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北区的自然地理条件

东北区的自然地理条件

东北区的自然地理条件1.地表结构。

东北区的地表结构,略呈半环状的三带,外带是黑龙江、乌苏里江、兴凯湖、图们江和鸭绿江等流域低地;紧接着是山地、丘陵地;山地、丘陵地以内则是广阔的平原。

本区的地貌类型很多,但分布很有规律。

山地和平原面积大体相等。

山地的岭脊高度,海拔一般在1000~1500m左右,缺少巍峨峻拔的高山。

主要山地有两列,西侧是大兴安岭,东侧是长白山地。

除两列华夏向山地外,北部还有一道北西向、新近隆起的小兴安岭。

三者围成马蹄形,环抱着肥沃的东北平原。

在平原的中南部,延伸一道与小兴安岭走向平行的松辽分水岭,海拔仅200多m,但它却使松花江与辽河南北分流,也是一条明显的新构造线。

从上列四条构造线看,东北的地形略呈三面环山、平原中开的盆地轮廓。

地势变化从中部向四周高起,中部为近期冲积物组成的平原,海拔150m左右,平原周围,包括松辽分水岭在内,为黄土状物质组成的台地平原。

再向外,北、东、西三面是海拔300~400m的波状丘陵和600~1000m以上的中、低山地区。

中生代燕山运动,奠定了本区的地形轮廓。

在山地隆起带中,以断裂运动为主,同时伴有岩浆活动,酸性岩浆岩广泛分布。

东北平原沉降,堆积了深厚的陆相白垩系,含有丰富的油气藏。

第三纪初期,地壳相对稳定,山地经长期剥蚀,已成准平原状态。

山间盆地,如依兰、珲春等地堆积作用旺盛。

第三纪中期喜马拉雅运动开始,本区转为以挠曲、断裂为主的地壳运动。

大兴安岭挠曲作用甚为明显,伴随内蒙古高原急剧上升,组成内蒙古高原的边缘。

东北东部亦因断裂隆起,形成广义的长白山地。

在两侧隆起山地之间,形成了广阔的凹陷地带,三江平原与松嫩平原沿断裂继续下沉,接受从山地搬运下来的侵蚀物质的堆积,形成深厚的河湖相堆积层。

山地上升,平原下降均与深大断裂有关。

构造的方向是北北东,和燕山运动的构造方向基本一致。

本区的新构造运动,对现代地貌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升降运动是新构造运动的基本形式。

