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运用马克思主义悲剧观浅析_雷峰塔_中悲剧人物白娘子
运用马克思主义悲剧观浅析_雷峰塔_中悲剧人物白娘子
史铁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残疾人作家, 死亡意识是史铁生深层心理中思索的重要 问题。从他十五年的地坛生活至今,一直 在思考着生与死的问题,从生的喜悦到生 的悲苦再到生的无为,从对死的恐惧到死 的宁静再到死的无惧,这些无不体现了他 的人生哲学思想。
史铁生的全部作品,生与死,命运与 人生的思考一以贯之。他每一阶段的心理 历程,对生的感悟及对死的认识,也都深 深融入到他的作品中,在主人公的身上也 有他本人生活的折射。面对死亡,他有意 无意间表现了“向死而生”平和的生命态 度,在悟出的现代死亡意识的同时,但也不 能掩饰其意识世界里的深刻的悲剧情节。
95 2010年3月 网络财富
网络财富・ 文化研究
Intemet fortune・Cultural Studies
月十八日》一文中写道:“黑格尔在某个 地方说过,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 物,可以说都出现两次,他忘记补充一点: 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作为笑 剧出现。”很好地印证了白娘子三十一出 塔叙【前腔】:(白)“我与他患难誓相 从,萍水结成鸾凤。那知他薄幸,背地将 奴来哄,虽则是横遭磨折,也遗下风流孽 种。”她的不幸遭遇,不仅有法海这一批 维护封建道德秩序的卫道士的阻挠,还有 朝夕相处的丈夫许宣受封建儒学奴役,越 发变得软弱、胆小,成为不敢反抗,不敢张 扬自我个性和本能的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也间接地成为来伤害自己妻子的刽子手。 二十六出水斗【北水仙子】(生上)“禅 师,可曾收那妖孽?”〔生〕“阿呀,禅 师,他此去必然怀恨于我,想此番见面, 必然害我残生。弟子宁死江心,决不与他 相聚的[口虐]!”【尾声】〔生〕急急离了 金山道,赴临安途路非遥,幸遇禅师将缘孽 惊觉。足以可见许宣不仅不忠于爱情,还薄 情寡义,胆小无能猥亵,狗咬吕洞宾不识 好人心,称自己的妻子为妖孽,分不清是 非,还感谢法海的救助。白娘子恰好遇见 了这个薄情郎,又出生在这样一个封建等 级森严、妄自尊大的没落腐朽的清王朝, 所以她据理力争越发显得悲壮。
《雷峰塔》为中国清代传奇作品。今 存两部,一为黄图珌撰,一为方成培撰。 据明冯梦龙《警世通言》辑录的话本《白 娘子永镇雷峰塔》改编,使早在民间流传 的白娘子故事最后定型。《雷峰塔》传奇 增加了“端阳”、“求草”、“水斗”、 “断桥”、“合钵”诸出,奠定了全剧的 悲剧冲突基础。
一、时代背景 中国学术界的一种流行观点认为,古 代中国发展到了明朝,开始走上了衰亡期。 作为这一趋势的标志,主要集中在以下三 点:一、朱明王朝的统治者总结了以往历 朝兴亡得失的经验教训,从政治制度,社会 道德规范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加强了专制统 治。二、在经济发展上,出现了“市民” 阶层和“资本主义萌芽”,这些现象被看 作突破封建小农经济的先进经济因素,对 于纯同社会有一定的瓦解作用。三、思想文 化上出现了特色鲜明的“异端”思潮,及至 明末清初,演变为具有“启蒙”的思想潮 流。这些论点合理与否,并非本文讨论的中 心。这里只是藉以说明清朝的历史独具特 色,尤其在思想文化方面,更是成为历代 史家关注的焦点。 作为一个风雨飘摇即将瓦解趋于腐朽 没落的封建清王朝,要想继续维持自己的 统治地位,免不了采取一系列极端手段来阻 止新生力量的突起,中央集权达到顶峰。反 映在文化政策上,其一是焚书。顺治十六年 (1659年),清廷下令将民间流传的《四书 辨》、《大学辨》等书焚毁。其二是文字 狱。庄廷鑨明史案就是其中一例。其三是 把“崇儒重道”定为基本国策。