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寒假作业6一、单选题1. 在一个随机交配的群体中,AA 个体占25%,Aa 个体占50%,aa 个体占25%,但aa 个体失去繁殖能力,则子一代中杂合子基因型占( )A .91B .92C .94D . 61 2. 种群中的个体可以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②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生物进化 ③种群通过个体的进化而进化 ④种群通过地理隔离可能导致生殖隔离A .①②④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②3. 下列关于基因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 .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频率的改变说明物种在不断进化B .在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频率之和为1C .基因型Aa 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 基因的频率大于a 基因的频率D .因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大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4. 某种群中,如果某种性状的隐性个体都不育,这将:A 、降低隐性基因型的比例B 、使隐性基因淘汰C 、对基因频率的影响很小D 、提高杂合子的比例5. 在一个气候和环境多变的生态系统中,一般说有利于生存和发展的种群是:A .个体最大的B .个体最小的C .个体差异最少的D .个体差异最多的6. 下列有关物种的叙述中,正确的是:① 不同种群的生物肯定不属于同一物种 ② 物种是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能相互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③ 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 ④ 新物种产生意味着基因库出现了很大的不同A .①②④B .②③④C .①②③D .①②③④7. 下列关于现代进化理论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B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基本环节D .变异都有进化价值8. 由地震形成的海洋中有大小相似的甲、乙两个小岛,某时间段内岛上鸟类种类和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 .两岛上的鸟类存在地理隔离,不同物种的鸟类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B .甲岛较乙岛鸟种类增加更多,可能是甲岛的环境变化更大C .两岛的鸟类各形成一个种群基因库,且两个基因库间的差异越来越大D .两岛上鸟类的种类虽然不同,但最终两岛上鸟类的数量趋于相同9. 对基因突变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能产生等位基因并通过基因重组提高后代的遗传多样性C.自然突变频率很低,对种群基因库的影响很小D.多数对生物体有害,不利于种群的生存和进化10. 有关多倍体植物的形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进而形成生殖隔离B.不需要经过隔离就形成新物种C.多倍体的形成没有经过地理隔离,只有生殖隔离D.多倍体物种的形成不属于生物进化11. 一种蛾中控制浅色的等位基因是隐性的,控制深色的等位基因是显性的.假设有640只浅色的蛾和360只深色的蛾,群体呈遗传平衡状态,那么约有多少只蛾是杂合子的? ()A.320B.369C.640D.50512. 下列现象不属于生殖隔离的是()A.动物因求偶方式或繁殖期不同造成不能交配B.植物因开花季节不同不能传粉C.动物因生活的地区不同而不能进行基因交流D.产生的杂种后代没有生育能力13. 某豌豆的基因型为Aa,让其连续自交,各代中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变化情况是()A.基因频率不变,基因型频率改变B.基因频率改变,基因型频率不变C.两者都改变 D.两者都不变14.有关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①一个种群就是一个物种②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能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③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④在物种形成过程中,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同时形成的A. ①②③B. ②③C. ②④D. ①④15. 在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
其中基因型AA的个体占24%,Aa的个体占72%,aa的个体占4%,那么基因A和a的频率分别是()A. 36%.64%B. 57%.43%C. 24%.22%D.60%.40%16. 某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色盲在男性中的发病率为7%。
现有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妻子为该常染色体遗传病致病基因和色盲致病基因携带者。
那么他们所生小孩同时患上述两种遗传病的概率是()()A.1/88B.1/22C.7/2 200D.3/80017. 下表是某种群基因库中等位基因B、b,自1900年至1970年间遗传学测量数据。
下列子宽叶雌株(X B X b)同窄叶雄株(X b Y)杂交,其子代的性别及表现型分别是()有关由该表得出的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该种群中具有B控制性状的个体不易生存B.1900年该种群中杂合体比例为0.99%C.环境对生物的选择是通过改变基因频率实现的D.基因型bb的个体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18. 母马体细胞中有两个染色体组,染色体数目为64条;公驴体细胞中也有两个染色体组,染色体数目为62条。