东部山地和大兴安岭自燕山运动以来一直是上升地区。

山地普遍存在2~3级夷平面和较大河流发育所形成的多级阶地,说明上升运动具有间歇性,而且山地的东侧上升幅度大于西侧,上升具有翘起性。

大兴安岭东西两侧不对称现象十分显著。

早更新世中期,在辽阔的沉降带上有小兴安岭沿北西西向隆起,致使结雅盆地与松嫩平原分开,成为黑龙江与松花江的分水岭。

早更新世末或中更新世初松辽分水岭隆起,分隔了松花江与辽河水系。

从此,就形成了三面环山、平原中开的盆地轮廓。

中部平原是下沉地区。

下第三系在平原北部厚300m,上第三系河湖相沉积在平原西部,厚200余米。

第四系沉积西部厚达140m,东部仅20~40m。

三江平原第三系厚度为200~300m,最大厚度达1000m。

第四系厚度在平原边缘为50m,平原内部最大厚度达200m以上。

断裂活动控制着升降运动和火山带、地震带的分布,在地貌和水系上也有明显反映。

本区地处亚洲大陆东部边缘强烈活动带上,活动性深断裂相当发育,以北北东向和北东向的构造线占优势,它控制着山地与平原的展布方向和轮廓。

北北东向断裂带,主要有长春-四平-营口断裂带(向北延伸到哈尔滨-绥化)和嫩江断裂带。

它们分布在中部平原的东西两侧,在地貌上,同松嫩平原与东部山地、大兴安岭的展布相一致。

北东向断裂带以东部山地较为发育。

规模较大的有鸭绿江断裂带、密山-敦化-抚顺断裂带、依兰-伊通断裂带。

它们由两条以上平行断裂组成,多为地堑式断裂带,地貌上主要表现为河谷平原。

带内有第三纪、第四纪多期火山喷发,玄武岩和火山锥体的展布方向与断裂方向一致。

东西向断裂带,主要有赤峰-开原断裂带和西拉木伦河断裂带。

北西向断裂带,以小兴安岭西南侧和东北侧的断裂最为明显,对火山、地震活动及某些河段的流向有控制作用。

小兴安岭与松辽分水岭的隆起,都是受北西向断裂控制的(图9.1.1)。

本区火山活动相当剧烈,次数之多、分布之广为我国其他地区所罕见。

从晚第三纪到现在,本区有多期火山活动,其中以上新世中期的老爷岭玄武岩喷发规模最大,覆盖在山区夷平面上,形成范围广阔的熔岩台地。

第四纪更新世火山活动在分布特征上,主要表现为玄武岩熔岩填充河谷。

与第三纪相比,第四纪火山以中心式喷发为主,火山锥数量明显增多,总数在500座以上。

火山活动受断裂构造控制。

在大兴安岭东侧有甘奎火山群和诺敏河火山群,在东部山地有长白山与龙岗火山群,小兴安岭西南侧有德都五大连池到嘉荫一线的火山群。

松辽分水岭两侧有双辽七星山、公主岭范家屯火山群等。

其中以长白山及五大连池火山群的近期活动最为著名。

长白山从第三纪到现在,大致有三次(第三纪末,更新世和全新世)火山喷溢。

白头山就是多次喷发形成的高大火山锥体,白头山天池是我国最深的人口湖。

玄武岩流广泛分布于张广才岭以东,熔岩面积达4万km2以上,是我国最广大的熔岩台地。

距白头山100km范围内的熔岩台地玄武岩厚约500~600m,不仅覆盖了长白高原,而且充填了牡丹江、穆棱河谷地,对地形发育颇有影响。

五大连池火山群中的老黑山和火烧山,在1719年和1720年曾有喷发,形成了石龙熔岩台地和被熔岩堰塞的湖泊群。

2.东北区自然景观形成的主导因素。

东北区自然景观形成因素中,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起主导作用。

冬季寒冷漫长,地表积雪时间长。

春季融化湿润土壤。

深厚的季节冻土与多年冻土广泛分布,阻碍了地表水与土壤水的下渗,在地势比较低缓、排水不良地段,草甸化与沼泽化现象显著。

沼泽的广泛分布、类型多样是东北区的一个重要特征。

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集中,对植物的生长有利。

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及草甸草原是东北自然景观的主要表现。

受纬度、海陆位置、地势等因素的影响,东北区自南而北跨越暖温带、中温带与寒温带,温度差异明显。

辽宁南部≥10℃积温可达3 400℃以上,冬小麦、早熟棉花、暖温带水果可正常生长。

中部大部分地区≥10℃积温在2 400~3 400℃之间,可生长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水稻、甜菜、向日葵、亚麻等春播作物,一年一熟,但有时受低温冷害影响,需根据积温及其保证率进行品种布局。

