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读书笔记大全20篇]音乐教师读书笔记大全

[教师读书笔记大全20篇]音乐教师读书笔记大全

[教师读书笔记大全20篇]音乐教师读书笔记大全【--教师节祝福语】教师只有不断给自己充电,才能把更多知识传播给学生。

那么,作为教师的你该如何写教师读书笔记呢?下下面是为你整理了音乐教师读书笔记大全,希望能帮助到您。

音乐教师读书笔记(1)《乐在民主育人中》一书,书作者魏书生,平凡的教书匠,真正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教育岗位从爱和责任出发,不断深化民主与科学的教育思想,提出人生价值等于有效工作量减去生存成本,人生深层次享受在学习、工作、尽责、助人之中。

熟读此书后,我发现书中写到的并不是纯理论的东西,而更多的是那些实际的,可以借鉴的,从事教师这个职业时必需的一些教育方法。

虽然本书的篇章各叙其事,却都体现着一个字—“爱”。

教师的爱意味着奉献。

魏老师放弃了招工进城的机会,要知道,那时候进城是每个人的梦想。

现在的我们不需要放弃如此珍贵的机会,不需要以生命和健康为代价,但我认为,一个教师如果能忠诚于教育事业,严谨治学,勤于求索,不断进取,树立科学的现代教育观,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这就是一个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最无私的奉献了。

教师的爱意味着执着。

魏老师有过长达6年,多达150次的申请,希望离开电机厂,当一名普通教师,直至在教育岗位工作了33年。

选择了教师工作,就是选择了最执着的事业。

日复一日的备课与教授,年复一年的考核与批改,在最初的激情随岁月渐渐熄消后,必需以执着面对学生们一双双纯净的眼睛。

我知道,几代人的希望放在我的手上,祖国的未来需要我坚持执着。

教师的爱意味着理解。

魏老师认为差生最不容易,课听不懂,还要不懂装懂的听,装模作样,因此要给他们一些关爱。

从事教师近10年的经验也告诉我,帮助每一个学生进步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正如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懂得儿童”。

这就需要我们去理解不同性格、各年龄段孩子的内心世界,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与尊重。

教师的爱更多带来的是责任,魏老师就是具有高度责任心教师的典范,书桌上、课堂下,他无不尽心尽力的对待每一个学生。

这样因爱而产生的高度责任心会使教师站在人生和时代的高度,着眼于学生的未来与社会的未来,培养出具有爱心的人,懂得做人的人、追求真理的人。

一直以来,总是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来诠释“师范”,所以我想教师的责任首先应当是对自己的责任,是“守纪律、树形象、广博识、勤奉献”的责任,教师要率先垂范,才能赢得同学的尊重;教师的责任最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责任,要因材施教,因人而教,不以学习成绩区别对待,坚持一个标准对待全体学生,既严格要求他们,又加以耐心指导,使学生学会掌握与运用、自立与创新。

当我合上这本书,魏老师民主与育人相结合、爱与责任并重的教育思想和课堂管理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大量生动、真实的教育实例都体现出一个“爱”字,魏老师的做法,给了我不止一点启示,将使我把爱与责任深入教育教学,在自我完善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音乐教师读书笔记(2)前些时候拜读了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的诗篇》一书,虽然此前我对情境教育已有接触,但这本书不仅对情境教育做了更深的诠释,而且就她自己开展课题研究做了介绍,让我受益匪浅。

一、对情境课程理论上的认识提到“情境”,我们会自然地想到杜威。

一般教育理论认为杜威是最早提出“情境”这个概念的。

他认为“思维起于直接经验的情境”,正是情境的内在的、独特的不确定性,才使探索得以存在。

而李吉林提出的“情境”,是人性化的教育环境,是特别适应儿童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全身心地活动其中的教育环境。

这样的情境体现了教育环境全面的、和谐的统一,具有一种亲和性、审美性和体验性,它既和很多的心理学流派所提的“情境”有其相似之处,有其共性,但也有我们独特的个性,那就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丰厚的底蕴,那就是审美的、智慧的、情感的文化内涵。

