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 科学(地理)知识梳理

中考 科学(地理)知识梳理

中考科学(地理)知识梳理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主题一、地球的自转1.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的运动。

2.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1)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

(2)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

3.地球自转的周期:约1天(约24小时)。

4.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1)东升西落 (2)昼夜交替(3)时差、作息规律(4)南北半球自转偏向力引起的各种运动(北半球偏右)5.昼夜现象:产生原因: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

昼夜交替现象:内因:地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外因:地球不停地自转。

6.晨昏线(圈):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它由晨线和昏线构成。

(1)昏线:随着地球的自转,逐渐由昼变成夜的界线。

(2)晨线:随着地球的自转,逐渐由夜变成昼的界线。

(3)晨昏线只有春秋分才会与经线重合,一年重合两次(因为春秋分昼夜平分)。

主题二太阳系、银河系、宇宙一、太阳系与星际航行(一)太阳和月球:1)太阳的基本概况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它是一颗自己能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

太阳的直径约为140万千米,表面温度约6000℃,中心温度高达1500万℃。

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1.5亿千米。

2)太阳活动与人类常见的太阳活动有太阳黑子、耀斑、日珥等。

太阳表面的许多黑斑点称为太阳黑子,它是太阳表面由于温度较低而显得较暗的气体斑块。

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往往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基本标志。

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约为11年。

黑子数最多的一年,称为太阳活动峰年;黑子数少的一年,称为太阳活动谷年。

国际上规定从1755年起算的黑子周期为第一周,1998年开始为第23周。

太阳表面有时会出现一些突然增亮的斑块,叫做耀斑。

耀斑爆发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是最剧烈的太阳活动。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风增强时可以影响地球上的短波通讯,干扰地磁场产生磁暴。

黑子、耀斑活动增强时,产生过强的紫外线损伤皮肤。

太阳的大气层从内向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实际看到的主要是光球层。

光球层的主要太阳活动是黑子,在色球层的主要太阳活动是耀斑和日珥。

太阳风主要在日冕层。

3)月球的基本概况:月球是地球惟一的天然卫星。

月球和地球间的平均距离约为38.44万千米,约为日地距离的1/400。

月球的直径约为3476千米,太阳的直径约为月球的400倍。

月球的体积很小,约为地球的1/49,质量只有地球的1/81。

月球上既没有空气和水,也没有生命。

月球没有大气,造成月球上昼夜温差大,昼夜温度差达300℃。

不能传声,无天气变化和四季变化.月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比地球弱,造成物体在月球上很轻.(跳高跳远)月球的表面布满大大小小的环形山(月坑),是由于陨石撞击或火山喷发形成的。

4)人类飞向太空的历程和人类对月球与行星的探测万户是中国明代的一名能工巧匠,他是世界上利用火箭升空的第一人。

14世纪末,他设计制造了一种“飞龙”火箭。

1959年,科学家们用他的名字命名了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纪念这位人类飞行的先驱者。

1959年9月,苏联“月球”2号探测器首次月面硬着陆成功。

1961年5月,美国宣布实施“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

1968年12月14日,美国“阿波罗”8号载人宇宙飞船首次成功绕月飞行。

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第一个踏上月球,人类首次登上月球成功。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宇航月翟志刚实现我国首次太空行走。

(二)四季的星空1)月相1、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称为月相。

它的一个变化周期称为朔望月,平均为29.53天。

2、月相变化的原因:(1)月球本身不发光,是反射太阳光。

(2)月球绕地球运动,使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的变化。

3、月相与日地月三者位置关系和农历的对应:(1)三者成一直线时:地球——月亮——太阳(新月农历初一朔)月亮——地球——太阳(满月十五十六望)(2)三者成垂直时:(如右上图)月亮地球——太阳(上弦月初七初八)(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地球——太阳月亮4、月相变化的规律:上上上西西(上弦月出现在上半月的上半夜,出现在西半边的天空,月亮西侧半边明亮),下下下东东(下弦月出现在下半月的下半夜,出现在东半边的天空,月亮东侧半边明亮)。

5、月相的形成变化图:上半月为正“D”形,下半月为反“D”形。

6、月相变化规律和农历的关系:月相名称从左向右依次为新月(朔)、上弦月、满月(望)、下弦月,出现日期依次为农历初一、初七(或初八)、十五(或十六)、二十二(或二十三)。

完整月相图:农历节日与月相:春节(正月初一:新月)元宵节(正月十五:满月)端午(五月初五:近上弦月)中秋(八月十五:满月)重阳(九月初九上弦月)腊八节(腊月初八:上弦月)相应的月相与日期:新月(朔):初一峨眉月:初三初四上弦月:初七初八凸月:十一十二满月(望):十五十六凸月:十九二十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峨眉月:(二十六、二七)7、日食和月食:(1)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它挡住了我们观察太阳的视线,就产生日食现象。

