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案

《望岳》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望岳》是部编版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中的第二首,这个单元的课文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托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

《望岳》是杜甫的早期作品,通过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托物言志,表现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具有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精神。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以前也接触过杜甫的诗歌如《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但是都比较简短易懂。

对于像《望岳》这样的五言律诗,写景的诗句有点理解难度,所以要通过引领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句再感受诗人托物言志寄托自己的情思。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熟读成诵。

2.理解诗歌大意,学会托物言志的手法。

3.体会诗人远大的志向、广阔的胸襟,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理解诗歌大意,学会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远大的志向、广阔的胸襟,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多媒体、音频、学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孔子说:“登泰山而小天下”,今天我们学习杜甫的《望岳》,感受他笔下泰山的雄姿及诗人寄寓的情感。

1.解题
《望岳》“望”是看,“岳”是山,这里是指五岳之首的泰山。

2.深入了解作者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代表诗作《绝句》《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二、朗读
1.出示停顿及易错字音,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感情,抑扬顿挫、重音、延长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岱(dài)夫(fú)了(liǎo)
曾(同“层”)眦(zì)
2.请推荐学生朗读,师评
3.请推荐同学领读
4.听录音跟随范读
5.齐读。

三、理解大意
1.老师示范首联理解。

▪岱宗夫如何?
▪唐代大诗人杜甫说:齐鲁青未了。

▪我的理解是: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

▪所以我觉得这是一座雄伟的泰山。

首联用设问,写远望泰山。

2.学生仿写
分配好任务,每列一句,自主完成
岱宗夫如何?
唐代大诗人杜甫说: __________。

我的理解是:____________。

所以我觉得这是一座_______的泰山。

3.每位学生分享,老师评价并补充:
造化钟神秀:“钟”用拟人,将大自然拟人化,虚写。

阴阳割昏晓:“割”夸张,使静止的山峰充满活力,实写。

颔联写近望泰山。

荡胸生曾云:使人心胸开阔。

决眦入归鸟:神态描写,“天高任鸟飞之感”,全神贯注。

颈联写凝望泰山。

会当凌绝顶:终将登临泰山决心。

一览众山小:反衬泰山雄伟壮丽。

尾联写诗人的愿望。

小结:在诗人的言语中我们欣赏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高大雄伟的气势,难道诗人只是在描写泰山的景色、气势吗?
过渡: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诗文中描写的景物往往浸透着作者的情感,所以我们能够在山川溪泉中听见回荡的心声,在花草树木间发现人生的影子。

四、联系背景,体悟情感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从江南回洛阳参加进士考试。

尽管他当时已得到崔尚、魏启心等名士的赏识,才学可以同班固、扬雄媲美,但由于试卷不合考官的心意,结果落第了。

不过诗人年轻气盛,对此并不在乎,于是外出漫游,“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壮游》)。

《望岳》就作于这一时期。

作者在看到泰山的威武雄壮,顿时觉得‘落第’的苦闷得到缓解。

更是借此泰山之巍峨,明自己的凌云壮志。

讨论题: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人真的只是决心想要登临泰山顶峰,俯视群山而小天下吗?诗人想要借此表达人生中的什么精神?
最后两句青年杜甫决心有朝一日登上泰山决定,俯视群山而小天下。

“众山小”反衬泰山的高大,“会当凌”表现登临的决心和豪迈气概,表现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具有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精神。

再深入了解:
“窃比稷与契”——《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他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五、学习托物言志手法
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这就是托物言志的手法。

诗人杜甫通过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现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具有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精神。

六、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感受五言律诗的音韵美,通过理解欣赏诗人笔下泰山的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体悟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具有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精神。

学习这种托物言志的手法。

希望同学们也将这种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精神贯彻到生活中,以此勉励,遇见最好的自己。

板书设计:
望岳
杜甫
首联设问远望
颔联拟人虚实结合近望神奇秀丽
颈联凝望高大雄伟
尾联反衬愿望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积极进取
作业布置:
▪1、熟读成诵,背诵默写《望岳》
▪ 2.诵读杜甫的其他代表诗作《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感受作者的现实主义风格,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反思:
《望岳》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中的第二首,这个单元的课文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托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

《望岳》是杜甫的早期作品,通过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托物言志,表现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具有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精神。

七年级的学生以前也接触过杜甫的诗歌如《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但是都比较简短易懂。

对于像《望岳》这样的五言律诗,写景的诗句有点理解难度,所以要通过引领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句再感受诗人托物言志寄托自己的情思。

这节课主要通过朗读感受五言律诗的音韵美,通过理解欣赏诗人
笔下泰山的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体悟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具有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精神。

并学习这种托物言志的手法。

希望诗人这种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精神可以在孩子们身上能够得以彰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