二、情境课程的作用1、整合作用知识在传统教学中往往是一个个零散的知识点,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知识发生的背景,学生一般都不大知晓,学生只能是浅表地孤立的理解知识,谈不上知识的综合运用。

而情境课程则是把知识镶嵌在情境中,又凭借情境进行相关的能力训练,并在其过程中启迪智慧。

在“儿童与社会”、“知识与社会”之间,情境教育是主张让儿童走进生活世界的源泉中去,从中汲取鲜活的知识经验,探询知识与生活世界之间存在着的循环往复的有机联系,去感悟一个有血有肉的知识体,而不是一个一个的知识点。

情境课程在这里对知识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整合作用,十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其中包括知识产生的背景、知识作为人类财富的感受,相机融入了人文精神的熏陶及智慧启迪。

这就把初等教育有关知识的、能力的、智慧的、情感的教育目标,都在情境中得到整合。

这种对知识的整合,目标的整合,只有在情境中才能达到最佳的体现。

2、熏陶的作用情境课程观特别强调对于儿童的潜移默化的熏陶或陶冶作用。

情境教育选择“美”为突破口,以“美”为追求的境界,主张一方面利用美,另一方面进行“美”熏陶感染。

童在情境中感受到美,进而去表达、去抒发美的感受。

伴随着这种审美愉悦,纯真的心田得到犹如甜美的春雨般的滋润。

情境的这种可感性,愉悦性,使儿童非常乐意接受,产生积极的情绪反应。

当学生持久地、多种体验的不断深化,他的审美情感、理智情感和道德情感等都受到很好的陶冶,并深深地烙印在幼小的心灵上,并作为相对稳定的价值取向逐渐内化、融入儿童的人格之中。

这就是我们一直强调的由情境印发的情感的纽带作用。

诚如一位哲学家所说,情感的体验可以揭示人的“存在的完美”。

在情境的熏陶作用下,凭借感情的纽带作用,情感与生命的冲动、感受、体验、人格等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人的内心获得极大的喜悦,而只有拥有这种内心喜悦的生活,才是完美的健全的生活。

情境课程就是要全面激活儿童的生命能量,促进儿童身心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

孩子的童年在教育中获得这种美的享受,对他们明天的发展必然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是情境课程独特的作用,也是它独特的优势所在。

3、启智的作用儿童具有不可限量的潜在智慧,包括知觉的智慧、想像的智慧、创造的智慧以及逻辑的智慧等等。

启迪儿童的这些潜在智慧,使他们变的更加聪明,是情境教育一直追求的目标。

优化的情境在启迪儿童智慧方面同样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智慧是需要启迪的。

所谓“启迪”,在某中意义上就是一种暗示,它来自于情境的作用。

情境课程之情境所蕴涵的“真”“美”“情”“思”构建了一个广远的意境,为儿童提供了宽阔的思维空间。

情境课程讲究“强化感受”,在情境中将观察与思维,观察与想像结合起来,让儿童在观察中,在倾听中,在触摸中,获得丰富的映象和美感,很自然地产生审美意象。

而审美意象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可有效地激起儿童的积极思维。

当儿童沉浸与情境中,想像的翅膀会悄然展开。

正如《文心雕龙》中说的思维活动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进行。

儿童常常在这广阔的、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里浮想联翩,激起无数的奇思妙想,让儿童的思维活动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进行。

