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读后感
花了一个多月时间终于磕磕绊绊将此书读完。
从而得知,书上写的和电视里看的,有许多的不一样。
并非说电视剧不好,只能说各有千秋。
电视剧中的一些改编也很好,就如西游记女儿国那一难,书中的唐僧丝毫未动凡心,但他毕竟也是凡人,在剧中,他却说:“若有来世,”估计他也对温柔富贵的国王动心了吧,只是身有大任,不敢留恋。
除了某些细节、人物、情节略有差异外,两者对他们师徒四众的刻画也不同。
电视剧中,他们分工明确、表现得还是很团结的。
但从书中描述看来,他们并非表面上那么和谐,文中有言:“孙大圣有不睦之心,八戒、沙僧已有嫉妒之意,师徒都面是背非。
”,首先是师父和孙悟空的矛盾,一个凡胎俗骨的和尚成了大当家,当然会忌惮神通广大又悟性极高的二当家,我想这也是唐僧屡次听信猪八戒挑唆的缘由吧。
而孙悟空想当年自己闹天宫、闯地府,做齐天大圣,活得那叫一个恣意随心,现在却被一个和尚呼来换去,还动不动受个金箍之痛。
其次是悟空和八戒、沙僧的矛盾,树大易招风,他们见大师兄手段高、人脉广,难道未心怀嫉妒吗?好在后来一路西去,特别是与奎木狼一战、金银角一战,孙悟空的真实本领得以展现,让八戒、沙僧服服帖帖,没有他,西天是去不成的,八戒自此不敢再撺掇唐僧赶猴子走了。
悟空用自己的本事赢得了大家的敬佩,让讨厌的人闭嘴,就要提升自己,优秀自己,用实力碾压。
现在分析一下人物,首先是唐僧。
原著中,我最讨厌的人物怕就是他了。
他确实有很多优点:慈悲心,是十世修行的好人,连只蝼蚁亦不敢杀;悟性高,自幼出家,悟性极高,在寺庙僧人中脱颖而出;意志坚定,不受诱惑。
不能否认,他这些优点弥足珍贵,但他的缺点亦不少,看了原著,让我印象极深的一点,便是他是个哭包。
每次遇到妖魔之类,他必双眼垂泪,哭唧唧叫悟空救命,或是因为取经时间旷久,动不动愁眉泪眼、哭哭啼啼,还要悟空劝导:“师父,梦从想中来。
你未曾上山,先怕妖怪;又愁雷音路远,不能得到;思念长安,不知何日回程,所以心多梦多。
似老孙一点真心,专要西天见佛,更无一个梦儿到我。
”其次,易受挑唆,易信他人之言,动不动听妖精挑唆,更多是听八戒挑唆,没有主见,遇到聪明些、弄变化的妖精,便轻易被他们的花言巧语所哄骗,另可信外人,绝不信悟空。
每次吃亏了才知道反思一下:“以后我一定听你之言。
”结果再遇妖精,又忘了之前说过什么了。
再次,胆小又逞强。
每遇到高山深涧,便唤悟空,担心前方又有什么鬼怪,稍微见了什么令人惊恐的人事,便吓得滚下马来。
还记得蜘蛛精一难,徒弟们要替他化斋,他却说:“这点斋,我还是化得来的。
”,结果掉进了盘丝洞,徒弟还得去救他。
最后他们被冤枉时,狱官用鞭抽打他们,悟空提议给他们一点人事便行,若在平时,唐僧怎肯?但此时,他怕疼,挨不过打,便说:“随你罢。
”总之,他再优秀,也是一个凡人,也许我太片面了,可我对他是真喜欢不起来的。
孙悟空贯穿全书,他的形象丰满,得到很多人的喜欢,当然也包括我。
他的称谓有很多:孙悟空、齐天大圣、行者、猴哥,当然也包括弼马温。
