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房间隔缺损儿
在某些情况下,构成第二心音的两个成分
即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关闭时间差距增大, 在听诊时出现第二心音分成两个部分的现象, 即第二心音分裂。正常情况下有时可闻及第 二心音分裂,以吸气时明显,因为吸气时右 心房回心血量增多,压力增高,右心室射血 时间延长,肺动脉瓣关闭延迟,导致A2、P2 能分别被分辨。呼气时则不明显。而右房间 隔缺损时,呼气时,回心血量虽较吸气时减 少,但由于心房水平由左向右分流,右房容 量持续增加,右室排血量增加,时间大致稳 定,吸气所致的血容量改变几乎对之不产生 影响,因而使第]心音分裂相对固定成为房缺 的特征
发生方面
原发孔房间隔缺损: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原始房间隔下缘不 能与心内膜垫接触,则在房间隔下部残 留一间隙,形成原发孔房间隔缺损。常 伴有二尖瓣和三尖瓣的畸形
继发孔房间隔缺 根据缺损部位
中央型缺损(卵圆窝型缺损) 上腔型缺损(静脉窦型缺损) 下腔型缺损
混合型缺损
临床表现
多数继发孔房间隔缺损的儿童除易患感冒等呼吸道感染外可 无症状,活动亦不受限制,一般到青年时期才表现有气急、心悸、 乏力等。40岁以后绝大多数病人症状加重,并常出现心房纤颤、 心房扑动等心律失常和充血性心衰表现,也是死亡的重要原因。
定义
房间隔缺损(ASD)为临床上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是原始 房间隔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异常,致左、右心房之间遗留孔隙。 房间隔缺损可单独发生,也可与其他类型的心血管畸形并存,女 性多见,男女之比约1:3。由于心房水平存在分流,可引起相应 的血流动力学异常。又称小儿房间隔缺损
常见症状:先天性畸形
在胚胎发育的第4周,心房由从其后 上壁发出并向心内膜垫方向生长的原始房 间隔分为左、右心房,随着心内膜垫的生 长并逐渐与原始房间隔下缘接触、融合, 最后关闭两者之间残留的间隙(原发孔)。 在原发孔关闭之前,原始房间隔中上部逐 原发隔右侧出现向下生 长的间隔即继发隔,形成一单瓣遮盖继发 孔,但二者之间并不融合,形成卵圆孔, 血流可通过卵圆孔从右心房向左心房分流。 卵圆孔于出生后逐渐闭合,但在约20%的 成人中可遗留细小间隙,由于有左房面活 瓣组织覆盖,正常情况下可无分流。如在 胚胎发育过程中,原始房间隔下缘不能与 心内膜垫接触,则在房间隔下部残留一间 隙,形成原发孔房间隔缺损。而原始房间 隔上部吸收过多、继发孔过大或继发隔生 长发育障碍,则二者之间不能接触,出现 继发孔房间隔损。
检查
体格检查:动多增数强儿,童并体可形触瘦及弱右,心并室常抬表举现感左等侧。前胸壁稍有隆起,心脏搏 典型表现:为胸骨左缘第2、3肋间闻及Ⅱ~Ⅲ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伴有第二
心音亢进和固定分裂,收缩期杂音为肺动脉瓣血流速度增快所致, 少数病人还可扪及收缩期震颤。分流量大者三尖瓣区可听到三尖瓣 相对狭窄产生的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如右心室抬举感增强,肺动脉 瓣区收缩期杂音减弱,但第二心音更加亢进、分裂,提示存在肺动 脉高压。病变晚期将发展为充血性心力衰竭,颈静脉怒张、肝脏增 大。
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增强是由于肺动脉内压力增高所致,因血由左向右 分流使肺循环血量明显增多,肺动脉瓣关闭时受到血流冲击较大和右室 流出道血流骤然减速引起的震动也较大,即使尚未发生肺动脉高压,也 可听到P,增强。
生理情况下,心室舒张时主动脉瓣与肺动脉瓣的关闭不完全同步,肺动 脉瓣关闭约迟于主动脉瓣关闭0.026~0.03秒,一般情况下,这种差别人 耳不能分辨,听诊时为单一的第二心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