4、激励的作用情境教育提倡教育“爱生乐教”。

教师以真挚的情意,殷切地期待学生,坚信学生一定会成功,敏锐地欣赏来自每个学生的点滴进步和瞬间迸发的思维火花。

教师以全身心的爱,投入教育过程,热情地引导儿童开启智慧大门。

老师的期待会作用于儿童的内心世界,学生会从老师的爱中获得信心,获得力量。

这种信念往往转化成一种积极向着教学目标的驱动力,“期待”转化为“自信”。

儿童在情境中,在教师的呵护和激励下,表现出一种积极的欢快的情绪。

他们每天在老师的身边领略到、感受到的正是他们所需要的支撑和催化,而完全不同于传统教育的那种无奈的被动的学习。

连同学习过程中情境的驱动,熏陶感染所形成的内心的感悟,都使情境课程具有激励的作用。

这样的激励作用,效果是明显的,也是持续的。

三、情境课程的操作定义操作要义之一:以“美”为境界境界之一:教学不仅为了学生学习,还为了学生主动地学习。

美,是教育的磁石。

这块磁石就在我们老师备课笔记的旁边闪烁着光亮,是拿起,还是放下,教学的效果大不一样。

缺乏美感的教学,便成了没有色彩、没有生气、没有情趣的单纯的符号活动。

那必然是枯燥无味的。

孩子生来具有的审美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很难产生愉悦的情绪,产生主动投入教学过程的“力”,教学的主体性就很难形成。

境界之二:教学不仅为了学生知识的习得,还为了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

境界之三:教学不仅为了学生的未来做准备,还为了今天获得最初的幸福人生。

教学时,一要再现“美”的教学内容;二要选择“美”的教育教学手段;三要运用“美”的教学语言;四要表现“美”的教师仪态。

操作要义之二:以“思”为核心一要在审美愉悦中,培育开发潜能的土壤;二要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让情感点燃智慧的火花;三要在认识周围世界的典型场景中,让儿童的思维飞起来。

操作定义之三:以“情”为纽带。

教师要倾注真情;学生与学生之间要亲密合作。

以“情”为纽带,培养儿童的高级情感,既是教育教学的目的,又是促进儿童主动发展的有效手段。

操作定义之四:以“儿童活动”为途径1、活动融入学科课程,以求保证;2、活动利用角色效应,以求主动;3、活动与培养实践能力结合,以求应用。

翻完书的最后一页,我对情境教育的理解更深了。

情境教育强调学生的参与,强调学生的发展,强调学生的快乐学习。

但要想达到那个境界,还需要今后自己不断地揣摩,不断地探索。

音乐教师读书笔记(3)《走在行知路上》教师,不能不读书,因为唯有书香能致远;教师,不能不读书,因为学生时刻在进步。

-----题记《走在行知路上》是乡村教育家杨瑞清先生所著。

书中平白的话语,平实的文字,平常的生活,平凡的岗位,就像杨先生质朴的话语一样平易近人,然而书中许多教育的故事让我久久不能遗忘,像《八颗柿子树的故事》、《夏令营中是较量》、《校园、花园、果园》、《守住宁静》等深深地感染着我、激励着我。

从杨瑞清先生那些朴实的话语中我着实感到这位乡村教育家的不平凡:毕业时,原本有机会留在城里的他,却主动和同学一起要求到最苦最偏僻的乡村小学当教师;“升迁”为的团县委副书记,却硬是“辞官”回到五里小学:“适合做青年团工作的人不少,不缺我一个,扎根乡村教育的人不多,不能再少我一个。

”从这句话中,我深深体会到杨瑞清先生对农村教育的执着与热爱。

探寻杨瑞清先生的成长历程,我深刻地感觉到,行知小学的成功之路,使我看到了坚忍不拔的信念力量,正是陶行知思想对他的深刻影响,正是他对陶行知思想的执着,才会让他选择到偏僻农村,三十年如一日地实践着自己的教育理想。

我们每个老师在刚迈出校门时,都曾怀抱着美好的教育理想,但随着时间推移、岁月流转,这份理想已是慢慢变淡,渐去渐远,甚至不复存在,于是我们每天所从事的教学便成了工作,不再是一份事业,而以这样的心态对教育,只能出现职业的倦怠。

杨瑞清的成功,在于他对教育的美好追求,在于他但他始终如一地坚持,面对行知小学办不下去的挫折也不曾放弃,在困难前面,他选择了迎难而上,一种对教育的忠诚不渝地坚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