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概述
纪录片:《孟山都眼中的世界》
问题:科技为谁服务?如何服务?
转基因大豆+ “抗农达”是由孟山都生产的除草剂的名称,它可以除掉 全部杂草,只有孟山都的大豆种子对其有耐受性,当地种子也会被当 成杂草杀死。 孟山都转基因大豆专用的农药不仅杀死了庄稼,还伤害了牲畜。 动植 物畸形,人也频繁出现恶心泻、呕吐和皮肤损伤等症状。
我国油茶分布的亚热带地区,自东南沿海到云贵高原,有 丘陵、盆地、山地、高原,地形复杂,景色万千。各地因 气候、地形、海拔、经纬度的变化,对油茶的生长发育, 开花结实的关系至为密切。
油茶在经济中的地位
油茶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木本油料树种。具有栽培历史悠久、 分布区域广、栽培面积大、用途多等特点。充分利用宜林 荒山、丘陵、积极发展油茶生产,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 设和人民生活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油茶概述
油茶 Camellia oleifera Abel. 山茶科 Theaceae >> 山茶属 Camellia
生物学特性
10a. 油茶(原变种) var. oleifera 灌木或中乔木;嫩枝有粗毛。叶革质,椭圆形,长圆形或 倒卵形,先端尖而有钝头,有时渐尖或钝,基部楔形,长 5-7厘米,宽2-4厘米,有时较长,上面深绿色,发亮,中 脉有粗毛或柔毛,下面浅绿色,无毛或中脉有长毛,侧脉 在上面能见,在下面不很明显,边缘有细锯齿,有时具钝 齿,叶柄长4-8毫米,有粗毛。
茶油中没有胆固醇,食后不会使人体血清中的胆固醇增加, 不易引起人体血管硬化和血压增加。茶油耐贮藏,不易酸 败,不会产生引起人体致癌的黄曲霉素;用茶油煎炸食品, 颜色鲜黄,味香可口,是烹制食品、加工罐头、制作人造 奶油的最好油料。茶油除食用外,还是肥皂、凡士林、生 发油、机械润滑油、机械防锈油以及医药上制作青、链霉 素油剂的原料。
我国茶油是四大木本油料之一,有着广大的前景。目前, 如湖南、江西、广西三省经营好现有的4500万亩油茶林, 改低产林为高产林,其总产量如达到4.55亿kg,人口按 1.232亿计,人均茶油只有3.6 kg,这与实现了食用油料木 本化的马来西亚、西班牙等国家差距还远,应加倍努力, 但争取实现产区人民食用油木本化,还是能够实现的。
茶油的烟点约220℃左右,其它植物油的烟点一般为180℃ 左右。烟点过低,烹调时便会产生大量含有3、4-苯并(a) 芘等有害健康的致癌物质。因此,在厨房炒菜时,用茶油 便可避免油烟致癌。茶油的特有品质决定了它不会象豆油 一样有“豆腥味”,反而具有茶树的清香。在民间“土榨 坊”中生产的茶油,由于没有经过多道工艺的精炼,因此 烹饪时会出现“涩”味,但市场上正规厂家生产的高等级 茶油不会出现此种现象。
茶饼为茶籽榨油后的副产品,用途广,价值高,据测定, 茶饼中含粗脂肪25%、皂素10%。脱脂去皂后的饼粕还有 14%粗蛋白、5%的无氮浸出物和12%粗纤维。果壳中单宁 含量高达50%左右,含糖醛率达18%以上,比棉籽壳、玉 米秆等含量都高。皂素、粗蛋白、粗脂肪、单宁都是很重 要的工业原料。特别是皂素,在医药、制皂、农药等方面 具有特殊用途。
油茶的生态特性
我国东南半壁是山茶属的分布中心。白云贵高原到华南、 华中、华东山地、丘陵,都有山茶属的许多物种分布。特 别是普通油茶不仅分布广泛,而且栽培历史悠久。油茶在 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栽培过程中,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演化成大量的物种和品种类型。它们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 形成了各自的适应能力和生态特性。
