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上海卷
预测,是指预先推测。
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
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
请写一篇文章。
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 1。
自拟题目 ;2. 不少于 800 字。
优秀范文
未知的世界,有我最美的期待
《礼》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从小的方面来说,对于未知的预测可以让人趋利避害。
天将
下雨,携带雨具免于狼狈;风欲转紧,添加衣裳敌抗寒冷。
再或
者,能力稍强的,可以预测大盘走向,市场变化,赚个盆满钵溢。
从大的方面来说,对于未知的预测可以厘定国事。
曹操在注释《孙
子兵法》时说: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远近、险易,计于庙堂也。
说的就是预测,预判在军事行动中的意义。
孙正义可以说是一个典型例子。
二十三岁时,他用了整整一
年来思考将来。
他做了未来十年的预想损益表,选择了四十个项
目,分析思考示来十年能否做成日本第一。
目光投向几十年后,
最后他选择了计算机软年批发业务。
可以说,正是当年的大胆预
测成就了今日软银帝国的传奇。
这样说来,对于未来的预测,是必然也必须的。
然而,如果
事事都要预测之后才去行动,人生就会少了一份好奇,惊喜和激
动。
寻幽探壑,林木葱茏清流击石处,山径依稀难认,正迷惘时,突然看到花明柳暗中,几椽茅屋,那份惊喜难以言表。
试问,如
果每转一个弯,就知道会看见一座桥,每过一道桥,就知道会看
到什么花,那旅行还有什么乐趣可言?
爱一个人,喜欢他带给你的温暖和安全,有人说,根据血型、星座等可以预测到,这个人十年后会背叛你,你会选择放弃这一
份感情吗?寻寻觅觅,万千人中的蓦然回首,才有了红尘中的相
守相知,何必为遥远的将来放弃眼前的幸福,再说,说不定,静
水流水的日子里他会更爱你呢。
喜欢看比赛,势均力敌的两个队你来我往,你想盖我个帽,
我让你摸不到球。
你进一个球,我不甘示弱立刻还回一个,不到
最后一秒,胜负难判。
没有人会喜欢实力悬殊的比赛,一切都在
意料之中,没有对抗,没有火花,平淡无味。
3:0 战胜柯洁后,
阿尔法狗宣布退役,在战胜所有能对弈的级别的人类棋手后,若再与其他人类对手比赛,结果不言而喻。
阿尔法狗独孤求败只能封剑。
人生如棋,方圆之间,动静之下,妙在其局千变万化,妙在结果不可预测。
既然如此,走一步进一步,那怕步步惊心,我只当祸兮福所依,一切都是的安排。
憩于理性,行于热情。
预是理性的绸缪,不预,是天真的热情。
我偏好后者,你呢?
预测,不一定成真
有人说,“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会是什么滋味。
”
现代人大多都会有看天气预报的习惯,根据未来天气情况改变自己的计划。
不过,天气预报也会有不准的时候。
当一个不喜雨天的人,看了天气预报之后做好了全副武装,结果遇上的却是一个艳阳天,这应该也算得上是一种意外的惊喜了吧。
其实,生活的最美妙之处就在于它的不可预见性,你不知道你的未来,也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但是,生活不是全然没有规律的,你完全可以根据现状和一些规律,推测出未来可能会发生的情况,从而做好充足的准备来面对未来。
当然,预测,并不是现实,所以也不可全部依赖预测。
毕竟,有些预测也许不会成真。
然而,总是有人会选择性地不接受一些在他们看来不好的预测,并且自欺欺人地告诉自己,那只是预测,不一定成真。
却经常会忽略,有些预测并非是空穴来风,假使他不以为然,那些目前还只是预测的结果将来很可能会在未来发生。
