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学考研参考书(本文根据18年考研院校专业目录整理,仅供参考)凯程教育学考研教研组整理很多考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学的同学,不太了解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学考研的参考书目,这里凯程老师为同学们整理出来,如果同学们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学考研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咨询凯程的老师。
一、学校简介:湖南师范大学创建于1938年,位于历史文化名城长沙,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
学校现有5个校区,占地168公顷,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
主校区西偎麓山,东濒湘江,风光秀丽,是全国绿化"400佳"单位之一。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700余人。
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人选4人,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科研团队2个;拥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者86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人,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教学名师3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者等28人、湖南省"芙蓉学者"奖励计划人选12人、湖南省"百人计划"特聘专家5人、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72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科带头人"32人。
二丶湖南师范大学参考书籍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学考研退出了统考,实行自主命题。
它的考试科目包括: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49教育学基础综合。
其中专业课的749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有指定参考书籍和大纲。
学校要求复习按照《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说明》涉及的相关书籍复习。
凯程教育的老师根据历年的试题和大纲,向参加教育学考研的同学推荐以下书籍:刘铁芳主编:《学校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
孙俊三、雷小波主编:《教育原理》,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年。
张传燧主编:《中国教育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吴式颖主编:《外国教育史教程》(缩编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二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燕良轼主编:《教育心理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因为教育学考研专业课的分数占300分。
所以凯程教育的老师强烈建议刚开始备考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学研究生的同学们从教材开始,而且教育学考研强调的就是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回到教材中才能达到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的水平。
在这里简单说一下看书的方法和技巧,第一遍的目标是了解,可以快速浏览;第二遍的目标是理解,需要精读,对不理解的内容进行勾画,做标记,可以笔记;第三遍的目标是掌握,需要在第二遍精读的基础上,对不理解的内容各个击破;第四遍的目标是运用,需要将各章节知识点进行前牵后联,完善笔记。
附录:18年考试大纲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749]考试科目名称:教育学基础综合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教育学原理约120分中国教育史约60分外国教育史约60分教育心理学约60分4)题型结构名词解释题:14小题,每小题5分,共70分简答题:7小题,每小题15分,共105分分析论述题:5小题,每小题25分,共125分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本《考试大纲》作为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教育学基础综合”科目的指导性文件,旨在为硕士研究生培养选拔合格生源。
引导考生全面理解教育学学科知识体系,夯实专业基础,全面提升专业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教育学原理考试目标: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观念。
2、理解学生、教师、学校等教育要素的性质、内涵和历史变迁。
3、熟悉并掌握学校各种教育活动,包括课程和教学、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班级管理和教育科研等。
4、能运用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
考试内容:一、什么是教育学(一)教育:以育人为中心的活动教育是引导人性向善的过程。
教育是实现儿童精神成长和自我生成的过程。
(二)教育学:一门古老而常新的学问教育学的萌芽、独立形态的教育学、教育学的多样化、教育学的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三)学校教育学:以教师发展为中心引导教师领悟教育的真谛;拓展教师的教育理论思维;发展教师的反思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二、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起源口耳相传的时代;文字出现对教育的影响;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
(二)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教育的特点;现代教育的形成。
(三)当代学校教育体系的形成教育法定为一种义务;当代学校教育体系;终身教育的出现。
(四)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教育的历史就是人的历史;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
三、教育观的形成与嬗变(一)什么是教育观教育观的内涵;教育观的功用。
(二)西方教育观的发展各时期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和教育观点。
(三)中国教育观的发展各时期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和教育观点。
(四)当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理念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终身教育理念;公民教育理念;国际理解教育理念;素质教育理念。
四、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一)21世纪教育改革的背景知识经济;科技革命;多元文化。
(二)当代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势全球化与国际理解教育;教育民主化与全民教育;互联网与教育信息化;学习社会与终身教育。
(三)教育走向人本以人为本:当下教育的现实呼唤;提升人性:当代教育走向人本之路。
五、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概述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的作用;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二)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教育目的体现人们的教育理想;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1、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现代人的品质。
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六、学生(一)儿童观的演变小大人:儿童作为成人的延伸;儿童的发现;走向儿童本位。
(二)学校教育中的学生学生的教育需要;学生发展的一般特点;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定位。
(三)学生的自主发展学生自主发展的内涵与意义;学生的学习;学生的权利与责任。
七、教师(一)教师职业的历史教师职业在西方的历史;教师职业在中国的历史。
(二)教师的角色与责任教师角色的定位;教师的责任。
(三)教师的基本素养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教师的专业能力素养。
(四)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内涵与意义;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外在条件;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内在途径。
八、学校(一)学校的变迁学校的产生;学校在中国的变迁;学校在西方的变迁;当代学校的特点与趋势。
(二)学校性质学校作为教学的场所;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是一种社会组织;学校是“专业学习共同体”。
(三)学校结构学校结构类型;学校结构体系;学校结构变革。
(四)学校文化学校文化的基本特征;学校文化的育人功能;学校文化的自主发展。
九、课程(一)课程概述1、课程的内涵与意义课程是教育目的实现的主要途径;课程是教师开展教学的主要依据;课程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载体;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参照标准。
2、课程的基本类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3、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
社会、知识、儿童。
(二)我国中小学课程1、我国中小学的课程目标“知识—技能”目标、“过程—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我国中小学的课程结构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3、我国中小学的课程内容凸显能力;联系生活;紧跟时代;关注情感。
(三)教材及其使用教材、教科书与课程内容;教材的结构;教材的使用。
(四)校本课程的开发1、校本课程的内涵与意义弥补国家课程不足;形成学校办学特色;促进学生个性形成;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2、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步骤环境分析、课程目标设置、课程组织与实施、课程评价。
3、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教师树立大课程观;转变教师角色;提升课程开发的专业能力;培养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
十、教学(一)教学概述1、教学的基本任务和基本目标教给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能和品德;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个性心理品质。
2、教学过程的特点特殊的认识过程;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师生教学信息交流的过程。
3、与教学相关的理论赫尔巴特:传统教学理论。
杜威:现代教学理论。
凯洛夫:苏联传统教学理论。
赞可夫:教学与发展理论。
布鲁纳:结构教学理论。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罗杰斯等:人本主义情感教学理论。
冯.格拉塞斯费尔德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二)教学的准备1、了解学生2、设计教学目标和进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分析教学内容;从教师自身实际出发;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3、编写教学方案(三)教学方法及其有效运用1、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探究教学法、自学指导法。
2、教学方法的有效运用发挥教学方法的整体功能;坚持启发式教学指导思想;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灵活、机智地运用教学方法。
(四)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1、班级教学的组织建立班级行为规范;合理使用领导者权力;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
2、课堂教学气氛的营造3、课堂问题行为的应对忽略不计、非语言提醒、正面表扬、言语提醒、合理惩罚。
(五)如何评价教学1、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学业成绩评定的依据;学生成绩评定的试题编制;学业成绩评定的主要方式;学业成绩评定的结果处理。
2、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自我评价。
十一、德育(一)德育活动的内涵德育的内涵与意义;德育目标与德育内容;德育过程及其规律。
(二)学校德育的基本理论代表性人物的重要德育思想。
(三)德育的基本方法1、常用的德育方法说服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实践锻炼法、自我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品德评价法等方法的涵义和要求。
2、德育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德育方法选择的依据;德育方法的运用;德育方法的变革(四)坚持正面教育正面教育的内涵;实施正面教育的基本要求;正面教育与学生自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