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08语文教育姓名:陈国峰学号:084311123
《共和国重大历史事件回眸》心得体会
一、外交史上的突破与成果及其意义
突破与成果:1.周恩来与新中国外交 2.七十年代外交三大事
意义:周恩来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在世界事务中发挥了巨大的影响,世界主要是通过周恩来的形象认识了新中国。
周恩来指示外交工作者,要不断地总结外交工作,把我们的经验科学化、系统化,使它成为一门学问。
他号召外交工作者研究外国的有关著作,同时强调地指出,我们应当把外交学中国化。
实际上,周恩来创造性的外交实践,就是新中国外交学的一部辉煌巨著。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有着伟大的历史意义:它既是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又标志着长期以来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还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美建交结束了长期的对话,开始了两国关系的新阶段。
提高了两国的战略地位,改变了国际战略格局,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重大的意义。
有利于两国的经济、贸易、科技、文化、金融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发展。
中国处于美苏之间的关键性制衡地位,使中国战略地位空前提高。
尼克松访华,促使西方国家同中国建交,形成中国外交史上第三次建交高潮。
中日建交结束两国之间的不正常状态,建立了外交关系。
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揭开了中日关系史上的新篇章,为两国发展各个领域的友好合作关系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二、维护祖国周边安全与稳定的措施
事件:1.抗美援朝
2 .对越自卫反击战
意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粉碎了美国妄图干涉朝鲜内政、并吞全朝鲜的企图,保卫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独立;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保障了新中国经济恢复和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保卫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戳穿了美帝国主义“纸老虎”的面目,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鼓舞了世界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侵略的意志和决心;打出了中国的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使中国军队取得了以劣势装备战胜现代化装备的敌人的宝贵经验,加速了人民军队的建设。
在抗美援朝期间,在中国国内开展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大批青年踊跃参加志愿军,全国人民掀起了增产节约运动和捐献运动,这不仅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也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推动了各项社会改革运动的进行。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有力地向世人证明了一个真理,就是毛泽东主席所说的:“外国帝国主义欺负中国人民的时代,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而永远宣告结束了。
”
对越自卫反击战,使获得了政治和军事上的胜利。
这场战争是中国走向新时代的开始,教训了狂妄的越南人,让越南人重新找准了自己的位置。
通过打击越南,为中国赢得了一个稳定和平的环境,为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
打击了苏联,和美国建立了良好的关
系。
三、提升国际地位的事件
事件:1.开发大庆油田
2.“两弹一星”的科技硕果
意义:大庆油田的成功开发是大庆人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发扬中国共产党、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解放军的优良传统,振奋民族精神,开发和建设大油田的产物,体现了中华民族自立更生、自强不息的爱国主义精神,减少了我国对石油进口的依赖,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为我国实现科学技术发展的跨跃,创造了宝贵的经验。
“两弹一星”事业的发展,不仅使我国的国防实力发生了质的飞跃,而且广泛带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造就了一支能吃苦、能攻关、能创新、能协作的科技队伍,极大地增强了全国人民开拓前进、奋发图强的信心和力量。
“两弹一星”的伟业,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的荣耀与骄傲,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勇攀科技高峰的空前壮举。
四、为人民服务的好典范
事件:1.向雷锋同志学习
2.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
意义:雷锋同志所体现的“雷锋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的表现,是其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
斗志的表现,他正确地解决了“为谁活着,怎样做人”的问题。
他把“生为人民生,死为人民死”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时刻准备着为党和阶级的最高利益,牺牲个人的一切,直至生命。
“雷锋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反映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凝聚着全人类共同珍视的时代精神的精华。
焦裕禄同志所体现的“焦裕禄精神”是我们永远学习的好榜样,他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心里装着群众,惟独没有自己;他实事求是,脚踏实地,艰苦奋斗,不向困难低头,不断开拓进取;他清正廉洁,无私奉献,为人民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焦裕禄精神的影响,已远远跨过了兰考,跨过了河南,催生了一批又一批焦裕禄式的好干部。
五、教育上所取得的成就
事件:1977年恢复高考
意义:1. 恢复高考对教育事业和整个社会实现拨乱反正的意义
其一,恢复高考对于教育事业,尤其是高等教育事业实现拨乱反正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恢复高考意味着对“文革”中实行的推荐“选拔”上大学制度的否定,是大义凛然地为前17年所谓的“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平反,是旗帜鲜明明地重新确立与坚持高校选拔人才的正当标准。
随着高考的恢复和“七七、七八级”大学生进入高校,中国高等教育战线立即呈现出春回大地、生机盅然的景象。
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得以恢复,高校应有的特性与品格得以维护与宏扬。
其二,恢复高考对于整个社会实现拨乱反正具有重要意义。
恢复高考的政策意义
远远超出了教育本身,它不仅推进着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同时也推进着整个社会的拨乱反正。
恢复高考是整个国家实现拨乱反正的一个开端,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伟大起点。
2. 恢复高考对于选拔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意义
“文化大革命”这场动乱所造成的灾难性后果之一是人才培养断层。
它导致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的严重缺乏。
邓小平同志在1977年5月份曾指出:“现在看来,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二十年。
科研人员美国有一百二十万,苏联九十万,我们只有二十多万,还包括老弱病残,真正顶用的不很多。
”与此同时,邓小平同志清醒地认识到:“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
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
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
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正是出于对人才的渴求与需要,正是着眼于国家的前途与命运,才有了恢复高考的果断决定。
因此,恢复高考也就以其特有的政策力量召唤着且也挑选着热爱学习,有良好文化知识基础且有良好政治表现的优秀青年。
时至今日,“七七、七八级大学生”依然是一个受到尊重甚至被人称颂的大学生群体,这一批大学生在恢复高考中的脱颖而出,本身说明了恢复高考决策的必要与正确,显示出新的招生制度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