就如蔡桓公不听名医扁鹊对于他身体情况的预测,没有在病症刚显露之时及时治疗,等到真正病入膏肓,连名医都无法救治之时,才有了后悔的意思,却再也无力回天。
又如项羽不听范增对于留下刘邦必然留下后患的预测,没有及时免除后患,最后落得乌江自刎的下场。
因为不相信预测而最后使预测成真的例子远不止这些,却总还是会有人重蹈覆辙,不撞南墙不回头。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预测就一定会成为现实。
任何预测的提出,大都只是建立在当时的情况下的。
换句话说,只有当前的情况持续下去,预测才有可能实现。
但是,任何的情况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可以改变自己,让我们不希望成真的预测实现不了。
想一下,假如蔡桓公一开始就听取了扁的极治,羽听了范增
的建免除后患,那么,那些不就不会了?所以,的最与否,
上都在于你自己。
于,当接受,并不是一定会成真,而是要接受可能会
生的可能性,从而其做好准。
假如到的果是理想的,那就保尽
力而;假如到的情况不是自己想要的,就更反思自己,从而使
自己向好的方面化。
当然,也不要被所束,因它不一定会,未
来掌握在自己手中。
超越,返璞真
生活的“亮面”交人,交一代又一代人从“荒原”上建构起来
的秩序;生活的“暗面”没人知道,有人交上帝,有人交命运。
而人
渴望在黑暗里点起火,尽管不甚分明,但的光亮,是无助地行
走于黑暗中的人心里多少有了底气。
人
的生活离不开,契夫在回望自己的人生感道:“人的一生建立在之上。
”而女作家治·艾略特却:“在的所有形式中,言是最不需要代价的。
”不同的人生就了他不同的理解,而真正的矛盾却在于本身的双重性。
有些是用科学理去推求未知的事物,比如走的,以学建立起来的概率体系基,接受的,然没
什么坏。
有些不然,些臆的成分在里面,譬如古人于方的极
度信仰,譬如雅人世界末日的言⋯⋯
尼采,人的精神有三重境界:、子和儿。
于,人同也有
三重境界。
王小波曾形象地概括了自己在革命年代的切身感受:仿
佛像中了彩,又好像没到开彩的日子。
里有一种痛,因他既被人捏着鼻子灌极其切的革命利的,心里
却哼哼着唱反,但没法,只好被代裹挟着向前。
未来怎么呢?
就像手里捏着一彩票在等待开,自己无从判。
的人活得卑微、痛苦,我想是尼采所的人生第一境界“ ”。
也有人不接受,决意反抗命运。
的人往往成世界里的英雄。
无如何,他承担起人的任与荣誉,是在黑暗里点起火的人,
他就好像尼采的第二重境界“ 子”——如果子一定能未知的命运,
倒也未必,俄狄浦斯起,
却被命运扼住了咽喉。
实际上,预测看重结果,带有很强的目的性。
而人生的美丽
不只是结果,更在于无数的过程。
即使圣人,往往既不是天命所
归也不是人事主宰,他们的人生也未必完满,他们常常陷入生活
的困境。
孔子见逐于诸侯,惶惶然如“丧家之狗”。
他一面远鬼神,畏天命,一面坚守着他心中的“仁”与“礼”,传道授业。
他晚境凄凉,孤独无依,却仍然天真地做着“克己复礼”的英雄梦。
这
让我想到了罗曼· 罗兰在《米开朗琪罗传》的序里写道的:“真正的英雄主义,是在认清生活的 * 后还依然热爱生活。
”伟大的灵魂超越命运,更超越了“预测”这一目的本身。
而使他们超越预测
的,就是活出自我,返璞归真。
这样看来,孔子的天真执着,与
老子所说的“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与尼采笔下的“婴儿”境界可称得上殊途同归。
而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见过太多的“骆驼” ,也因“狮子”而震撼,但当人们看到“婴儿”的时候,嘴角往往会不自觉地上
扬。
存在主义告诉我们选择是自由的:既可以预测生活,也可以
不预测生活,在预测以外,如果能看到自己,才能找到生活的本
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