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用血的重点科室、关键环节和流程
各科室:
临床用血的重点科室、关键环节和流程是临床输血管理过程中的重中之重,经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讨论决定:
一、临床用血重点科室:
手术室、麻醉科、急诊科、普外科(一)、普外科(二)、血液科、产科、骨科、消化科。
二、临床用血的关键环节:
1、掌握输血适应症。
经治(值班)医师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拟定病人输血治疗或手术前备血,应当充分告知病人或其授权人,征得同意后提出临床用血申请。
主治医师(及主治以上医师)应当严格审核,并在《临床输血申请单》上签字。
2、标本采集。
临床科室要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护士采集病人血样时,应当携带《临床输血申请单》和贴好联号的试管,当面核对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病室/门急诊、床号、血型和诊断,采集血样后于申请单上分签字。
受血者血样与《临床输血申请单》由医护人员送交输血科,双方进行逐项核对。
送申请单和血标本者明要在输血科的接收登记本上签字。
禁止所送血标本没有贴联号或送血标本者在输血科室窗口贴联号。
3、管理信息。
输血科应建立好输血管理信息系统,做好血液入库、储存和发放制度。
负责制定临床用血储备计划,根据血站供血的预警信息和医院的血液库存情况协调临床用血。
4、血型的检查。
输血科负责全院输血前血型的检查,包括:ABO血型、Rh血型、血型抗体筛查。
5、交叉配血。
输血科要逐项核对《临床输血申请单》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样,
复查受血者供血者ABO血型(正、号反定型),并常规检查病人的Rh(D)血型,准确无误时可进行交叉配血。
6、抗体筛选。
凡遇下列情况必须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有关规定作抗体筛选试验:(1)交叉配血不合时;(2)输血史、妊娠史或短期内需要接受多次输血者。
7、取血。
配血合格后,输血科于预约输血日通知取血。
临床科室医护人员取
血时,必须与发血者双方共同核对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病室/门急诊,床型、血液有效期、配血试验结果以及保存血的外观等,准确无误时,双方在《输血记录单》上共同签字后方可发出。
病人的家属和陪侍人不能取血。
8、血液制品取回后要尽快输注。
储血设施应当保障运行有效,全血、红细胞
的储藏温度应当控制在2-6℃,血小板的储藏温度应当控制在20-24℃,储血保管人员应当做好血液储藏温度的24小时监测记录。
9、输血前查对。
输血时,临床科室要由两名医护人员带病历共同到病人床旁
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病室号、病室/门急诊、床号、血型、血液有效期、配血试验结果以及保存血的外观等,准确无误时,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输血执行者要在《输血记录单》上注明输血时间,并签字。
10、输注。
输血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
血液内不得加入其它药物。
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
连续输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输尽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血继续输注。
输血过程应当根据病人的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原则上先慢后快。
输血过程应当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特别是输血开始的前15分钟的观察非常重要。
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应按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方案执行.
11、输完的血袋常温保存24小时后随医疗垃圾处理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