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二首“152010”
评析:你的描述再现了诗中情景,表达了层层推进的愁苦。漂亮!是呀,远山似黛,残月如钩,秋虫呢喃。深深庭院里,落叶满地,高大的梧桐树上,摇曳着最后一片颤栗的黄叶,西楼上,那位寂寞憔悴的亡国君王步履蹒跚,神情凝重,东望故园,心中充满着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检测
反馈
②如果你是李煜,你会怎样独上西楼?请用对称的句式,续写两句。想象李煜登楼时的步履和神情。
“词人愁绪满怀,踽踽独行,, 。
示例一:步履是那样的滞缓,神情是那样的委顿。
示例二:步履是机械呆板,神情是那样黯然神伤。
2.残月——表达人事的缺憾
①明月也是惹人愁思之物,请举例说明。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无言……在心头。
二、预习检测
(一)抽测横线下注释
(二)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
师导入课文后,进行预习评讲
生回答
师补充
展示
探究
一、整体感知
(一).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幻示),那么李煜他选择哪些意象景(景物)向我们传达出他的愁?
明确:意象:
1.西楼——表达一种离别之愁①以下3个诗句均写到“西楼”,你认为西楼是一个怎样的地方?总是和人什么样的情联在一起?
2.比较下片直接写愁有两句,你觉得哪一句写得更好?并说出理由。
3.赏析“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①离愁本是虚的,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理解“剪”和“理“呢?
明确:以丝喻愁,新颖别致,前人以“丝”谐音“思”,如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就是大家熟悉的名句。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用“剪”和“理”两字来让大家体会“离愁”的特点,那就是多且乱,繁且杂。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宋』李清照《一剪梅》)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唐』李益《写情》)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许浑《谢停送别》)
明确:第一句是“遥望爱人的伤心地”,第二、三句都是“排遣忧伤的伤心地”。那么李煜的西楼呢,那是一座空荡荡的楼,孤独冷清的楼……他为什么要上“西楼”?(“遥望故国的伤心地”)。
②这样的诗句还有很多,比较与李煜写愁的异和同。看: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有了长度。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愁有了重量。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愁可以游走。
③那么,这位昔日的南唐后主心中涌动的怎样的离愁别绪呢?他的离愁,不是一般的男女离别之愁,而是失掉故国的深愁长恨。
这离愁,饱含的是对“三千里山河”,“雕栏玉砌”的怀念;这离愁,饱含的是对国破家亡的悔恨……
4.赏析“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① “一番”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别是一番滋味”?换成“亡国之痛在心头”好不好?
明确:不好。他没人可以说。他也不能说,他不敢说。他无话可说。
5、拓展阅读
李煜无法说,语言太苍白了,李煜无法说,说了会惹祸上身。这留白艺术的处理非常到位。引导我们去思索那36个字背后所隐藏着无限的悲怆。可后来,他还是忍不住说了,说在词作《虞美人》中。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明确:残月就是他自己,亡了国家,也没有家人团聚,孤零零地呆在那里,心中十分空虚、痛苦。就像那月亮,一个人孤零零地挂在天上。而满月是代表团圆的,不符合这里的意境。
③明月勾起了诗人什么情绪?请用排比句写出。
示例:新月如钩,勾起了词人多少遐想?多少回忆?多少新愁旧恨?
3.梧桐——隐含家国之悲
启东市初中“15/20/10”集体备课导学案
第五单元(课)诵读欣赏《词二首》第1课时总第个教
学习目标
1.把握词作主旨,体会词作写愁情的绝妙之处,积累写愁词句。
2.学会品析鉴赏诗词。能将抽象的情感写得具体、生动、形象。
3.理解作者的身世,体会作者的愁苦情绪。
学习重点
1.要用慢速、低沉、哀痛的语气来反复诵读,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2.知人论诗,知世论诗,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教具学具
多媒体
预习
作业
一、初读课文(教会学生使用字典词典,养成预习时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解释词语:
1、锁:锁住,笼罩。
2、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意思是离愁别恨像千丝万缕纠缠在一起。
3、聊:姑且。
二、说出诗的大意。
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正是新月如钩的时候。载着梧桐的深院笼罩在秋天的肃杀气氛之中,更显得孤寂冷漠。剪也剪不断,越理越凌乱,那是深重的离愁别恨。(这真是)一种痛苦的滋味萦绕在心头。
4.深院——体现寂寞、孤单之身世
这该是怎样的庭院?它会建在什么地方?它的围墙有多高?
(5)把自己想成李煜,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上阕四种景物所构成的意境,爱画画的可以简笔勾勒。
①在纸上写(限字50-100字) [画面描述法]
(二)用比较赏读法来进入词人的心境
1.齐读下片,比较与上片写愁的大不同?
明确:上片是借助意象来写愁,下片是直接写愁。
生齐读课文
学生之间互相提问、作答
教师出示投影,分别指明各层次学生回答
生自由回答
小组讨论
交流展示
学生回答
师生点评
教师总结
指明各层次学生回答
生:深秋的晚上,我一个人孤零零地走到后院的小楼上,天空中那钩残月冷冷地散着清辉,把我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院中梧桐的叶子早就掉尽了,和我一样被锁在这小楼深院里。我想说说话,没有人,想回到从前,又不可能。苦啊--)
①梧桐”一词在古典诗词中,从来也是一个表现愁情的物象。齐读(幻示例句)。“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温庭筠《更漏子》)
“依约相思碎语,夜凉桐叶声声。”(陆甫之《清平乐》)
“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张炎《清平乐》)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③李煜今晚在清秋之夜,登上西楼,见到的梧桐树该是什么模样?(指生描述)
(说明:本预习作业应写在前一课导学案的预习作业栏中)
教学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过程
思考与调整
活动内容
师生行为
预习
交流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跟我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到975年,仿佛看到,在清冷的深秋之夜,一位双鬓斑白、面容憔悴的男子,踏着深院中满地的梧桐落叶,独自登上西楼,他默默无言,面对深院中紧锁的重门,面对树枝上稀疏的秋叶,面对如钩的寒月,面对故国三千里地山河,他禁不住泪流满面,只听他吟诵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