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美术教学范式

高中美术教学范式

美术“情景导学”教学范式第一部分 策略概要现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满堂灌”的现象普遍存在。

老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知识的地位,这就是传统教学结构的最大弊病,很难有突破。

所以,高中美术鉴赏课堂教学应在“以创新精神”为核心和“学生本位”观念的指导下,打破原有教学模式的束缚,树立“开放教学”观念,根据创造性学习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开放、自由的教学环境,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自由度,让每个学生的创造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构建《美术课程标准》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途径。

因为新型的教学模式既能体现教师的教学理念,又能体现教师组织教学的技能和方法,是教学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桥梁。

以《美术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指导,通过对数次教学案例理论上的分析和多次反复实验,我们概括出“激趣导入、自主探索、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拓展延伸”的美术课堂教学模式。

通过五步“情景导学”教学范式的活动,建构学生在美术鉴赏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同时要体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作用,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渗透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之中。

第二部分 范式概览一、基本流程二、策略解读(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激趣导入是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美术教学活动的兴趣,做好积极学习新课的心理准备的教学环节。

学生的兴趣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生的,离开了一定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愿望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木之本。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须将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带到一定的情境中去,以激发学生的探求兴趣。

由于美术具有形象性、情感性等特点,教师创造问题情境时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选择情绪感染力强,美术形象鲜明的作品来营造课堂的氛围和问题的情境,迅速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

此环节是实现“感受鉴赏美术”的必要条件。

当然教师可根据课题的特点和学生实际,通过设疑激趣、鉴赏激趣、情景激趣、故事激趣、视频激趣等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课题,在上课的伊始就为学好美术鉴赏知识及技能作好铺垫和伏笔,唤起学生鉴赏美的欲望。

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习新课做好良好的情感铺垫;让学生领会新课学习的意图,并以跃跃欲试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

比如在欣赏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的时候,首先观看有关揭露德国法西斯入侵的短片,引起学生对法西斯罪行的痛恨,产生共鸣。

然后在背景音乐中出现《格尔尼卡》的画面,学生思考“画面的内容是什么,表现了画家怎样的情感?”如此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了解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的背景和画面内容,以及画家的表现手法等。

(二)“设疑引导,自主探索”在美术欣赏中,我们知道学生只有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

美术欣赏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

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

因此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认真感受作品内涵,积极主动探索对作品的印象和直觉,先由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可以从意境、色彩、线条等因素去细致地体味面前的作品。

在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说的话很少,但是对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却很大,充分体现了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

本环节教师可以先利用课件中的优秀美术作品指导学生进行观察,请学生从整幅画中找感觉:找画了些什么,表达什么意思等,让学生逐步感受艺术作品的魅力。

接着请学生再进一步观察,从作品中逐步发现构图的方法、色彩的运用、作品的技巧等,逐步体会到美术作品的每一个细节无一不是画家娴熟技巧的体现,无一不凝聚着画家的思想、阅历的精华。

通过这一步步地观察,学生们接受了美的熏陶,体会到作品的情趣,找到鉴赏美术作品的方法和途径,这个时候教师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和途径去分析一幅新的美术作品,并且发表自己对这种艺术作品的感受。

这部分练习教师是针对全体学生的,要求每个人用自己的方法去鉴赏和分析同一幅作品。

与此同时,请几个有代表性的同学讲讲自己鉴赏的方法,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鉴赏能力和水平。

这样的鉴赏激趣增强了学生鉴赏美术作品的兴趣,在强烈兴趣的趋使下学生们对探究美的欲望油然而生,他们会感到鉴赏美术作品并不难,自己完全可以去试一试。

(三) “合作探究,点拨指导”通过上一环节的练习,学生对欣赏美术作品已初步了解,但欣赏美术作品不能只停留于作品的表面,而应该对作品所蕴涵的情感作深层的体验。

必要时,对于欣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议,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并为班级交流欣赏成果作准备。

这样的欣赏活动则更多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发展。

同时教师指导学生在个人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协商、交流、讨论等学习活动,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作品的意义和内涵,并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通过这种合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洞察。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活动”学习时,必须注意处理与“自主学习”的关系,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在第一位。

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尽量多走动和观察、倾听,必要时可进行干预,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发现的方法,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处。

当学生遇到学习障碍时,教师适当运用各种点拨方式使学习进一步深入。

例如倪瓒的《六君子图》为例来分析,初看上去这幅画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只是画面景色显得气象萧疏,近乎荒凉。

