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1.审美趣味:①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什么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
②能力或
鉴赏力是审美趣味的内在方面③兴趣和品位则是审美趣味的外在表现。
2.艺术品的他律性:①艺术品的中介功能是为他者存在,受他者制约。
②艺术品的基本特
质决定于创作主体,也受制于接受主体。
3.仿象:①主体通过模仿对象世界的形态创造出的意向。
②在感性形态具象上与对象相似,
甚至非常逼真。
4.趣味教育:①梁启超的美育观②不同于强制教育,以趣味为目的③肯定了美育的独特性
和独立价值。
5.审美直观:①直观性是审美经验的一种重要特征,其特点是不经过概念和推理就直接把握
到对象的审美特征:②审美直观包括两种形式:感性直观和本质直观,前者是指主体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来把握对象的感性特征,后者则是指主体通过直觉直接把握到对象的本质特征。
6.审美理想:①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②他始终显现在具体的审美表象中,是
主体通过自己的想象力与理解力的协调运作创作出来的③审美理想在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中处于最高位置,在审美活动中发挥持久而重要的作用。
7.崇高:①具有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②给人以
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鼓励③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了人的精神境界。
8.美育代宗教说:①蔡元培提出②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③美育是进步的,而宗
教是保守的④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
9.审美需要: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渴望在对象化的
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精神需求,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新的充实和新的显现。
10.审美形态:指在审美活动中展现出来,以复杂的人生样态、自由的人生境界为核心的审
美情趣、审美风格等感性显现的对象化的形态,以及人们对不同形态的逻辑分类。
11.审美理解:是指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进行的理解活动。
他始终保持对象
的感性形象,将感性形象与主体头脑中的审美想想进行比较,从而进行判断的过程。
审美理解还具有多义性特点。
12.灵感:是艺术家在意象创造中,由于各种心理机制、功能处于高度协调的自由状态而突
然生成的精神昂奋、注意集中、情绪激动、想象力空前活跃的一种思维活动的境界。
13.人文学科:是指研究人的一些非物化形态的社会现象,如:精神,理想,价值等问题的
一个科学门类。
14.优美:优美是指审美对象具有小巧,轻缓,柔和等的形式特征,给人以清新,秀丽,柔
媚,娇小,纤巧,精致,幽静,淡雅,轻盈等感受的一种审美形态。
15.自我调节:指人或自我控制系统通过信息反馈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克服,校正与目标间
的偏差,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16.艺术创造力:指艺术家通过艺术想象力把艺术感触丰富,充实起来,用恰当的形式符号
表现在物体上,使艺术品得以完成的一种综合能力。
想象力在生产意向全过程中始终是最重要,最有决定性的艺术创造力。
17.审美理想: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实施中显现在具体的审美表象之中的。
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是主体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协调运作创造出来的。
审美理想在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中处于最高的位置,他一旦形成就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必然会在主体的审美活动中发挥着持久而重要的作用。
18.崇高:作为审美形态,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
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了人的精神境界。
在审美意象的形式构成上,崇高往往具有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
