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_2030)简本

江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_2030)简本

江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简本一、总则1、修编目的为顺应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适应江都新时期城市现代化建设需要,把握外部条件变化带来的发展机遇,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结构,确立城乡统筹发展的整体格局。

2、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主线,以创新发展为动力,以人才资源为支撑,以民生幸福为根本,充分把握国家推动区域发展的战略时机,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着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显著增强江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实力,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3、规划重点(1)加强区域协调,实现联合发展研究江都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沿江开发深入发展进程中、与“同城化”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确定体现江都特点的区域功能定位、产业发展引导、空间组织形式和基础设施建设方式。

(2)构建综合交通体系,引导集聚发展发挥市域综合交通优势,引导二、三产业和城镇空间集聚发展;合理划定交通分区,调控交通需求增长,落实公交优先措施,引导城市功能布局优化;培育交通枢纽,引导城市中心体系构建。

(3)优化市域空间组织,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综合评价城乡发展条件,统筹配置城乡空间资源,引导城乡发展要素合理集聚,优化市域城乡建设空间和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4)提升城市功能,促进转型发展巩固制造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服务业和民生事业,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加快转型发展步伐。

(5)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性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江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规划期限基准年为2009年,现状数据以2009年底为准。

近期为2010—2015年,中期为2016—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远景展望至本世纪中叶。

5、规划围(1)规划区:江都市域围,总面积1330.16平方公里(其中长江水域面积为9.51平方公里)。

(2)中心城区:由长江、夹江、西部市界、启扬高速公路、京沪高速公路、新通扬运河、花木大道、沪陕高速公路和东部市界围合的围,面积约250.18平方公里。

二、发展目标与策略1、城市性质国家水利枢纽,省中部交通枢纽,沿江先进制造业基地,东翼生态宜居城市。

2、总体发展目标至2015年,经济质量显著提高、科教发展显著进步、文化实力显著加强、人民生活显著提升、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至2030年,总体达到发达国家或地区当前发展水平,建成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生活幸福、环境优美的和谐新江都。

3、经济发展策略(1)第一产业——以载体促发展促进农业生产性载体的形成;加快农业服务性载体的建设;注重农业发展特色性载体的培育。

(2)第二产业——渐进式、跨越式发展相结合渐进式发展策略——升级现有优势产业;跨越式发展策略——培育新的主导产业。

(3)第三产业——优势强化、结构优化优势强化策略——提升优势产业的功能;结构优化策略—培育生产性服务体系。

4、社会发展策略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科研投入,促进科技进步;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大力发展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完善公共服务与保障体系。

5、生态环境建设策略完善治理体系,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增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6、交通发展策略区域差别化策略;交通引导策略;周边协调策略。

7、资源利用策略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三、市域城镇体系1、城市化发展策略(1)集约发展遵循科学发展,择优培育重点镇和特色镇,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加快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镇居住环境,完善城镇的服务功能。

(2)城乡统筹江都未来城市化发展在加强城镇建设、突出城镇功能和发展质量的同时,要加快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产业、空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实现城乡同步现代化和社会和谐发展。

(3)质量提升江都未来城市化发展应以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为目的,完善城乡综合服务功能,改善城乡基础设施,美化城乡生态环境,提升城乡文化品味,保障城乡居民充分就业,各得其所,使更多的人享受现代文明。

2、市域人口及城市化水平2009年底,江都市域户籍人口106.59万人,暂住半年以上的人口8.52万人,外出半年以上的人口14.41万人,合计常住人口约100.7万人,城镇人口49.85万人,城市化水平49.5%。

规划期末(2030年)市域常住人口130万人(户籍人口113万人),城镇人口101万人,城市化水平约78%。

3、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规划至2030年江都市域形成中心城区、重点中心镇、特色镇、一般镇的四级等级规模结构体系,其中包括:1个65万城镇人口的中心城区、2个7万城镇人口的重点中心镇、3个3.5万城镇人口的特色镇、6个城镇人口在1.5-3.0万的一般镇。

邵伯镇、小纪镇为市域西北部和东北部重要的空间增长极,是市域重点中心镇;郭村为红色旅游特色镇,丁沟为空港特色镇;吴桥、丁伙、樊川和武坚为农业型主导的城镇,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工业以现状升级改造为主,同时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成为各自镇域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中心;真武镇突出油田服务基地和旅游观光的职能;宜陵镇和浦头镇由于临近中心城区,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规划为工贸型城镇。

4、城镇空间结构采取重点开发与片区发展分类指导相结合,在江都市域构建“一心两片三极”的城镇空间发展格局。

一心:由中心城区(主城区和港区)共同组成的市域核心,是江都城市竞争力集中体现的区域,规划加强组团之间协调,尤其是主城区与港区之间在城市功能、产业、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强衔接,形成“一主一副”的空间发展格局。

两片:根据现状空间发展特征和未来发展趋势,以启扬高速为界将市域划为南北两个片区。

“南部片区”——交通条件优越,城镇发展的基础较好,未来在沿江开发及重大基础设施的带动下,形成网络化的城镇密集区;“北部片区”——属于里下河水网地区,发展农业和观光旅游业,形成市域北部的生态开敞空间。