窄生态幅物种: 如越南油茶、广宁红花油茶、博白大果油茶、宛田红 花油茶性喜高温高湿,适生于夏热冬暖,有明显热带季风 湿润气候性质的南亚热带低山丘陵生长。
局限性生态幅物种: 如腾冲红花油茶,威宁短柱油茶性喜凉爽湿润气候, 局限于云贵高原的高寒地带生长。
实践证明不仅油茶各个物种间的生态特性具有明显的差异, 即使是普通油茶这一宽生态幅的物种,由于长期受到各个 地理区域的生态环境作用和人工栽培的影响,已演化出许 多自然类型和农家栽培品种。 如秋分子、寒露子、霜降子、立冬子等四个农家品种群的 花期,果熟期,抗性以及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都有差异, 特别是对北缘栽培地区的花期气候反应十分明显。秋分子, 寒露子花期较早,少受早期寒潮霜冻的危害;霜降子,特 别是立冬子花期很迟,往往含苞待放即遭到寒潮的摧残。
如果按产量排名,第一位是大豆油,产量为15.4亿kg,第 二位是棕榈油,产量为12.74亿kg,可见木本食用油在世界 食用植物油中是举足轻重的,马来西亚人年均棕榈油为30 kg,菲律宾人年均椰子油为35 kg,西班牙、意大利和希腊 人年均橄榄油为20 kg。 我国引种橄榄,不算成功,分析原因?
花顶生,近于无柄,苞片与萼片约10片,由外向内逐渐增 大,阔卵形,长3-12毫米,背面有贴紧柔毛或绢毛,花后 脱落,花瓣白色,5-7片,倒卵形,长2.5-3厘米,宽1-2厘 米,有时较短或更长,先端凹入或2裂,基部狭窄,近于 离生,背面有丝毛,至少在最外侧的有丝毛; 雄蕊长1-1.5厘米,外侧雄蕊仅基部略连生,偶有花丝管长 达7毫米的,无毛,花药黄色,背部着生; 子房有黄长毛,3-5室,花柱长约1厘米,无毛,先端不同 程度3裂。
在医药上,远在明代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中便有记 载:“茶籽,苦寒香毒(皂素),主治喘急咳嗽、去疾 垢……”。据临床实验,茶籽姜蜜糖浆对治疗单纯老年支 气管炎有效率达87.7%;喘急型老年支气管炎有效率达 89.7%,并在不同程度上有抑制水肿洁剂、有强效的去污能力,可 作锅炉除垢剂、洗涤剂。油茶皂素是天然化合物,容易被 酶水解,不易引起环境污染。皂素制成农药,代替DDT的 乳化剂抗乳2号;用皂素还可代替乐果的乳化剂0204,既 可降低农药成本,又可减轻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和避免农药 中毒。
《中国中医药大辞典》记载,茶油不仅营养丰富,且具有 重要的药用价值,可概括为:增强血管弹性和韧性,延缓 动脉粥样硬化,增加肠胃吸收功能,促进内分泌腺体激素 分泌,防治神经功能下降,提高人体免疫力。根据统计我 国每年约需精炼茶油400吨制造各种注射用油剂。
茶油具有预防和治疗高血压、心血管系统疾病,延缓动脉 粥状硬化的作用,还能清热化湿,杀虫解毒。每次服生茶 油50-100毫升,能清胃润肠,可治痧气腹痛、急性蛔虫阻 塞性肠梗阻,习惯性便泌等。茶油外用能润泽皮肤,可治 燥裂、体癣、慢性湿疹。中药常以茶油调制各种药膏、药 丸,民间常用茶油浸泡螟蚣、螃蟹涂治疮伤。
油茶是一种常绿、长寿树种,一次种植,收获期长达百年 以上。一般栽后8~10年郁闭成林,既能增加油源,又可提 高森林覆盖率。它有美化环境、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 节气候的生态效益。同时,它又是一个抗污染能力强的树 种,对二氧化硫抗性强,抗氟和吸氯能力也很强。
据测定,在氟污染源200m处叶中含氟量达1000ppm以上时, 还能正常生长。在污染区栽植2月后,1kg干叶可吸收硫 7.4g,吸氟2.9g。油茶花色浓艳,既是观赏树,又是蜜源 树。 油茶中的普通油茶、腾冲红花油茶、浙江红花油茶、南山 茶、金花茶等具有冬春开放,花大而艳丽的特点,可供人 观赏,并可放养蜜蜂。
世界人口植物食用油中,木本油料占总产量的31.27%(据 1989年统计),主要是棕榈油、椰子油、橄榄油和茶油四 种。在整个11个油用植物中,还有大豆油、葵花油、菜籽 油、棉籽油、花生油、玉米油和芝麻油7种草本植物油。
思考: 1.现实生活中接触的转基因植物油有哪些? 2.茶油比较优势在哪里?