企图从思 想上来钳制人们的思想,成为永远被奴役 的对象。 《雷峰塔》就是在这样一个紧张的文 化氛围下诞生的,虽然以白娘子和许仙的爱 情波折为主线,展示了深刻的社会矛盾。由 于白娘子的所作所为是违反和破坏封建统 治秩序的,因此,以法海为首的一系列社 会和神权势力视她为“妖邪”,必欲翦除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峰塔》中,白娘子打破了封建专 制婚姻,主张恋爱自由,追求人性解放,对 爱情主动甚至直接出击。这就必然与封建礼 教相冲突。第七出【忒忑令】直吐衷肠, “若不弃,相怜藉,愿把同心结送。”【沉 醉东风】:“官人回去,即央媒说合,早成 美事。”无不显现出一个冲破儒家自我克 制、自我约束的藩篱,追求自我本能、自由 恋爱的新型女性形象。但走在前端开路的 人,总是会遭到旧势力的干涉,发展还不 成熟,缺乏经验和理论指导的革新注定会 失败,成为悲剧。马克思、恩格斯认为, 悲剧的内容不是观念,而是现实生活中的 矛盾和冲突,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 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冲突”。 这是马恩的悲剧观与拉萨尔的悲剧观的根 本区别。诸如第二十五出“水斗”篇,法海 作为维护封建礼教的卫道士千方百计煽惑人 心,拆散人家夫妻。白娘子据理力争,“呵 唷,我这般哀求,只是不肯放还。你拆散人 家夫妻,天理何在?”〔白〕“你若放我夫 妇团圆,万事全休。”她这般哀求,只为要 回属于自己的丈夫,这有何无礼?可恨法海 铁石心肠,即使水漫金山寺,还是只得以身 怀六甲的白娘子失败而告终。毕竟马克思、 恩格斯认为:“艺术中虚构历史人物尽管 可以不符合历史现象,却不能违背历史的逻 辑,即历史的真实。”最终白蛇还是被法海 降服,关押雷锋塔下,斩断红尘之恋,虽然 修成正果,圆佛升天,这好似一个圆满的结 局,但白娘子的遭遇却是悲剧性的。表面上 她逃脱一个现实的藩篱,实际上又进入了另 一个不自由的世界,归宿于天庭的禁欲。无 论她怎样的反抗和斗争,以一个人的力量是 无法冲破根深蒂固的长达数千年的封建礼 教,注定是失败的。只有新兴力量酝酿成 熟,前一批为后一批的反抗者奠定了稳定 的基石,流血牺牲,才有可能让一种新型 的思潮代替旧思潮,新制度取代旧制度。 这时没落的腐朽的守旧的思想者或统治阶 级的反抗和阻挠,只能是黔驴技穷,做无 用功罢了。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
文化研究 ・网络财富
Cultural Studies・Intemet fortune
运用马克思主义悲剧观浅析《雷峰塔》中悲剧人物白娘子
姜春燕,罗会容
(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 404100)
【摘要】源远流长的白蛇故事直到明清时期才搬上舞台,方成培于乾隆年间改编的《雷峰塔》传奇被认为是白蛇戏曲的集大成之作,其后更成为全国范围内盛演不衰的 传统剧目,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然而与其它古典名剧相比,该剧在研究领域所受的关注与其影响力很不相称。本文以《雷峰塔》剧本为出发点,联系时代背景,认 为《雷峰塔》借人妖相恋的动人悲剧揭露并批判了封建正统秩序和伦理规范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并通过塑造白娘子的光辉形象唱响了一曲荡气回肠的人性颂歌。 【关键词】时代背景;白娘子;马克思主义悲剧观
参考文献 [1]王季思主编.中国古典十大悲剧集[M].济南齐鲁书社 出版,1991. [2]猛森.明清史讲义[M].中华书局出版社,1981. [3]陆贵山,周忠厚编著.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M].中 国人民大学出版,2008,(4).
