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阅读《海底两万里》
、大海充满了生命力、大海具有宽广的胸怀、大海就是永恒。”这句
话是谁说的( B )。
A阿尤纳斯 B尼摩船长 C尼德
9、鹦鹉螺号是用 (A )作为动力源的。
A电 B太阳能 C海水
Page 22
10、鹦鹉螺号最快时速是(A )海里。
A、50 B、500 C、5000
11、鹦鹉螺号总计费用是(C )法郎。
Page 25
17、读过此书,你怎样看待想象和科学的 关系?
此书不只是让读者感受丰富多彩的历险和涉取传神知识,它 还在启发我们,让我们的心灵对自然科学有更大的收获。
儒勒.凡尔纳是在告诉我们: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 ——只有当时具备一定的科学背景,才可能有来源于现实或 高于现实的想象,否则不是科幻只是空想;而如果连想象都 没有,没有目的、没有方向,更不可能有科学的进步。
Page 17
小说主题
《海底两万里》是儒勒·凡尔纳的巅峰之 作,在这部作品中,他将对海洋的幻想发 挥到了极致,表现了人类认识和驾驭海洋 的信心,展示了人类意志的坚韧和勇敢。
Page 18
小说艺术特色
(1)构思巧妙,情节惊险。 如勇斗鲨鱼、搏杀章鱼等惊 险情节。
(2)科学与幻想的巧妙结合 凡尔纳的一生非常勤奋,依靠阅读获得了丰富的科学 知识。他独具特色的幻想由于符合科学原理,变成了在科 学研究的基础上做出的推理与预言,他的许多幻想已经被 后来的科学发现所证明。
域→大西洋→北冰洋
Page 11
小说主要人物---尼摩船长
尼摩是个有正义感的反抗英雄,他对民族压迫和殖民主义极端 痛恨,向往民主与自由。反抗失败后的尼摩选择了归隐大海, 他曾经对阿龙纳斯说“海上极度太平。海洋不属于暴君。”
长期与世隔绝的生活使尼摩变得冷漠、残酷、不近人情,他反 对奴隶制,向往自由,却还要将他的暴力强加于人,他时不时 把阿龙纳斯一行囚禁起来,强迫他们睡觉,并且强制他们永远 留在鹦鹉螺号上。
5、《海底两万里》中尼摩船长说了一句话来形容人类的进步 : 答: “人类进步的实在是太Pag慢e 2了1 。”
6、(B )是加拿大人,勇敢机智,捕鲸技艺天下无双。
A康塞尔 B尼德 C阿尤纳斯
7、尼摩船长在海底用( A )做的笔写字。
A鲸鱼骨头 B鹅毛 C塑料 8、“大海就是一切,它覆盖了地球表面的七分之一。大海纯净清新
(3)作品具有社会正义感和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 例如笔下的尼摩船长反抗压迫的战士。
Page 19
知识检测
Page 20
1、凡尔纳是 (法)国的科幻小说家,他是现代科幻小说的重要 奠基人。他被公认为( “现代科学幻想小说的之父”)。
2、《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的的三部曲之二,其余两部是:第 一部(《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第三部是( 《神秘岛》 )。
Page 13
小说主要人物---尼摩船长
Page 14
小说主要人物---阿龙纳斯
Page 15
小说主要人物---康赛尔
Page 16
小说主要人物---尼德·兰
尼德·兰(Ned Land,又译内德·兰德 ),加拿大魁北克人,约40岁,是一个 野性十足的鱼叉手,一个比较原始的人 。他也会赞叹极地的美,但对他来说更 重要的是自由,是吃到地地道道的牛排 、小牛肉、小酒馆里的酒,是在陆地上 自由地行走。他精通野外生存,曾为大 家在一个岛上做了一顿丰盛的饭。他脾 气暴躁,受不了被监禁,也受不了在鹦 鹉螺号上的与世孤立的生活,总是计划 逃脱。如果没有他,教授和康塞尔最后 不可能回到陆地上。
小说主要内容
潜艇对俘虏倒也优待,只是,为了保守自己的秘密,潜艇 艇长尼摩从此永远不许他们离开。阿龙纳斯一行别无选择 ,只能跟着潜水艇周游各大洋。十个月之后,这三个人终 于在极其险恶的情况下逃脱,生物学家才得以把这件海底 秘密公诸于世。
Page 7
小说主要内容
他们从太平洋出发,经过珊瑚岛、印度洋、红海、地 中海、大西洋,看到海中许多罕见的动植物和奇异景 象。途中还经历了搁浅、土著围攻、同鲨鱼搏斗、冰 山封路、章鱼袭击等许多险情。最后,当潜艇到达挪 威海岸时,三人不辞而别,回到了他的家乡。
Page 4
创作背景
波兰人民反对沙皇独裁统治的起义遭到残酷镇压是凡尔纳 创作《海底两万里》的一个导火索。他在小说中塑造了尼 摩船长这个反对沙皇专制统治的高大形象,赋予其强烈的 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精神,以此来表达对现实的批判。
创作小说之初,凡尔纳和出版商赫泽尔之间就书中的主人 公鹦鹉螺号船长尼摩的特征展开了一场争论。最后,作者 和出版商逐渐相互妥协了,他们认为尼摩的真正动机应当 弄得模棱两可才有吸引力,尼摩应当被大致定位为自由的 拥护者和反压迫的复仇者。在《神秘岛》中,这才公布他 是印度达卡王子。
Page 5
小说主要内容
主要讲述诺第留斯号潜艇的故事。故事发生在 1866年,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应邀赴美参 加一项科学考察活动。这时,海上出了个怪物, 在全世界闹得沸沸扬扬。科考活动结束之后, 生物学家正准备束装就道,返回法国,却接到 美国海军部的邀请,于是改弦更张,登上了一 艘驱逐舰,参与“把那个怪物从海洋中清除出 去 ”的活动。在捕捉过程中却不幸与其仆人 (康塞尔)掉入水中,却意外游到了这只怪物 的脊背上。经过千辛万苦“怪物”未被清除, 驱逐舰反被“怪物”重撞,生物学家和他的仆 人以及为清除“怪物”被特意请到驱逐舰上来 的一名捕鲸手,都成了“怪物”的俘虏!最后发 现“怪物”是一艘尚不为世人所知的潜水艇, 名“鹦鹉螺Pag”e 6号。