19.审美态度:是指主体在摆脱了日常的功利和实用态度之后,所产生的一种观照、欣赏的
态度,是主体能否与对象建立审美关系并进入审美活动的关键。
20.艺术敏感:是指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象的敏锐性和悟性,天才的敏
感是指这种感受体验的细致,快捷,丰富和深刻。
21.审美意识:是指人对自身审美需要的和外在对象的审美意义,以及二者之间所构成的审
美价值关系的心理反映形式。
它主要包括人的审美愿望、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等内容。
22.喜剧:是用讽刺,幽默的形式,对丑的事物或人自身的缺点进行揭露和嘲笑,从而产生
可笑的效果的一种审美形态。
23.格式塔:是指主体通过视觉思维把握到得有关对象的有机结构的整体。
①此理论十分强
调心理活动的独特性,整体性和创造性②审美活动中格式塔的形成是主体积极的构成的结果。
24.艺术技巧:是艺术创作者通过操作在治疗上留下艺术形式符号的痕迹,使意象完美地物
态化和物化的技巧。
艺术技巧所展示的美就做为意义凝聚于形式的符号中。
形式静态地表现了艺术生产的动态运动。
艺术欣赏者可以通过艺术形式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技巧的美。
25.审美趣味: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
能力或鉴赏
力是审美趣味的内在方面,而兴趣和品位则是审美趣味的外在表现。
审美趣味呈现出两个方面的特征:①审美趣味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②主要受后天因素或社会条件的影响。
26.荒诞:是现代社会中的,非理性的,语无伦次的,难以理解的,使人孤独,恶心,厌烦,
畏惧,绝望的,能表现人生存在意义的虚无感和无助感的一种审美形态。
27.意象的物态化:是指先把意象化的心理层次牵引出来,赋予一定的形式符号,使之以具
有感性物质外观的形态呈现出来,这是从意象走向艺术的实存的第一步,使意象具有物象的形态,但还非物质实存。
28.艺术操作:是在艺术生产的全过程中,在质料上留下艺术形式符号的痕迹,使意象完美
地物态化和物化的生产行为。
在艺术意象的生产过程中,艺术操作赋予意象以最终的形式符号,将意象孕育的成果舞台化为现实的可传达的艺术品。
29.审美澄明:澄明之境,是光明,敞亮的境界是能够达到对世界的清晰把握,达到主体
于客体之间的统一,实现人与人。
人与对象,与自然之间生动和谐的状态。
进入澄明之境,即揭开遮蔽,去除迷误,从而走向光明之城。
30.感知:是感觉和知觉的总称,感觉是对于对象的个别属性的把握,知觉则能够通过对于
感觉材料的加工和整理而达到对于对象的完整把握。
感觉本身是社会化的产物,其中视觉和听觉的作用尤其大。
31.意境:主要是指运用艺术意象,在主客体交融、物我两忘的的基础上,将接受者引向一
个超越现实时空,富有形上本体意味的境界中。
它是后于“意象”概念出现,却渐渐成为艺术的终极追求而超越了“意象”的一个范畴。
32.怡情养性:美育是通过审美“怡情养性”,对人的精神领域进行一种调节,从而达到心
理的平衡,人格的完善。
美育的方式是建立在主体的自觉自愿,潜移默化的基础上的。
33.审美活动:是人由于有了审美需求,有目的而无功利地与客观世界发生审美关系的活动,
是人生实践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审美活动的一切特性和规律在艺术活动中得到最集
中,最全面的体现。
34.反思判断力:就是不像规定判断力那样从普遍性的概念,规律出发去判断特殊事实,而
是从特殊的事物和感受出发去寻找普遍。
35.有我之境于无我之境:意境有两种艺术类型既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这两种类型最初是
由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来的。
所谓“无我之境”是指创作主体的完全消失,隐在艺术意象的后面而“有我之境”其中的“我”以强烈的主观色彩明显地渗透于艺术意象中。
在艺术品中,“有我”和“无我”,以各自独立又相互渗透的方式,创造着各种各样的艺术意境。
36.化化性起伪:是荀子在解释人性和文化的生成时所提出的,体现了美育的功能,即美育
以情感的方式陶冶人的情性,从而改造人性自身的弱点,使其健康发展
37.美(广义):也包括审美意义上的丑,指审美活动建构起来的、能激发主体美感的审美
对象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是人与世界一体圆融、有限与无限和谐统一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
38.固定装饰:是指原始人通过刻痕,刺纹,凿齿,穿耳,穿鼻,穿唇等手段局部地且永久
性地改变自身的自然形态,以期达到某种观念目的的装饰活动。
39.艺术品:是人工制品中的一种以创造非现实的意象世界来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的,含有
审美价值的产品。
40.审美的人:是具备敏锐的审美能力、良好的审美趣味、健康的人生态度、完善的心理结
构、丰富的个性魅力,并具有自由的超越精神和炽热的理想追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