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南省信息产业的发展思路

河南省信息产业的发展思路

一、信息产业的总体发展目标及时序安排笔者曾经建议,关于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河南省信息产业的总体发展目标,可作如下标表述:“在‘十五’期间,奠定我省信息产业的基础,将其发展成为带动我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产品结构换代升级、支持国民经济各部门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发展的先导性产业,并力争使其在我省国民经济总量中占有较大比重,从而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这一建议有意识地回避了诸如“信息产业就业人数”,“信息产业增加值”之类指标。

因为,由于信息化发展速度的超常性,预测其若干年之后的状况往往是不可能的。

通常所用的数学模型之类的方法在这个问题上也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我国的信息产业统计尚未建立,各种文献上的所谓“信息产业增加值”之类指标,不仅没有相应的统计资料作为基础,甚至连指标口径都没有统一界定。

因此,考虑河南省信息产业的发展时,不必对有关目标数据予以太多的关注,更不能先将这些目标数据定下来,再从这些数据出发,去制定发展战略,进行政策安排。

笔者认为,将信息产业的发展作为国民经济信息化过程的有机的而非独立的组成部分,具体分析信息产业各个不同部分的特点,分析其与国民经济相关部门之间关系,从推动河南省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角度,去安排信息产业各组成部分之间在发展中的轻重缓急和先后次序,才应是考虑的重点。

根据上述认识,笔者曾经提议:我省在近期,应以科教领域的信息化和电子政府建设为契机,重点发展信息服务业;长期则应以软件业为发展重点。

而信息设备制造业则宜以外部设备为主,并对信息家电的发展持积极态度。

二、信息服务业的特点及将其作为近期发展重点的理由建议将信息服务业作为近期发展重点的具体理由是:信息服务业本身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对需求的高度依赖;二是与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高度融合。

此外,在加入“WTO”之后,这一领域可能成为外资投入的一个热点。

信息服务业对需求的高度依赖不仅意味着没有一定规模的社会需求,它就无法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而且意味着一旦有了一定规模的社会需求,它就具备了发展的基本条件。

目前,政府推动的一系列信息化工程,已经为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相当规模的需求。

如果“政府—科教先行”的战略设想能够付诸实施,加上居民的呼应,对信息服务业的需求规模会迅速扩大,将可能出现一个信息服务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首先是大量的建网业务和接驳业务,会促使网络服务商大规模的发展。

然后,由于信息资源的开发和一系列网络平台的建设,以信息增值为业务的信息产品服务业也会迅速发展起来,而信息服务业中的这一部分,又是“产、学、研”一体化最宜发育的一个领域,若条件适宜,可能会产生一个高校信息化和信息产品服务业相得益彰的局面。

这样,就会比较快地将对信息资源的开发推到我省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的中心地位。

使我省的国民经济信息化纳入一个健康的发展轨道。

对需求依赖和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高度融合性,使信息产业和软件业、信息设备制造业相比,甚至和一般的制造业相比,都具有强得多的地域性特征。

CPU的生产可以为美国高度垄断,一些板卡的生产量台湾可以占到全世界的一半以上,软件的生产也可以在美国的“硅谷”、北京的“中关村高度集中。

但信息服务业却只能分散在世界各地,直接依赖于对它的需求而生存和发展。

在信息技术将生产的地域性泯灭殆尽的同时,却在其自身内部生长出一个保留着相当地域性的产业来。

抓住这个产业,使它成为吸引境外资本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力争建立这样一个良性循环的格局:用对知识和教育的投入去激发对信息的需求,再以这种需求吸引境外资本以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进而由信息产业的发展来促进国民经济结构优化和劳动力素质提高。

希望这一战略发展思路能够成立并付诸实施。

一个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是信息中心城市的建设问题。

《河南省九五期间信息化发展规划》的一个战略目标是“将郑州建成我国中西部信息中心”。

现在看来,这一目标是成问题的。

信息中心城市的发育条件和交通枢纽城市的发育条件不尽相同。

它比较少地取决于诸如线路这样的硬件资源。

京广和陇海铁路交汇这一地缘特征,从根本上决定了郑州全国交通枢纽的地位,但是,国家光缆“三纵、三横”从河南过境这一同样是“得地独厚的”条件,对郑州是否能成为覆盖我国中西部的信息中心,其意义就要小得多。

姑且不论我国中西部是否真正需有一个综合性的信息中心城市,将郑州建设成我国中西部信息中西城市的努力,势必南向受阻于武汉,西向受阻于西安。

当然,这一努力,总是能够促进郑州市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的,因为,从市场经济的观点来看,信息中心城市的对外辐射力不过是其信息服务业发育程度的表现。

问题在于,由信息中心城市的预设而发展信息服务业是一回事,靠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而形成信息中心城市则是另外一回事。

前者所形成的大抵是与其行政功能和辖区范围相一致的综合性信息中心城市。

后者所形成的信息中心城市,则势必和其信息服务业的专业性高度相关而和综合性无缘。

将郑州建成河南省的强大的综合性信息中心城市不仅是现实的而且是必须的。

而郑州能否成为更大区域内的信息中心城市则只能看其信息服务业如何发展。

应该看到,信息资源的传播,在信息化时代,已经没有东、南、西、北这样的方向性限制。

完全应该将眼光放大一些。

郑州岂止只能成为中西部的信息中心?如果有信息服务业的高度发展,郑州是完全可以成为全国性乃至国际性信息中心的。

但这种信息中心和上述与行政功能相联系的那种综合性信息中心不同,它只能是市场意义上的专业性的信息中心。

提议十五期间在河南省着手建设若干全国乃至世界性的专业性信息中心。

这种信息中心最好有我省的优势产业为依托,即和我省支柱产业发展的需要相一致。

但也不排除其独立发展的可能。

可以考虑将郑州建设成全国性的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全国性的粮食价格信息中心;考虑在洛阳建立全国性的农机产销信息中心等。