我国主要载培的油茶物种,因其分布区域的自然环境不同, 其生态特性也各有差异。按各物种的适应范围和生态习性, 可划分为宽、窄和局限生态幅等三种生态类型。
宽生态幅物种: 如普通油茶在亚热带地区的南、中、北三个气候带都 有广泛的分布和大面积的栽培;小果油茶在中亚热带及北 亚热带南部地区中海拔温暖的气候条件下,生长良好;攸 县油茶宜在中、北亚热带的低山、丘陵生长。
茶油与医药 我国劳动人民早就发现了茶油具有食疗兼备的功能,许多中成药、 膏、丸和化妆品都用茶油加工,一些油针剂和鱼肝油也是用茶油 作为稀释剂。 早在明朝的李时珍《本草纲目》上就记载:“茶油性偏凉,有凉 血、止血之功效,清热、解毒,主治肝血亏损、驱虫、益肠胃、 明目”。“茶籽,主治湍急咳嗽,去疾垢”。《农息居饮食谱》 中记载:“茶油润燥、清热、息风和利头目”。明朝的徐光启 《农政全书》记载茶油有治疗痔疮、腿湿热之作用。清代的赵学 敏著《本草纲目拾遗》“茶油润肠、清胃和解毒杀菌”。《随之居 饮食谱》对茶油更是赞叹有加,“茶油烹调肴撰,日用皆宜,熟 蒸食之,泽发生光、诸油为此最为轻清,故诸病不忌”。
10b. 单籽油茶(变种) Camellia oleifera Abel var. monosperma Chang in Acts Sci. Nat. Univ. Sunyatseni 31(1): 76, 1992. ——Camellia meiocarpa Hu in herb.
与油茶原变种的区别在于叶片较短小,花较小,蒴果小, 1室,只有种子1个。 产广东、香港、广西、湖南及江西。模式标本采自江西林 业科学研究所茶园。
茶油应用
茶油与烹饪 茶油适宜各种菜肴的烹饪如凉拌、烹煮、煎炸、烧烤等。 由于茶油是将油茶籽经低温物理冷榨方式榨取再精炼,它 不仅油脂清澈,而且带有茶树的清香。茶油的分子结构特 别细,所以它滑爽不油腻,经茶油烹调出的菜肴色泽鲜亮、 口感滑爽、气味清香。茶油的高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决定其 在高温条件下很少发生变化,甚至茶油经过20次以上高温 煎炸,仍然不会产生变性,从而保证了高温煎炸食物的安 全和健康。
蒴果球形或卵圆形,直径2-4厘米,3室或1室,3爿或2爿 裂开,每室有种子1粒或2粒,果爿厚3-5毫米,木质,中 轴粗厚;苞片及萼片脱落后留下的果柄长3-5毫米,粗大, 有环状短节。花期冬春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