学生也是一看而过,这时教师就要启发思考:“为什么要画六君子?”“画家想表达什么情感?”“如果你想表达这种情感你会如何表现?”等等。

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主参与,小组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这幅画可以从黄公望的题诗中了解,其画的意境可见一斑,诗曰:“远望云山隔秋水,近看古木拥坡陀,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

”前两句诗是写画中的景象,后两句显然是借景抒情,表达了元代汉族知识分子对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的不满之情。

加上元代山水画的用笔,普遍带有个性特征,所以,把这一时期的山水画理解为“有我之境”,即画家的情感和艺术个性在画中鲜明地体现出来了。

(四) “展示交流,释疑解惑”本环节是学生展示,学习和交流的重要一环。

在小组活动中,每个小组成员都充分参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表现自己的发散思维能力,大胆地去想、去思考、去讨论。

在集体展评中,可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在班级大集体的环境下亮出组内观点,小组之间相互交流思路,扩大同学间的影响范围,使同学通过多种渠道获得信息。

同时教师应该及时点评,并释疑解惑,多用激励性评价,要充分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保护学生的创造热情。

对于学生的各种想法,教师都应认真对待,而且要鼓励学生善于和敢于想象,而不能有心不在焉、应付、不在意的态度,更不能责怪学生;一些好的想法,教师要及时充分的肯定,适当的奖励,即使不好,也不要马上否定。

总之,要以“激励为主要目的”的学习评价,使每一个学生在他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发展,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并提出合理建议,使他们的方案更为完善。

例如在欣赏《百老汇的爵士音乐》这一件作品时,有的学生说画的是桌布,有的说是街道,有的学生说是窗帘、有的说是棋盘等,学生之间不断的谈到新奇的想法,就连平时少言寡语的同学也都参加到了讨论的行列,课堂气氛空前热烈,学生之间的自主交流自然而深刻。

通过这些交流,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活动本身就深化了教学效果,学生之间合作学习、一起探讨、一起深思、一起创造、一起体会收获的点点滴滴。

(五) “点评总结,拓展延伸”在鉴赏课结束前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是鼓励学生继续拓展和探索美的最好方法。

最后的总结还要延伸到他们的生活中去,让他们学会在实践中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

这个过程时间虽短,但是教师画龙点睛式的总结,既可使学生对本课时所学知识系统化、理性化,又能使其结晶升华,产生新的飞跃。

如民间美术欣赏课之后,组织学生分组研究临沂地区的民间特色美术,它们的种类有哪些?特点是什么?美在哪里?传承的价值等等。

甚至让学生去研究此民间美术的起源、历史、文化变迁、文化内涵等等。

把调查所得编成研究报告,再分组交流。

这样学生把掌握的欣赏技能充分运用于现实环境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提升了教学的层次与品位。

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教学方法是综合化的,教学过程是多样化的,“激趣导入、自主探索、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拓展延伸”五步“情景导学”教学模式可以灵活运用,特别是在时间的分配上要因“课”而宜,这样可以使教学达到更优化,也可以根据不同的“课型”而灵活运用,选择要力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性和探究性,但必须要做到“自由、开放、自主、高效”。

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是以有效完成教学任务为中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思考、发现与创造。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教育随之步入课堂。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思想观念,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资源来适应新的课程改革标准。

新的课程标准和以往的教学有了非常大的变化,这不仅表现在课本内容的编排上,更多的体现在教学的形式要打破旧的传统模式,创新教学才能粉墨登场。

三、策略实施原则1.主体性原则: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思路,是开展“活动式”教学的有力依据;重视学生主动投入或参与教育、教学过程,使学生成为“活动式”教学的主体。

2.主动性原则:以活动教学为主线,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整个审美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审美潜力综合于自己的创作活动中,使学生真正主动的投入到审美教学活动中。

3.探究性原则:要求教师不是把现存知识生吞活剥地照搬给学生,而是要在激发学生创新兴趣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质疑,鼓励学生去探究,在探究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4.活动性原则: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活动,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才能激发创新兴趣,增长创新才干,发展创新人格。

四、“情景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开放----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的开放,采用小组讨论、合作的活动形式进行。

它提倡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边的互动结构,注重培养合作精神,激励竞争,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每位学生必须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主动去探索、判断,得出自己的独立见解,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

活动----在进行开放活动式创意教学时,一般的讲授法、自学法、示范法等都是难以达到本研究的作用,需供助发现法、暗示法、角色法等现代教学法的优化组合来进行课堂教学的整体设计,即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自由、开放的课堂环境中去讨论、探究、合作、交流,以体验成功的喜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