面,人在不断实践社会生产生活、政治经济发展以及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各方面发生的变化必然引起人们教育价值观的变化,促使社会和个体对教育产生更多新的需要,主体的新需要和教育对这些新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的满足,又构成了新的教育价值关系,从而促使主体产生与社会发展相符合的教育价值观,进行形成新的教育价值观,不断发展和完善教育价值观体系。
可以说,教育价值观的内化和更新既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前提,又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必然结果。
所以说,人的实践活动为教育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现实依据。
2.教师的劳动有哪些特点?【解析】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与创造性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劳动对象是复杂的。
教师劳动的对象是人,是有自觉意识和人格尊严的、有丰富感情和独特个性的活生生的学生。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客观存在,其年龄特征、个性特点、发展潜力各异。
第二,劳动内容是复杂的。
教师劳动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智力,既要关注理论知识又要培养实践技能,既要立足现在又要着眼未来。
第三,劳动任务是复杂的。
教师劳动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教书要使学生“学会”和“会学”,这是复杂的。
“育人”要达到高境界,更加复杂和艰难。
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又增添了教师劳动的艰巨性。
第四,劳动过程是复杂的。
教师的劳动过程不只是一个运用智力的过程,还是一种综合运用自己的知识、智力、品质等完成教书育人使命的过程。
教师劳动所需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结构要求极高。
越是复杂的劳动其创造性的要求也越高。
首先,教师面对个性特点、知识和能力千差万别的学生,所以因材施教正是教师劳动创造性的典型表现。
其次,教育过程中由于学生是活生生的人,随时都可能发生预料不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偶发事件,需要教育机智。
需要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原则和教育教学方法、手段。
再次,教师本人克服厌教情绪,避免机械重复,使教育教学充满无穷的乐趣,也需要有创造性。
2)教师劳动的个体性与群体性教师劳动无论是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还是课外辅导、谈心交流、家庭访问,都具有鲜明的个体性,尤其是在课堂教学讲授中以及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时候,主要表现为教师的个体性劳动。
但是,教师劳动又不仅仅是个体性的。
无论是从学校教育总任务的达成,还是学生的全面发展,都不能说完全是某一位教师的功劳,而是学校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是学校全部工作的综合效应。
况且,由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会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需要教师集体综合研究、协调配合和指导控制。
而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也需要同行间的切磋观摩,这样才能最终实现教育影响的最优化和师生的共同发展。
3)教师劳动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教师劳动的科学性是指教师要加深对教育方针、培养目标和教材的理解,熟悉和掌握教育教学规律,针对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和不同的教育情境,选择最能奏效的方法与途径来实现教育目的。
它强调的是教师劳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不是任意而为,更不是简单的“随心所欲”。
教师劳动的艺术性是指对于实际教育工作来说,没有完全相同的学生,也没完全相同的条件。
教师要善于思考,有筹划和预见自己行为后果的本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有灵活处理偶发事件的教育机智,对事物有敏锐的感觉并能保持必要的分寸,能从实际出发,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教育原则。
教师劳动从来就不是一种单纯的理性活动,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常常需要形象生动的说明和解释抽象的知识、概念和原理以增强教学的美感。
4)教师劳动的长期性与示范性教师劳动的周期是漫长的、劳动成果见效也不是立竿见影的。
就劳动“产品”而言,教师的劳动产品是特殊的精神产品,是身心全面发展的人,其周期长,见效慢,“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劳动过程而言,教师教给学生知识,要有一个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的过程,教师影响学生心灵需要潜移默化,春风化雨,循序渐进。
逐步提高。
就劳动影响而言,也是长期的,教师对学生身心的影响虽然不能立竿见影,却能滴水穿石,并且这种影响持续一个人的终生。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是指教师要时时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处处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
首先,教师作以人育人的专门性职业,面对各具特点的鲜活生命,必须用自己的知识、思想、品德、言行育人,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一种劳动手段和教育影响。
其次,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对教师往往有一种特别的依赖,有希望教师关注自己的“向师性”特点,模仿性强。
教师本身及其所倡导的思想、行为、品质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
可以说,教师的示范性几乎渗透的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教师处处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
教师的人文精神,以人为本的理念,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关心、对民族以及人类现实生存境遇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关怀,等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课程研制过程包括那些阶段?【解析】课程研制的过程有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内容、形成课程结构和开展课程评价五个阶段。
1)确定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作为课程研制的“指南针”和“方向盘”,是学生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
居于课程中的核心地位;既是课程研制的起点,也是课程研制的终点;既是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内容和进行课程实施依据,也是进行课程评价的根本标准。
因此,确定课程目标就成了课程研制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1)确定课程目标的步骤。
第一步确定课程目标的来源依据。
对学生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和学科专家的建议作为确定课程目标的来源。
当然,在课程研制的实践中还可以根据这三个方面中的某一个方面来作为确定课程目标的来源依据。
第二步,根据要求对课程目标初选。
在确定课程目标的来源依据后,还要对从这些来源依据中得出的可能的课程目标进行过滤或修正,对课程目标进行初选。
第三步,根据标准对课程目标重组。
经过初选后筛选出来的课程目标虽然已经很接近实然的课程目标了,但还并不是真正的课程目标。
这些筛选出来的课程目标要想成为真正的、现实的课程目标,还需要根据一定的标准,如系统化、代表性、层次化、具体化、连贯性、可行性等对之进行再次重组。
只有经过重组后的课程目标才是真正的、实然的课程目标。
(2)确定课程目标的方法。
确定课程目标的方法主要有筛选法和参照法两种。
2)选择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作为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其选择既是课程研制中的重要一环,也是许多课程问题的集结之处。
3)组织课程内容。
经过精心选择的课程内容,还必须以恰当的方式进行编排和组织,以适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能够产生累积的效应,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为此,泰勒提出以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组织课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