但也不必排斥某个信息服务商在郑州建立全国性的计算机硬件价格信息中心这样的努力,虽然无论郑州还是河南省的信息制造业发育程度都很低。

信息资源地域性的弱化,使得这种脱离当地产业优势的努力也具有了成功的可能性。

建议放弃“将郑州市建设成我国中西部地区信息中心”这一目标。

而将其改为“将郑州建设成河南省强有力的综合信息中心,并通过信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在郑州等城市建设若干在不同专业方向上具有显著特色的全国乃至世界性的信息中心”。

三、软件产业的发展思路和信息服务业相比,软件业迥然不同。

从软件产品的销售方面来看,标准化和规范化才是方向,过多地依赖于本地区甚至本系统特殊性的软件生产是没有前途的,只用看一看由于“微软”在其产品汉化上的努力所导致的我国整个软件业的窘境,就是可以明白的了。

因此,重点发展具有河南特点的软件产品的思路不能成立。

建议将包含系统集成在内的应用软件作为我省软件产品的主要发展方向。

从产品生产的角度来对软件产业的特征进行分析似乎要困难一些。

一般认为,不仅原料、市场、交通等因素对软件业发展的影响不大,软件业对设备和投资的要求也不算高,唯一要求的是大量的人才。

因此得出结论,认为软件业是一个特别适于比较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发展的产业。

这一结论是大可置疑的。

首先是,软件业的一大特征是,其产品大量生产的边际成本趋向于0。

这使得任何地区的软件产业都必须面对全世界范围残酷的竞争。

使得软件市场只承认最好的产品,只有第一流的软件产品才有市场价值,第二流的产品,一般产品意义上的大路货,往往一钱不值,连打价格战的资格也没有,大量的投资在几年后血本无归。

不能仅看到成功软件商的巨大利润,只看到“比尔·盖茨”,而看不到这一产业本质特征所决定的巨大投资风险。

如果承认软件产业的这一特征,就不能只从一般的意义上去理解它对人才的需求。

软件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在本质上是对一流人才的需求。

是能拿出一流产品,并能使其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经常保持领先地位的一流人才。

成功的软件企业甚至可以通过因特网在全世界的范围内雇佣程序员。

“软件产业要求大量人才”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但首先应从一流软件人才生成所需人文环境的意义上去理解。

没有一个人才荟萃的人文环境,一流的人才是无法产生和成功的。

从这种意义上讲,软件业对地域的选择和要求又是及其苛刻的。

在文化资源贫乏的地区,是无法将软件业建立成支柱产业的。

只有哪些适宜于创造性劳动和生活的地方,才是这一产业生存发育的沃土。

软件业这样的特点对河南是不利的。

河南所拥有的传统优势对软件业发展的作用甚微。

软件业所要求的高水平的人才及其工作和生活的人文环境,却正是河南所缺乏的。

并且,无论政府还是民间,我省的资金支持能力都十分有限,而吸引境外的风险资金投入,却又反过来要求先有一流的软件人才和产品。

因此,河南省的软件业在今后的几年里不会有信息服务业那样长足地发展。

这便是将其在总体发展时序上置于信息服务业之后的理由。

但是,软件业是一个有巨大前途的行业,不仅自身能发展成为一个规模很大的行业,并且对下一世纪的产业结构、国民经济发展有决定性的影响。

在全球经济日益网络化的时代,没有这一产业的发展,我省的智力资源将通过因特网大量流失。

必需在“十五”期间,尽力在软件业上有所作为,并为其进一步的发展准备下尽可能好的条件。

这里针对软件业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㈠抓住“得人则昌”这一要害建议调整人才引进模式,将集中力量引进若干个一流的,包括软件人才在内的知识经济型人才,作为一项战略措施列入“十五规划”;而对于大量性的软件人才,则立足于省内培养。

我省一向是重视吸引人才的,但比较多的是考虑为各类人才提供直接的物质利益和条件,而社区层次和人文意义上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将越来越成为吸引人才的重要条件,在这方面,我们考虑的不够。

建议在教育发展规划中,调整专业设置,加大软件人才的培养力度。

高等教育在培养软件人才方面的投资,比起大部分工科类人才来,是偏小的。

它不需要太多的试验设备和物质消耗。

无庸讳言,由河南省培养的软件人才有个流失问题。

我国的软件人才向发达国家流失,而我省还要再加一个向发展水平较高的兄弟省市流失的问题。

这将是不可避免的,政策、待遇等努力,也只能减缓这种流失。

在这个问题上只能面对现实。

建议参考一九七八年以来我国在留学生问题上所实行的政策。

人才问题上的积极和宽松政策,曾在台湾取得了成功,也在大陆开始初见成效。

我省也应该且只能如此。

期以时日,必有回报。

否则,下一世纪我省所要面对的,就恐怕不仅是个软件业落后的问题。

若干年来,我省一些比较有影响的软件人才陆续流向北京等地,他们目前的境况各异。

建议对其多加关注,保持联系,争取多种形式的合作。

如遇契机,可考虑以适当条件吸引其返豫创业。

无论自由软件是否代表软件产业的发展方向,它对于软件人才产生所具有的巨大意义是勿庸置疑的。

这是一个青年人的事业,建议我省各类学校、各级青年团组织和新闻媒体,对此予以特殊关注。

㈡增大城市的吸引力无论是为了留住人才还是引进人才,增大城市的吸引力都是一个特别具有现实意义的事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