Page 12
然而另一方面,尼摩又是一个有博爱之心的勇士,有着为人类 献身的崇高精神。他请求阿龙纳斯教授为伤势严重的部下治疗 ,面对水手的死尼摩甚至情绪激动地留下了眼泪,并且为他举 行了庄严隆重的珊瑚王国的葬礼;看到印度采珠人被鲨鱼袭击 ,他“奋不顾身地站了起来,拿着匕首直朝大鲨鱼冲去,和鲨 鱼进行肉搏”,还慷慨地送给采珠人一袋珍珠维持生计。虽然 脱离了世俗社会的生活,尼摩仍然以慈爱之心关注着被压迫国 家的人民。正如尼摩对阿龙纳斯所言:“我是站在被压迫人民 的一边的,现在如此,而且,只要我一息尚存,我就永远站在 被压迫国家人民的一边!”在爱与恨、怜悯与复仇之间挣扎的 尼摩是矛盾的,更是痛苦的,而造成这种痛苦地根源正是殖民 者的无情压迫与奴役。
Page 于2 1905.3.24逝世。
作者介绍
凡尔纳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在已知和未知 的世界中的奇异旅行》为总名,代表作为三部曲《格兰特船 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以及《气球上的五星 期》《地心游记》等。他的作品对科幻文学流派有着重要的 影响,因此他与赫伯特·乔治·威尔斯一道,被称作“科幻 小说之父”。
Page 26
27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料,凡尔纳是世界上被翻译的作品 第二多的名家,仅次于阿加莎·克里斯蒂,位于莎士比亚之 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近的统计显示,全世界范围内,凡 尔纳作品的译本已累计达4751种 ,他也是2011年世界上作品 被翻译次数最多法语作家。
在法国,2005年被定为凡尔纳年,以纪念他百年忌辰。 Page 3
Page 9
潜艇的客厅是一个长方形的大房间,长10米,宽6米,高5 米,天花板饰有淡淡的图案花纹。潜艇的图书室的四壁摆 着高大的紫檀木嵌铜丝的书架,架上一层一层的隔板上放 满了装潢统一的书籍。图书室大小与客厅差不多,共有 12,000册藏书。
Page 10
小说情节---海底探险路线
鹦鹉螺号航行路线 太平洋→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大西洋→南极海
《海底两万里》
《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儒勒· 凡尔纳的代表作之一,是“凡尔纳 三部曲”(另两部为《格兰特船长 的儿女》和《神秘岛》)的第二部 。全书共2卷47章(第一卷24章,第 二卷23章)
该书最早被翻译到中国则是在1902 年,题为《海底旅行》,由卢藉东 、红溪生据太平三次的日译本《五 大洲中海底旅行》转译最初连载于 《新小说》,只可惜并未刊完。这 是该书已知的最早的中译本
A、225万 B、100万 C、500万
12、尼摩船长邀请我们去打猎,他们打到了什么? (C ) A、兔子Fra bibliotekB、水獭 C、鲨鱼
13、在托雷斯海峡遇到什么危险?( B )
A、鲨鱼 B、撞上一块暗礁,搁浅 C、被炸弹轰炸
14、为什么尼摩船长要将死去的同伴安葬在珊瑚地呢?(B )
A因为珊瑚地很美丽 B因为珊瑚虫将永远封闭墓穴
Page 23
15、你认为尼摩船长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尼摩船长逃避人类,蛰居海底,而又隐隐约 约和陆地上的某些人有一种特殊联系。他富 有同情心,性格阴郁、知识渊博、带有浪漫 、神秘色彩,非常吸引人的人物。
Page 24
16、你能说出《海底两万里》中最吸引你 的三个情节吗?
示例:(1)尼摩船长勇斗鲨鱼救采珠人。 (2)尼 摩船长哀痛地带着送葬队伍,把重伤致死的船员埋 在海底光彩夺目、瑰丽无比的珊瑚树林里。 (3)尼 摩船长沉着镇定,领导大家摆脱南极冰山之困。(4 )击退土著人围攻。
3、《海底两万里》书中人物寥寥,有名有姓的只有四个半。即 : 船长(尼摩 )、自然科学家( 阿龙纳斯)、仆人( 康塞尔) 、捕鲸手(尼德·兰 ),“亚伯拉罕·林肯”号驱逐舰舰长( ),只在小说开头部分昙花一现,姑且算半个。 法拉格特
4、《海底两万里》中诺第留斯号潜艇是船长尼莫在大洋中的一 座荒岛上秘密建造的,船身坚固,利用( 海洋 )提供能源。
《海底两万里》 科学与幻想之旅
作者介绍
儒勒·凡尔纳(1828.2.8~ 1905.3.24),19世纪法国小 说家、剧作家及诗人。
凡尔纳出生于法国港口城市 南特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早 年依从其父亲的意愿在巴黎学 习法律,之后开始创作剧本以 及杂志文章。在与出版商赫泽 尔父子合作期间(1862年至凡 尔纳去世),凡尔纳的文学创 作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功,他的 不少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