则母马与公驴杂交后代骡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组数和染色体数目分别是,骡子是不育的,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A.两个染色体组、63条染色体、生殖隔离B.四个染色体组、63条染色体、生殖隔离C.两个染色体组、63条染色体、地理隔离D.四个染色体组、63条染色体、地理隔离19.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灭绝为新物种的形成提供了条件B.物种灭绝是进化的正常过程C.在生物进化史中,灭绝阻碍了生物进化的历程D.遗传多样性的贫乏是导致物种灭绝的内在原因20. 下列关于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哪一组是不正确的:A.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进行的 B.自然选择学说可解释生物多样性的原因C.生存斗争对繁衍种族是不利的 D.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21. 某牛奶生产线上每隔30分钟抽取一袋进行检验,则该抽样方法为1;从某中学的30名数学爱好者中抽取3人了解学习负担情况,则该抽样方法为2.那么()A 1是系统抽样,2是简单随机抽样B 1是分层抽样,2是简单随机抽样C 1是系统抽样,2是分层抽样D 1是分层抽样,2是系统抽样22. 以下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殖隔离和地理隔离都能阻止基因交流B.突变和重组都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种群和物种都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D.共同进化就是指不同物种在相互影响中进化23. 下列选项不支持共同进化观点的是()A.有长着细长花柱的兰花,就必有同样长着细长吸管似的口器的昆虫B.通过捕食关系,猎豹跑的越来越快,斑马的逃生动作越来越敏捷C.随着最早光合放氧生物蓝藻的出现地球上有了氧气这为需氧型生物的出现和进化提供了前提D.不同物种的进化互不干涉,彼此孤立的24. 不属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局限性的是 ( )A.生物的多样性是进化的结果B.接受拉马克获得性遗传的观点C.不了解遗传和变异的本质D.从个体水平解释生物的进化25. 环境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它们的天敌的视觉也越来越发达,结果双方都没有取得明显的优势。
这说明 ( )A.自然选择不起作用B.生物为生存而进化C.双方在斗争中不分胜负D.双方相互选择共同进化二、简答题26.果蝇的自然群体中,第Ⅱ号染色体的变异很多。
下表表示为果蝇的三种第Ⅱ号染色体突变类型(A、B、C),在不同温度下的存活能力与标准型果蝇的比较(以标准型为100)。
请分析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分析表中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看出生物突变的特点是,因其具有上述特点,所以它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那么生物进化的方向由决定,提供进化原材料的是。
(2)如果果蝇生存环境的温度明显下降,经过较长时间后,形成了一个新品种,将类似于。
如果这一新品种与原类型形成,就是一个新物种了。
27. 回答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一)、下列说法中,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观点的是( )。
A.变异生物是自然选择的原材料 B.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隔离导致新物种的产生(二)、英国的曼彻斯特地区有一种桦尺蠖。
在自然条件下,桦尺蠖的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S和s控制,黑色(S)对灰色(s)是显性。
19世纪中叶,桦尺蠖种群中S的基因频率很低。
随着英国工业的发展,桦尺蠖中S的基因频率提高了很多,如下表。
基因基因频率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S 5% 95%s 95% 5%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1)1850年以前,浅色桦尺蠖占95%以上,黑色桦尺蠖不到5%,这表明稀有的黑色型是由浅色型通过_______产生的。
(2)从1850年到1898年间,黑色桦尺蠖逐渐取代浅色桦尺蠖,使种群呈现出过渡性多态现象,这表明黑色基因(S)和浅色基因(s)的频率均产生_________。
(3)被污染的环境使得浅色桦尺蠖容易被鸟类捕食而处于选择劣势,黑色桦尺蠖由于具有保护色而处于选择优势。
这表明,_________通过保留有利基因型个体和淘汰不利基因型个体,导致种群________的定向改变,使种群产生的适应新环境的黑色突变类型得到迅速发展。
(4)上述事实表明,种群中产生的变异是,经过长期的,使种群的发生定向的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缓慢地进化。
所以,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决定的。
28. 回答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一)、下列说法中,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观点的是( )。
A.变异生物是自然选择的原材料 B.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隔离导致新物种的产生(二)、英国的曼彻斯特地区有一种桦尺蠖。
在自然条件下,桦尺蠖的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S和s控制,黑色(S)对灰色(s)是显性。
19世纪中叶,桦尺蠖种群中S的基因频率很低。
随着英国工业的发展,桦尺蠖中S的基因频率提高了很多,如下表。
基因基因频率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S 5% 95%s 95% 5%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1)1850年以前,浅色桦尺蠖占95%以上,黑色桦尺蠖不到5%,这表明稀有的黑色型是由浅色型通过_______产生的。
(2)从1850年到1898年间,黑色桦尺蠖逐渐取代浅色桦尺蠖,使种群呈现出过渡性多态现象,这表明黑色基因(S)和浅色基因(s)的频率均产生_________。
(3)被污染的环境使得浅色桦尺蠖容易被鸟类捕食而处于选择劣势,黑色桦尺蠖由于具有保护色而处于选择优势。
这表明,_________通过保留有利基因型个体和淘汰不利基因型个体,导致种群________的定向改变,使种群产生的适应新环境的黑色突变类型得到迅速发展。
(4)上述事实表明,种群中产生的变异是,经过长期的,使种群的发生定向的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缓慢地进化。
所以,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