解读史铁生作品中呈现的死亡意识
夏益娴
(盐城师范学院黄海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2)
亢粗犷的陕北信天游,都是每个成年人心 中的童话。
史铁生在《人间》中提到一首小诗: 轻推小窗看春色,漏入人间一斜阳……, 这些即是他残废之初的心态的表白。一只无 端折断翅膀的鸟儿此时尚且会发出诅咒、怨 恨与绝望的呼叫,那对于风华正茂,在波 澜壮阔的生活大潮里欢快地向前跃进的史 铁生而言,又会是怎样的一种讽刺?这场 灾难犹如掀开潘多拉盒子的一只手,将存 在的谬论、人生的痛苦一一彰显在史铁生的 面前。但又如那位“园神”所说:“孩子, 这不是别的,这是你的罪孽与福祉。”史 铁生想到了死,但死的恐惧又时时充溢在 他的头脑中。他没有死,但这种意识在他 的作品中也有所展现。
【摘要】史铁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残疾人作家,经历了15年孤独的地坛生活,看透了生死,看透了生活,并在 作品中探视了人的生死本能,从而在人生的悲剧意识和宗教情怀中展现了生与死的抉择。他所描绘的死亡给人 以亲切感、神秘感,将死亡审美化,超越了死亡,从而消除了人们对死亡的恐惧。 【关键词】史铁生;死亡意识;生死
为人惊心动魄的,史铁生把儿童和死 亡并置在同一时空之下,让这生的化身与死 亡直接对话。在《奶奶的星星》一文中,世 界给“我”的第一个可怕的印象,是奶奶 告诉“我”死了就再也找不到奶奶了,从 此,奶奶吓唬“我”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说: “再不听话,奶奶就死了。”在这里,死 亡的语言的威力何其强大。死的语言(威 胁、恐吓、迷惑、引诱)分享着死亡的统 治权,使人在死亡的语言(思考)中,觳 觫不已。特别是在《一种谜语的几种简单 的猜法·C+X》一文中,3床的患了癌症的 孩子尚不知自己的悲剧命运,还快乐地欣 赏那将要“肆无忌惮”地开放的“死亡之 花”——小肚皮上的红方快。死亡就是这 样的残酷无情,哪怕是天真无邪不谙世事 的鲜活而可爱的小孩子,它也不稍动仁慈 恻隐之心。在史铁生笔下,死亡,就是这 样可怕!史铁生对死亡的恐惧感也在作品 中展现出来,死神,冷酷的,丝毫没有怜 悯之意的。
人们研究史铁生时,往往都是从他的 生死悖论中挖掘他的悲剧意识和反抗意识。 本文意在从史铁生的作品入手,结合作者 自身的经历和体验,解读史铁生的现代死 亡意识,感悟他超越死亡的智慧!
一、生的喜悦与死的恐惧 在史铁生早期作品中,生的喜悦与死 的恐惧即为作者对生死悖论的初步认识。 生是接受爱的过程,而对死亡的恐惧对于 刚刚开启梦想之窗的青年来说也是本能的 体现。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主要描述了作 者十年前的下放经历,这时的他已经三十一 岁,没有了青春年少的冲动。十年的病痛, 十年的成长,十年的轮椅生涯换来了作者 内心的平静与祥和,用此心来书写宁静悠 远的故事,也是对自己青春最美丽时光的 祭奠和缅怀,充满了温情的回忆,展现人 生喜悦和生命之美。小说对下放清平湾往 事做了零星的回忆,回忆清平湾的山,清 平湾的水,清平湾的人,清平湾的事,清 平湾的牛。三两个人,三两件事,随作者 意识的流动而形诸文字。这不是文字,是 作者心中已凝固的情感。那荒芜空寂的黄 土高原,那黄黄浅浅的清平河,那破烂却 温暖的牛棚,那一群健硕好斗的耕牛,那 窑洞里住着的质朴乡民,还有那一曲曲高
置之死地而后快。这样,一切冲突涵盖为 反封建力量与封建势力的冲突,“水斗” 就是两种势力之间你死我活的生死搏斗。 最终以白娘子的失败而告终,同时也完成了 白娘子这个具有优美品质和叛逆精神的悲 剧形象的塑造,获得了人民群众的高度评 价和热烈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