降水量自东向西递减,长白山东南侧鸭绿江流域年降水量可达1000mm 以上,是我国秦岭-淮河以北降水量最多的地区。

长白山西侧为600~700mm,松嫩平原400~600mm,大兴安岭东侧500mm,岭西350mm。

作物生长季降水量一般占年降水量的80%,这对雨养农业的发展很有利。

小麦、大豆、玉米等作物需水量一般为350~500mm,降水正常年份降水量能满足旱田作物的需要。

但是年降水变率可达18%~22%,秋季变率可达30%~40%。

一般松嫩平原西部及内蒙古东部多有旱灾,三江平原及松辽平原的低洼地常有涝灾。

松花江、嫩江、辽河堤防建设标准不高,也易出现洪涝灾害。

东北区冬季降雪较多,是我国降雪最多的地区,降雪日数从南向北为30天至190天以上,降雪量多,积雪稳定对冬小麦越冬和改善土壤墒情有利。

降雪为开展冬季冰雪体育活动及旅游提供了条件。

总之,东北地区东西、南北的水热条件差异对农业体系和农业地域分异的格局的形成奠定了自然基础。

3.广泛分布的森林和草甸草原。

本区的植被就其种属来说,不如我国南方各区丰富,维管束植物约有2 670种,特有种不显著,树木种类不多。

但东北区却是我国森林面积最大的区域。

植物种类有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的趋势。

据统计,如以长白山地的植物为100,则东北平原相当于49,大兴安岭只相当于45,均不及长白山地的一半。

此种现象与现代植物生长环境愈向西北愈趋严酷有关。

就亚欧大陆而言,本区植被具有一定的过渡特征。

它是亚欧大陆温带草原的最东端,寒温带针叶林的最南端,暖温带夏绿林的最北缘。

这些植被类型交汇于此,组成成分相互渗透。

同时,因受强大的冬季风影响,这些反映地带性的植被,都有向南偏移趋势。

与同纬度的同类型植被相比,草原带约偏南3°,针叶林带偏南约3.5°,针阔叶混交林带偏南约2.5°。

本区植被按区系组成,大致可分为三大部分,即达乌里区系、长白区系和蒙古区系。

它们分别和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和温带草原三种植被类型相适应。

达乌里区系植被,以兴安落叶松为代表,植物多为耐寒性的,如兴安落叶松、杜香、越桔等。

长白区系植被,以红松阔叶林为代表,多为喜湿性的植物。

如红松、糠椴、胡桃楸、水曲柳等。

蒙古区系植被主要是草原、多耐干旱的植物种、如冷蒿、针茅、羊草等。

本区的植物,有耐干的,也有喜湿的;有耐寒的,也有温暖亚热带的,这些现象与植被演化历史有关。

第四纪冰期时,欧洲植物受到冰期气候影响,迫使其植物由寒冷的北部向南部退缩。

当时亚洲的气候较欧洲温暖,欧洲植物也向东迁移,经西伯利亚到达我国。

与此同时,西伯利亚极地植物也随之而来,我国境内以阔叶树为主的森林发生了变化,它们的组成中出现了针叶树,形成了混交林。

间冰期气候转暖,欧洲、西伯利亚系统的植物向北向西回流,大部分退出东北,一部分则适应本地环境而保留下来。

同时,间冰期的气候远较欧洲暖和,又导致我国南方植物向东北推进。

这样,经过冰期与间冰期的几次反复便形成了今日植被面貌。

东北平原区由于蒙古干旱风影响,蒙古区系的植物亦随之而来。

于是东北地区便成为达乌里、长白和蒙古区系的植物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区域。

在现阶段的地形、气候等因素影响下,东北植被的区域分异也相当明显。

山地形成森林植被,平原出现森林草原和草原植被。

4.冻土广泛发育。

冻土是东北区冷湿环境的综合反映,同时它也影响其自然环境的形成和发展。

季节性冻土普遍存在,冻结层冻结和融解时间,随各地气温而异。

地表开始冻结日期,兴安山地在10月下旬,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在11月上旬,长白山地南部平原在11月中、下旬。

融冻日期从3月中、下旬自南向北逐渐融解。

土壤冻结期为4~6个月,甚至长达7个月。

冻土层厚度,除东南一隅不足lm外,其他各地均在1m以上。

东部山地厚1~1.5m,松嫩平原厚1.5~2.0m,大小兴安岭厚达2m以上。

总之,从南向北冻结厚度逐渐加大,冻结时间逐渐加长。

多年冻土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地区,属于亚欧大陆高纬度多年冻土区的南缘地带。

其分布自西北向东南,面积逐渐缩小,厚度相应变薄。

根据多年冻土的性状,可分为三带(图9.1.2):①大片连续多年冻土带,分布在大兴安岭北部以满归为中心的地区,年均温在- 5℃以下。

冻土面积占该区70%~80%。

冻土层厚50~100m,平缓的山脊上形成石海,斜坡上形成石流坡、岩屑坡、倒石堆、石河等冰缘现象。

在坡脚形成冰丘及泥炭丘。

雪蚀凹地、高夷平阶地等雪蚀现象比较普遍。

②具有岛状融区的多年冻土带,分布在连续多年冻土带的东南,年均温-3~5℃,冻上面积约占50%~60%。

融区扩大到中小河流的河床及向阳山坡,它是连续多年冻土带与岛状多年冻土带间的过渡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