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保护导论》课程总结》

《《环境保护导论》课程总结》

《环境保护导论》课程总结
一、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历史背景
众所周知,步入21世纪后,人类面对的最主要问题就是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

这是时代决定的,也是社会需要决定的。

近年来,世界各国出现了几百年来历史上最热的天气,厄尔尼诺现象也频繁发生,给各国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

发展中国家抗灾能力弱,受害最为严重,发达国家也未能幸免于难,1995年芝加哥的热浪引起500多人死亡,1993年美国一场飓风就造成400亿美元的损失。

80年代,保险业同气候有关的索赔是140亿美元,1990到1995年间就几乎达500亿美元。

这些情况显示出人类对气候变化,特别是气候变暖所导致的气象灾害的适应能力是相当弱的,需要采取行动防范。

1985年,英国科学家观测到南极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并证实其同氟利昂(CFCs)分解产生的氯原子有直接关系。

这一消息震惊了全世界。

在全球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发生的土地“荒漠化”,不仅造成了长期的农业和生态退化,还曾引发过严重的环境灾难。

80年代非洲撒哈拉地区发生的大灾荒,就是荒漠化所引起的最引人注目的一次环境灾难,难民的悲惨景象震惊了全世界。

事实上,历史上一些繁盛一时的文明的神秘消失,往往同土地荒漠化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二、地球环境及其组成
地球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

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

地球外圈可进一步划分为四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
即地幔圈、外核液体圈和固体内核圈。

1.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它包围着海洋和陆地。

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在2000 ~16000 公里高空仍有稀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

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空气,它们也可认为是大气圈的一个组成部分。

2.水圈
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等,它是一个连续但不很规则的圈层。

从离地球数万公里的高空看地球,可以看到地球大气圈中水汽形成的白云和覆盖地球大部分的蓝色海洋,它使地球成为一颗"蓝色的行星"。

3.生物圈
由于存在地球大气圈、地球水圈和地表的矿物,在地球上这个合适的温度条件下,形成了适合于生物生存的自然环境。

现存的生物生活在岩石圈的上层部分、大气圈的下层部分和水圈的全部,构成了地球上一个独特的圈层,称为生物圈。

4.岩石圈
对于地球岩石圈,除表面形态外,是无法直接观测到的。

它主要由地球的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顶部组成,从固体地球表面向下穿过地震波在近33公里处所显示的第一个不连续面(莫霍面),一直延伸到软流圈为止。

岩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约为100公里。

5.土壤圈
土壤是地壳表层长期演化形成的,是生命的温床,是复杂的生物物理化学体系。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时刻离不开土壤这一宝贵资源,但是由于工业文明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土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保持土壤使之可持续地被人类所利用已是迫在眉睫的历史任务。

三、地球环境独特性
我们都知道,地球是唯一有生命的天体,环境优越。

生物总数为500万到5000万,环境有生命活动参与。

地球环境丰富多样,适合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地球上存在着大气、陆地和海洋;距地面15--40km 处有一个臭氧层,保护着地球不受高能紫外线的侵袭;大气中含有一定数量的二氧化碳,使地表保持适中的温度,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地表上覆盖着一层或厚或薄的土壤,为植物提供营养和生长的基地;甚至地壳的厚度也很适中。

地球表层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转换是靠生命活动实现的。

如果没有生命捕获、转移和储存太阳能,来自太阳能的辐射将会散失。

生命活动在太阳能的捕获与储存和地球表层物质的迁移转化方面的巨大作用,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

因此,地球的现状是生命参与地质历史过程的结果,地球现在的状态也是靠生命活动调节、控制和维持的。

四、地球各个圈层发育
地球在大约46亿年前形成的时候,是一个炽热的大火球,还没有圈层的分化。

地球外面包围着原始大气,主要由氢气、甲烷和水蒸气等组成,是一个还原性的大气圈。

我们今天看见的地球各圈层,是经历了亿万年的发育才形成的。

水的出现是地球发育史的第一个重大事件。

地球史上第二个重大事件是生命的出现。

尽管对生命起源的机制也有种种不同看法,但一般都认为生命起源于海洋。

五、人类与地球各圈层的关系
1.人类与大气圈
大气圈各组分之间保持着精细的平衡,这是地球环境亿万年来发育的结果。

保持这种平衡乃是维护生物圈所必须,破坏这种平衡就是破坏生命的基础。

然而人类社会实现工业化以来,规模和强度日益加大的人类活动正在破坏这种平衡,这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2.人类与水圈
水是一种神奇的物质,地球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颗智慧星球,水是一个关键因素。

然而,受气候和地理条件的影响,地球上不同国家水资源的分布都极不均匀,冰岛、厄瓜多尔、印度尼西亚等国水资源丰富。

而北非和中东许多国家,人均和单位面积土地的淡水占有量都极少。

我国也属缺水国家。

3. 人类与土壤圈
土壤圈是与大气圈、水圈同样重要的第三大环境要素。

土壤和岩石共同构成了大地,但土壤和岩石是有区别的。

土壤由岩石演化而来,并覆盖在岩石的表面,土壤与岩石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具有肥力,即提供和调节水、气、热和营养元素的能力,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使得地球上有了广阔的森林、农田和草场,人类得以从中获得宝贵的生产和生活资源。

人类在其经济、政治和军事活动中仍然有意
无意地伤害关系到人类衣食住行的土壤圈。

人类对土壤圈较严重的影响包括荒漠化、水土流失、盐渍化和水涝,以及土壤污染等方面。

4. 人类与岩石圈
岩石圈是人类生存环境中最下面的一个圈层,又是地球内部各圈层的最外层。

岩石圈对人类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向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化石燃料和矿物原料。

从人类全部历史来看,历史上长期使用的燃料是薪柴、木炭、作物秸秆。

进入20世纪以后,煤炭才开始占主导地位。

石油更是一个后来者,从1920年起其开采量大幅度上升,开始了能源供应的“石油时代”。

化石燃料是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形成的,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为了维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尽快把能源消费从不可再生能源转变为可再生能源。

因为新能源的开发,新技术与新设备(如核聚变与太阳能发电等)也要消耗大量能量,现存的能源应该用以实现这种转变。

因此,未来几十年能源的利用可能决定人类文明的未来。

5. 人类与生物圈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有生命的部分,即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包括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的总体。

人类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后,掌握了可以同大自然相抗衡的力量。

尤其是最近半个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终于使人类从大自然的奴隶变成了主人,但人类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处处以胜利者和占领者的姿态出现,破坏了人类同大自然的平衡与和谐。

六、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构成。

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也包括蓝绿藻和一些光合细菌。

消费者,异养生物,主要指以其他生物为食的各种动物,包括植食性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和寄生动物等。

分解者,异养生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和蚯蚓、白蚁等腐食性动物。

生态系统的功能有:
能量流动:指生态系统中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丧失的过程。

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之间通过能量传递关系存在着一种错综复杂的普遍联系,这种联系象是一个无形的网把所有生物都包括在内,使它们彼此之间都有着某种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这就是食物网。

七、学习本课程的心得体会
很高兴能够选修这门课程,通过这门课程我真的学习到了很多知识,也让我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环境和发展问题不仅是政府的事,更是大家的事,个人的事。

而身为大学生的我们更要做好环境保护和发展事业的先锋军。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自己的力量太小而懒得去做,我想说的是:尽管我们每个人的力量很小很小,但只要我们尝试着去做,所有的人加起来,那么这种力量就是不可估量的。

为了我们的地球能更美好,为了我们自己能生活得更舒适,更为了我们的子孙还能有资源可以利用,让我们共同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