三极:指邵伯、小纪、郭村三个重点中心镇及特色镇,是市域西部、北部和东部的三个重要增长极,规划加强城镇综合性功能,加大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建设,促进人口向镇区集聚。

5、市域交通坚持“交通引导、公交优先、设施调控”的理念,建设外畅达、便捷快速、安全高效、多样化选择的综合交通系统。

(1)轨道交通规划:①铁路:规划形成“一横一纵”铁路网。

规划对宁启铁路进行复线电气化改造,并与沪通铁路相接,实现与国家干线铁路网联网、相融;新建淮扬镇铁路,北接新长铁路至陇海线,南接沪宁城际铁路,以客运为主,货运为辅。

②城际铁路:规划北沿江城际铁路由引出,经、至,形成及江北主要城市之间的快速客运通道。

规划北沿江城际铁路在江都市域平行宁启铁路南侧走线,并于江都火车站设置站点,与江都火车站整合形成轨道综合交通枢纽。

(2)高速公路:规划形成“二横一纵”三条高速公路,“二横”为沪陕高速公路和启扬高速公路,“一纵”为京沪高速公路。

规划共设置3处枢纽互通,8处服务互通。

(3)干线公路:规划形成“五横三纵”的公路网络。

“五横”由北向南依次为353省道、老328国道、新328国道和沿江高等级公路、老江平公路。

“三纵”由西向东依次为新237省道、安大公路、武嘶线。

(4)干线航道:规划形成“两横四纵”的市域干线航道网。

“两横”为盐邵河、新通扬运河;“五纵”为京杭运河、芒稻河—高水河、三阳河、野田河—红旗河。

(5)港口:逐步形成以件杂货转运为主导,矿建散杂货运输为辅助的综合性港区,远期适当兼顾集装箱运输的需要。

(6)机场:中江都机场位于江都市丁沟镇,按照4C级进行建设,按照4D级机场规划控制,客货兼用,服务于、、三市,兼顾部分地区。

6、市域历史文化保护确定“一带、一片、多点”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空间框架。

(1)一带:根据大运河(段)遗产保护规划的要求,江都段的运河遗产保护以水利航运工程遗产的保护为核心,将水利工程遗产与因大运河而生、而兴的聚落和相关物质文化遗产视为整体加以重点保护,从而完整保护大运河的整体风貌及其周边环境。

(2)一片:加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邵伯镇的保护,重点保护街和南大街以及大马头等沿街两侧地段的整体景观风貌,保护城镇轮廓线、“鱼骨状”的历史空间结构和肌理、传统民居建筑群体特征(建筑高度和屋顶平面)、沿街沿河传统风貌、古树名木等。

保护与传统生活方式有关的青石条板街道铺装,大马头、邵伯船闸等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变迁等有关的物质载体,沿街传统商业文化氛围等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

(3)多点:引江水利枢纽、文物保护单位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保护。

7、市域旅游规划(1)旅游总体定位:充分体现江都水乡园林生态城市的总体要求,形成“江、河、湖一水贯通,古、水、绿一体和谐”的城市旅游特色,不断提升“龙川文化”的品味,规划江都旅游形象定位为“水木仙旅、龙川江都”。

(2)旅游空间布局:形成“一区两带”旅游总体布局。

“一区”:里下河生态农业旅游区;“两带”:沿运河旅游风光带和沿江生态风光带。

“一区”为里下河生态农业旅游区:里下河水域风光和人文景观,水产品养殖资源丰富,特色农业园区较为集中,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互相交融、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旅游挖掘开发价值较高,旅游发展优势明显。

“两带”为沿运河旅游风光带和沿江生态风光带。

沿运河旅游风光带:沿古运河岸线,重点打造水域风光、水利景观,建设渌洋湖自然保护区、邵伯湖旅游度假区、水利枢纽风景区以及运河游览线等重点旅游项目,沿运河两侧形成人文和自然景观相互交融的旅游风光带;沿江生态风光带:结合江都滨江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重点打造沿江生态绿廊,形成绵延流长的自然风光带。

四、城乡统筹发展1、市域空间发展策略(1)做大做强现代主城区。

围绕打造滨江生态园林城市的总体目标,按照“拉伸框架、完善功能、提升形象、彰显特色”的建设思路,着力做大主城区,做强城区经济主板块。

积极呼应城市规划建设,以路东延为契机,突出舜天路沿线区域城市规划设计、建设及管理;强化城市设计,注重道路的整体规划和节点的景观布局,加强沿路地块规划控制,加快启动村庄拆迁、企业搬迁、环境改造等步伐。

加快打造南部滨江新城,启动商贸城西片综合改造,打造宁通路南侧景观;加快拆迁安置工程建设,实施龙川路南延、纬三路工程,形成“三横三纵”道路网络。

不断提升建成区规划建设水平,有计划、有步骤实施北城区、老城区、城中村等综合整治、改造建设,突出城中村、老小区的改造提升。

(2)加快建设沿江开发区。

依托沿江开发优势,用现代城镇综合配套的理念规划沿江开发,以沿江开发区为载体,依托大桥镇建设基础,着力打造滨江科技城,拓展沿江经济板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