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复习思考题
(2010.6)
绪论
1.名词概念:微生物、原核生物、真核生物。
2.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研究任务及学科地位。
3.微生物的分类、命名及鉴定。
4.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所包括的微生物类群。
5.微生物的特点。
6.如何认识微生物与人类的相互关系。
第一章:
1.名词概念:病毒、类病毒、朊病毒、噬菌体的溶原性、噬菌斑。
2.病毒的形态、化学组成及结构。
3.病毒的繁殖过程包括哪些步骤。
4.病毒的培养方法。
5.各种环境因素对病毒存活的影响。
6.病毒与人类的生活。
第二章:
1.名词概念:古菌、产甲烷菌、极端嗜盐菌、细胞壁、细胞质膜、芽孢、细胞质、内含物、革兰氏染色、蓝细菌、放线菌。
2.古菌在形态、结构、代谢、呼吸类型等方面有哪些特点(与真细菌相比)。
3.古菌的分类类群。
4.古菌在环境工程微生物中重要地位与作用。
5.细菌的形态特征及由此产生的细菌类群。
6.细菌细胞共有结构及特殊结构。
7.细菌细胞壁的生理功能。
8.革兰氏阳性、阴性细菌细胞壁化学组成、结构差异。
9.细胞质膜的功能。
10.细胞质内含物的种类及它们的化学组成、功能。
11.细菌荚膜、粘液层和衣鞘的化学组成、功能。
12.细菌芽孢的形成及特点。
13.细菌在不同培养基上的培养特征及在细菌分类鉴定、生理特征认定等方面的作用。
14.革兰氏染色方法及产生两种不同染色结果的机制。
15.细菌的物理化学性质与污水生物处理的关系。
16.蓝细菌的生态、生理及分类特点。
17.放线菌的形态、大小与结构。
18.放线菌的主要类群。
第三章:
1.名词概念:原生动物、微型后生动物、藻类。
真菌、酵母菌、霉菌。
2.原生动物的细胞结构及功能。
3.原生动物的营养类型。
4.原生动物的主要类群及特点。
5.微型后生动物的主要类群及特点。
6.藻类的一般特征。
7.藻类的主要类群及特征。
8.酵母菌细胞结构特点。
9.酵母菌的繁殖及培养特征。
10.霉菌细胞结构特点。
11.霉菌的繁殖及培养特征。
第四章:
1.名词概念:酶、酶活性中心、新陈代谢、营养、碳源、能源、氮源、生长因子、培养基、合成培养基、天然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加富培养基、能量代谢、发酵、好氧呼吸、无氧呼吸。
2.酶的组成形式(如何组成的)。
3.酶蛋白的四级结构。
4.酶活性中心的组成及功能。
5.酶的不同类型及其主要功能。
6.酶的催化特性包括哪些方面。
7.影响酶促反应速率(或酶活力)的因素。
8.阐述微生物化学组成与微生物所需营养物质的辩证关系。
9.阐述微生物所需要的碳源和能源以及由此衍生的不同的营养类型的微生物。
10.阐述微生物生长所需的N源以及以此区分的不同类型的微生物。
11.无机盐对微生物的生理功能以及主要的元素对微生物的生理作用。
12.生长因子对微生物生长的重要作用。
13.培养基的种类及其特点。
14.能量载体ATP及其产生方式。
15.微生物(异养微生物)生物氧化方式(以葡萄糖为代表)的代谢过程及产能特点。
16.异养微生物的合成代谢特点。
17.自养微生物的合成代谢特点。
第五章:
1.名词概念:微生物生长、分批培养、生长曲线、连续培养、恒化连续培养、恒浊连续培养、种群、群落、世代时间。
2.细菌在分批培养中所展现的群体生长特征的描述及特点分析。
3.细菌生长曲线在污水生物处理中的应用。
4.微生物生长量的测定方法。
5.微生物的生存主要受哪些因子的影响,它们如何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存活。
6.紫外辐射对微生物的影响。
7.极端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的影响。
8.抗生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9.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10.菌种保藏的基本方法。
第六章:
1.名词概念:转化、转导。
2.说明DNA被认定为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基础是如何用实验证明的。
3.定向培育和驯化在环境工程微生物中的重要意义。
4.遗传育种的主要方法,如何通过遗传育种得到环境工程中可应用的高效降解菌。
第七章:
1.名词概念:生物修复、水体自净、水体富营养化、土壤生物修复、总大肠菌群。
2.阐述微生物在土壤、水体、空气中的分布特点。
3.生物修复的基本原理。
4.生物修复的主要方法。
5.生物修复的强化与生物强化。
6.污染土壤如何进行生物修复。
7.水体中的微生物来源。
8.水体自净过程及其机理。
第八章:
1.名词概念: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脱氨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固N作用、硫化作用。
2.阐述CO2在碳循环中的中心地位。
3.阐述生物多聚物的生物分解(降解)与环境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的内在关系。
4.阐述微生物参与的氮循环过程及参与过程的各类群微生物。
5.微生物参与那些硫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以及它们的类群。
第九章:
1.名词概念:活性污泥、生物膜、甲烷发酵。
2.好氧活性污泥的组成和性质。
3.好氧活性污泥的存在状态。
4.好氧活性污泥净化污水的作用机理。
5.菌胶团在污水处理的净化过程中的作用。
6.原生动物及微型后生动物在污水处理中的作用。
7.好氧活性污泥的培养方法。
8.好氧生物膜的微生物种群组合及其功能。
9.好氧生物膜的净化作用机理。
10.好氧生物膜的培养方法。
11.好氧生物膜法的构筑物。
12.厌氧消化(甲烷发酵)四阶段理论说明。
第十章:
1.名词概念:污水脱N,污水除磷。
2.污水处理中脱N除P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意义。
3.污水处理中脱N的机理及主要工艺。
4.污水处理中脱P的机理及主要工艺。
5.水(饮用水)消毒的主要方法。
6.微污染水源水的污染物及生物预处理方法。
第十一章:
1.名词概念:堆肥法、堆肥化、堆肥。
2.阐述好氧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
3.堆肥的主要工艺。
4.废气处理的基本方法。
第十二章:
1.名词概念:固定化酶、固定化细胞
2.介绍固定化酶、固定化细胞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综合思考题
1.举例说明如何把微生物学的最新理论、成果移植应用到环境工程微生物。
2.阐述如何把微生物在生态环境中的生态功能变成一种净化过程,变成一种环境工程的处理方式。
3.设计出一套实验方法说明如何从污染环境中分离筛选高效降解菌,如何不断提高其降解能力,如何研究其最适的降解条件。
4.阐述如何把现代生物技术应用到环境工程微生物(环境工程)中。
5.如何针对特定污水(如高浓度有机废水)把不同的处理工艺集合到一个处理系统。
6.如何为外源高效降解菌提供良好条件,发挥生物强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