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连贯训练基础试题2013-11-05 05385d56b7b40102ed5t语言连贯训练考点阐释“语言连贯”属高考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考查内容。
该考点的能力层级为E级,属较高层次的“应用”类。
所谓“连贯”,是指语言的表达,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语意方面的,包含句与句之间内容上的一致、语句的感情色彩前后一致、行文围绕一个统一的话题等;二是形式方面的,包括恰当的语序、合适的语体色彩、前后一致的句式、句与句之间的呼应等。
试题考查样式包括排列句序、复位填充、给语境补文等。
连贯题对思维条理性、语言连贯性、语言组织能力和思维判断能力等方面的要求都很高,是语文高考中语言运用方面的考查重点,也是考生复习备考时的难点。
近十年来,连贯题在高考试题中频频出现。
面对内容五花八门、题型不断翻新的连贯题,不少考生感到束手无策,望题兴叹。
其实,只要勤于思考、善于总结,仍可找到解答语言连贯题的规律。
解答技法一、整体感知所给语段,仔细找准总领语句有的排序题,整个语段会有一个起总领作用的中心句。
考生首先应对试题所提供的所有句子作一个整体浏览,粗步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
然后深入局部,仔细审察,找出能够总领语段的中心句。
只要找准中心句,提纲挈领,其余句子的语序也就容易排列了。
例1注意下列句子相互间用语的逻辑照应,把它们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2004年湖北卷第22题)①修建一所房屋或者布置一个花园,要让住在别地的朋友知道房屋花园是怎么个光景,就得画关于这所房屋这个花园的图。
②编纂关于动物植物的书籍,要让读者明白动物植物外面的形态跟内部的构造,就得画动物植物的图。
③读者看了,明白了,住在外地的朋友看了,知道了,就完成了它的功能。
④这类的图,绘画的动机都在实用。
⑤咱们画图,有时候为的实用。
答案⑤②①④③解析通观整段,两个例证(“画关于这所房屋这个花园的图”和“画动物植物的图”)都是围绕一个中心展开论述的,而这个中心,就是句⑤。
只要找准句⑤,把它放在段首,其余句子按照两个例证,一句归纳的顺序,就不难排出正确的语序。
例2按顺序排列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2004年广东卷第6题)①哈萨克白色的毡房错落在草地上,草地上白色羊群、棕色马群与湛蓝天空上的白云相映成趣。
②汽车颠来荡去,让人很不舒服,放眼窗外,却赏心悦目。
③地势渐渐升高,白杨林荫道不见了,道路变得崎岖不平。
④远方天山雪峰银光闪闪,近山却郁郁葱葱,山顶针叶林,山腰阔叶林,接近山麓则是绿草如茵。
⑤汽车驶出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首府伊宁市,沿白杨夹道的公路向东飞驰,丰饶的原野一如内地。
A.⑤④①②③ B.⑤③②④① C.⑤②①③④ D.④①③②⑤答案B解析通观全段,是写从车上所见,故句⑤是总领句,应放在段首,句③“白杨林”呼应句⑤中的“白杨夹道”,然后依次按由近及远、由高到低的顺序连接②④①。
二、语段要形成清晰的思路,语段内部有一个合理的句序一个思路严谨的语段,其内容必有内在合理的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由远到近、由高到低等)和事理顺序(由小到大、由虚到实、由轻到重、由主到次、由总到分、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等)。
考生只要找准语句之间的这些逻辑关系,排列句序就不是难事。
做题时还要注意利用句中的标志性语言来确定个别句子的先后承接、照应关系,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通读语段,检查确定。
标志性语言如①互相呼应关联词语复句中的分句与分句之间有并列、转折、递进、选择、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若注意不到这一特点,将破坏分句问的逻辑联系,并造成结构混乱、语序不当,从而影响句意的连贯。
②暗示性词语换句话说、同时、与此同时、与此相反、反过来说、首先、其次、再次、先前、后来、过去、现在、将来、总之、综上所述、由此看来、诸如此类、所谓、例如……③能串联文意的指代性词语、副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④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等。
例1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2008年广东卷第4题)①《禹贡》主要以山脉、河流和海洋为自然分界,把所描述的地区分为九州,不受当时诸侯割据形势的局限,把广大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分别阐述九州的山川、湖泽、土壤、物产等,是自然区划思想的萌芽。
②此后,主要论述疆域、政区建制沿革的著作不断涌现,除正史有地理志外,各省、府、州、县也多编有地方志。
③《山经》以山为纲,综述远及黄河和长江流域之外的广大地区的自然条件。
④班固所著《汉书•地理志》是中国第一部疆域地理著作。
⑤中国最早的区域地理著作是战国前后出现的《山经》和《禹贡》。
A.④②③①⑤ B.④②③⑤① C.⑤③①②④ D.⑤③①④②答案D解析整个语段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我国区域地理著作”,其中句⑤与句③和句①构成总分关系,句④从时间上看,应放在①之后。
例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2008年全国卷Ⅰ第4题)任何国家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粮食安全问题。
中国多年来,,,,,。
①实现了粮食供应从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②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③使粮食产量不断攀升④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的粮食安全战略⑤推广良种、改善水利条件、精耕细作⑥在上世纪末突破5亿吨大关A.④⑥②⑤③①B.④⑤③⑥①②C.⑤①⑥④③②D.⑤④③⑥②①答案B解析先从“安全战略”再到“实施措施”,最后是结果。