书中他的一段自我描述让我影响深刻:“老孙五百年前,居花果山水帘洞大展英雄之际,收降七十二洞妖魔,手下有四万七千群怪,头戴的是紫金冠,身穿的是赭黄袍,腰系的是蓝田带,足踏的是步云履,手执的是如意金箍棒:着实也曾为人。
”一个恣意的美猴王形象从此便深入我心。
他是一只聪慧的猴儿,其实他也得到很多人的欣赏,比如菩提老祖、观音菩萨,甚至如来,以及他的结拜兄弟镇元大仙。
还有一部分人,也因为他的神通与那不好惹的性子而尊称他一声“大圣!”当你自己优秀了,世界就会对你和颜悦色,即使是表面的,那也比没有的好。
他的悟性极高,祖师登坛高坐,唤集诸仙,开讲大道。
悟空懂了,喜不自胜,问他原因,他答道:“弟子诚心听讲,听到老师父妙音处,喜不自胜,故不觉作此踊跃之状。
望师父恕罪。
”这才引来菩提对他的好奇,而他又顺利参透了菩提盘中之谜,从而学得一身本事。
在西去途中,他还指点唐僧:“老师父,你忘了‘无眼耳鼻舌身意’。
我等出家人,眼不视色,耳不听声,鼻不嗅香,舌不尝味,身不知寒暑,意不存妄想——如此谓之祛褪六贼。
”以及
后面悟空解经,三藏道:“悟能、悟净,休要乱说。
悟空解得是无言语文字,乃是真解。
”
他的情商也高,最好的体现便是乌鸡国王获救之后,下拜唐僧谢恩,三藏慌忙挽起道:“陛下,不干我事,你且谢我徒弟。
”行者笑道:“师父说那里话?常言道:‘家无二主。
’你受他一拜儿不亏。
”,不得不说,猴儿真会说话。
他是一个在不断成长的角色。
当初的他,恣意、桀骜不驯、爱显摆。
喜欢金箍棒,马上去讨,被勾了魂,便闯地府、闹森罗殿,毁生死簿,偷蟠桃、喝御酒,吃金丹,还想抢玉帝的位子坐坐,又踢卦炉、踏凌霄,斗如来。
后来的他,斩二心、除六耳、灭妖魔、助众生,悟佛法。
他从当初那个幼稚的小猴子,变成了稳重的行者。
猪八戒好吃懒做、贪恋美色,动不动闹着要分行李去高老庄看浑家。
但在途中,他也帮了不少忙,在降妖时给猴哥打下手,一路上照顾师父,牵马之类。
神通不大,但也有所作为,特别是想抢个功劳,或者有行者给他仗势是,便发起呆性,举钯乱筑。
他未达到境界,悟不到真言,所以成不了佛。
至于沙和尚,剧中给我的感觉就是老实,默默无闻挑担子。
而书中的他,存在感挺低,每次分工,基本都是孙悟空降妖,猪八戒助攻,让沙僧看行李和马匹,没有打过多少妖精,一路上唯一可以说的,便是登山挑担。
读了这本书,知道了很多原来不知道的细节,如观音菩萨的大徒弟惠岸行者就是李天王的二子木叉,八戒又叫木母,沙僧又名黄婆等等。
也理清了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对他们的形象更加了解,看看原著,真的有不一样的感受。
他们西去取经,也正如我们追求自己心中所念。
但很多人,仍然不知自己想要什么,所以西行之路还未开始呢。
知道目标,便要意志坚定,猴哥劝师父时说:“不消说了,心净孤明独照,心存万境皆清。
差错些儿成堕懈,千年万载不成功。
但要一片赤诚,雷音只在眼下。
似你这般恐惧惊惶,神思不安,大道远矣。
”一心向佛,处处即是灵山,境界到了,雷音也就到了。
悟,只在某一天的某一刻,但为了悟,不知又要花多少年月,付多少辛劳?我们亦要斩二心、除妖魔,方能成佛。
路在何方?路在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