日食类型有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

日食发生在新月。

(2)月球进入地球的阴影月面变暗现象叫月食,月食发生在满月农历中的阴历是根据月相变化的周期来决定的。

2)太阳系太阳系的总体构成: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包括围绕它转动的行星及其卫星、彗星、流星体等天体按照一定的轨道围绕太阳公转构成而构成的天体系统。

在木星和土星之间存在一个小行星带;彗星由彗核、彗发、彗尾三部分组成,彗星是由岩石的碎片,固体微粒和冰晶组成的“大冰球“,著名的哈雷慧星公转周期是76年。

八大行星按与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体积最大的两颗行星是:木星、土星,有固体的核心和几万千米厚的氢、氦等构成的大气,体积大,卫星多,并且有光环。

水星离太阳最近的固体星球,无大气层,布满了环形山,表面情况与月球相似。

金星(表面有很厚的大气层,公转方向与其他行星相反,称“蒙面逆子”)火星(类地行星,与地球相似但大气层主要由二氧化碳组成)金星和火星有点像地球,是固体星,表面有大气,但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

地球(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星球)木星(体积质量最大的行星,最大的特征是表面有大红斑)土星(第二大行星,最大的特征有很多光环和卫星)天王星、海王星(远日行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表面都笼罩着氢和甲烷气体。

3)地球的绕日运动地球公转图:1.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方向:地球自西向东绕太阳不停地旋转,公转时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的公转周期:365.2422天(一年)2.太阳高度:太阳光与地面的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夹角大,太阳高度大;夹角小,太阳高度小。

(1)一天中太阳高度正午最大,杆影最短。

(由于地球自转)(2)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夏季最大,杆影最短;冬季正午太阳高度最小, 杆影最长。

(3)同一时间,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两南北两极递减,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越小。

3.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为900):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叫做太阳直射点。

(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原因:地轴与黄道面(地球公转轨道面)不垂直春分日(3月21日前后)直射赤道 1、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直射北回归线 2、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两次直射秋分日(9月23日前后)直射赤道 3、回归线上直射一次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直射南回归线 4、其他地区无直射4.昼夜长短的变化:(1)赤道全年昼夜等长(2)北半球其他地区:夏至日白天最长,冬至日白天最短,北半球夏至日时,南半球冬至日。

(3)夏季,南极圈,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冬季出现极夜。

(纬度越高,昼夜变化最大)极昼现象:极地地区某些时候太阳整日不落,称之为极昼。

极夜现象:极地地区某些时候太阳整日不出,称之为极夜。

5.五带的划分:(1)根据接受太阳辐射热量多少划分为: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和北寒带。

(2)热带:在南北纬23.5°之间,,有直射阳光,终年炎热,昼夜长短变化小.温带:在南北纬23.5°与南北纬66.5°之间,既无直射阳光,也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分明。

寒带:在南北纬66.5°到90°之间,终年寒冷,有极昼极夜现象。

(3)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四季更替、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形成,是由于地球公转,由太阳公转引起的现象:五带的划分(太阳高度角季节变化)、四级现象、昼夜长短、天象变化、生物生长规律银河系和宇宙宇宙:广漠空间和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的总称。

是由大量不同层次的星系构成的。

宇宙是均匀的、无边的、膨胀的。

目前人类观测到的类似于银河系的天体系统就有10亿个左右,称为河外星系。

运动着的物质将时间和空间结合在一起就成为我们所说的宇宙。

目前,人类通过哈勃望远镜和空间探测,最远可以观察到距离我们地球约150亿光年的天体。

银河系的构成:有众多的恒星及星际物质组成一个庞大的天体系统。

银河系的大小和形状:银河系中像太阳这样的的恒星就有2000多亿颗,其中直径约为10万光年,银河系从侧面看呈铁饼状,俯视呈旋涡状。

太阳与银河系的中心相距约为3万光年。

宇宙的层次系统:主题三、地壳的运动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1.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地球内部结构具有同心圆的特点,从外向内结构层次分别地壳、地幔、地核,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2.地壳变动:悬崖峭壁上岩层断裂的痕迹、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的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说明发生了海陆变迁)、火山和地震。

褶皱:地壳受力挤压而发生的弯曲变化。

断层:岩层受力断裂,断块位置发生错动。

3.火山和地震:(1)火山由火山口、火山锥、岩浆通道组成火山喷发物:气体(SO2)、熔岩流、火山灰(2)火山按活动特点分为: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3)地震成因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震动。

(4)地震结构包括: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距、等震线。

(5)分布:环太平洋陆地和周围海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带(6)防震自救的措施:跑到空旷的地方,或躲到面积较小的房间里或桌子下等。

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块1.大陆漂移说:魏格纳依据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可拼合性和其他依据提出。

2.板快构造学说:全球由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六大板块组成,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

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山脉(海沟、岛屿),板块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

主题四、地球上的水体水体的分类:地球上的水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法:根据水的存在状态分为:固态水、液态水、气态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