按照从直接到间接、从少到多、由小到大、由分到总的顺序排列。
例3眼睛是人和动物的重要感觉器官。
人眼从外界获得的信息,,而且有些是其他感觉器官所不能获取的。
A是比其他器官多得多B确实比其他器官多得多C不仅比其他器官多得多D或者说比其他器官多得多答案C解析句中的“而且”告诉我们这是一个递进复句,所以选C。
三、保持语段话题的统一,即上下文的陈述对象要一致例1填入下面横线上的两句话,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1997年全国卷第8题)泰山的南天门又叫三天门,创建于元代,至今已有六百余年。
为“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A.元代石刻“天门铭”在门外西侧。
一副石刻对联在门的两旁,B.门外西侧有元代石刻“天门铭”。
门两旁有石刻对联一副,C.元代石刻“天门铭”在门外西。
门两旁有石刻圣联一副,D.门外西侧有元代石刻“天门铭”。
一副石刻对联在门的两旁,答案B解析B项中的两个句子的主语“门外西侧”“门两旁”是紧扣上文“南天门”这一话题而说的,线索十分清楚,联系十分自然;其余选项主语多变,破坏了话题的统一性。
例2把下列句子填在后面的横线上,组成前后衔接的一段话。
(2005全国Ⅱ卷)①它们好像在外面等候了多时。
②在这里看星星,星星在你眼前亮起,一直亮到脑后。
③满天的星星肃然排列,迎面注视着你。
午夜走出帐篷,我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___ ___ __你仿佛把头伸进一座古钟里面,内里嵌满活生生的星星。
我顿时明白了《敕勒歌》中为什么有"天似穹庐"的句子。
[解析]语段是对午夜在草原上看到满天星星的描绘。
“惊呆了”应是被满天星星的奇观惊呆,先选③,而①中“它们”仍是星星,应跟着③,故答案是③①②。
注意对象(话题)的一致。
此题不仅要考虑选项与前后的衔接,还要考虑选项之间的衔接。
所以,还要“合并同类项”(①③同类,都是陈述星星;②是“异类”,放一边)。
例3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2006年全国卷Ⅱ第4题)都灵冬奥会的花样滑冰双人滑的比赛中,张丹、张昊在冲击世界上最高难度的后内接环四周抛跳时失误,张丹重重地摔在冰面上,膝盖严重受伤。
,,。
他们勇敢的精神和精湛的技术征服了全场观众,也征服了现场裁判,最终赢得一枚银牌。
①所有人都以为这对组合将退出比赛②在所有的人都以为这对组合将退出比赛的时候③简单包扎后的张丹双双与张昊重新回到冰上继续比赛④冰上却出现了张昊和简单包扎后的张丹⑤两人顺利地完成了其他高难度动作⑥其他高难度动作完成得很顺利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答案C解析这段文字主要是围绕张丹、张昊来展开的,而就此两个人物而言,其中心点又是张丹。
从话题统一性的角度来考虑,①和⑥句引出了新的主语“所有人”和“其他高难度动作”,属于节外生枝,故应排除。
④句首先出现的是“张昊”,这与横线前面的主语不能保持一致,所以也应该排除。
故答案选择C项。
四、从读音角度着眼,关注音节的和谐和押韵例1依次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2001年全国卷第6题)(1)每逢深秋时节;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
(2)远眺群山环抱,近看小河流水,茶园藏绿,松竹并茂。
①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②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③白云缭绕,层林叠翠;④层林叠翠,白云缭绕;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D解析先看第一空。
若选句②,则形成前面两个六字句相对,然后两个四字并列短语相对,最后两个四字短语相对。
出句对句对称和谐;且“瞰”、“览”押韵,读来上口。
故答案选②。
再看第二空。
从押韵上看,若选句③,韵脚为“抱”、“翠”、“茂”,不押韵,不能选。
若选句④,则韵脚为“抱”、“绕”、“茂”,这就押韵顺口了。
例2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前后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埋伏和照应需要惨淡经营。
埋伏处要能轻轻一笔,若不经意;。
要使读者看不出斧凿痕迹,只觉得,如一丛花,如一棵菜。
虽由人力,却似天成。
如果看出来这里是埋伏,那里是照应,。
①照应处要顺理成章,水到渠成②照应处要水到渠成,顺理成章③清清爽爽,简简单单④自自然然,完完整整⑤便成死症⑥便太浅湿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答案B解析从前后连贯的角度看,③④句中,句③不能和“如一丛花,如一棵菜”相衔接,而句④能。
从音节和谐的角度看,能和“却似天成”句中的“成”押韵的有首句的“营”、句①中的“成”、句④中的“整”和句⑤中的“症”)五、研究词句的语法结构样式,保持词句结构的协调一致例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并做到各短语格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字数不得增减)(2002年全国高考卷第24题)成年累月的战事,每况愈下的社会治安,经济的不断衰退,动荡不安的政局,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使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的正常生活受到威胁,甚至连生命财产都没有保障。
答案①成年累月的战事,②动荡不安的政局,③不断衰退的经济,④每况愈下的社会治安,⑤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
解析此题语序的调整除了必须关注短语字数的多少,短语之间的因果关系等外,还必须注意短语内部的结构调整。
原句的五个短语,同属定中结构,但其中的定语和中心语,一会儿是两个字,一会儿是四个字,结构比较零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