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硕士研究生(科学学位)
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学风严谨,具有团结协作和求实创新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祖国科学事业发展服务。
2.具有全面、系统、坚实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本学科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具有独立从事本专业的科学研究、教学及临床工作的能力。
3.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
1.经方配伍与临床应用研究
2.方剂作用机制和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3.方剂新制剂与新药开发研究
4.方剂学传统组方理论研究
5.方剂学科领域文献整理研究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在职硕士研究生可延长1-2年。
四、课程设置
(一)学位必修课程
(二)选修课程
注:以上选修课供参考。
也可根据专业或课题研究需要,选择现已开设的其他选修课。
总学分不得少于36学分。
五、培养方式与方法
1.德育教育
由研究生主管部门和研究生所在二级学院、学科及导师共同负责,采取马克
思主义理论学习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多种教育形式,提高研究生的政治思想水平和道德素质水准。
2.课程学习
课程学习一般应在第1学年完成(在职硕士生可适当延长半年)。
课程学习采取课堂讲授、实际操作、讨论或自学等学习方法。
课程结束时,均应考核评定成绩。
3. 学位论文
硕士研究生在课程学习的同时,应广泛收集资料,进行调查研究,熟悉本专业领域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在导师指导下,拟定研究课题,于第3学期末以前,写出研究课题的文献综述,第3学期末或第4学期初在一定范围内作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通过后,报研究生主管部门备案。
课题研究过程中,应按计划由研究生定期在科室作阶段性报告。
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数据翔实,层次清晰,并有一定的独到见解,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和相应的理论水平。
在读期间应在国家级学术刊物至少发表论文1篇或在省级学术刊物发表与本专业相关论文2篇,必须是第一作者。
论文完成后,须经导师及指导小组审核同意,方可推荐答辩。
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其暂行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组织论文评审、答辩和学位授予的审核工作。
4. 教学和社会实践
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承担本专业大学本科专业课的辅导、批改作业、组织讨论及少量的课堂教学任务,由科室对其教学能力进行审核。
研究生在读期间,应结合本专业特点,积极参加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以增进对社会的了解,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其中临床实践不少于6个月。
5. 文体活动
根据学校有关规定,积极参加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
六、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
1.马克思主义理论按照国家有关文件执行。
2.外国语按照国家有关文件执行。
3.计算机应用
在了解计算机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的基础上,熟练掌握1种汉字输入方法和1种高级计算机语言,达到编制较复杂应用程序的水平,具有能独立上网获取信息的能力,为教学、科研打下扎实的计算机应用基础。
4.医学统计学
了解常用医学统计、数据处理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医学统计方法的进展,掌握常用医学统计设计、数据处理的常用方法和SPSS或SAS统计软件的基本应用,为科研课题设计数据处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5.科研思路与方法
了解科研选题、研究假说、课题设计的思路和医学实验研究或调查研究的基本原则、方法与手段,为进行课题研究奠定基础。
6.经方专论
系统掌握《伤寒论》、《金匮要略》主要方剂组成特点,深化方剂学基础理论知识。
7.中药药理学
掌握中药药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中药药理实验操作技能。
8.中医内科学
掌握中医内科学的系统知识,了解中医内科学研究的新进展。
9.制剂学
掌握中药制剂理论与方法,了解剂型研究进展。
10.选修课
在导师指导下,选修2-3门课程,以满足研究方向及课题研究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