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协同视角下的张江长三角科技城总体规划_朱烈建

区域协同视角下的张江长三角科技城总体规划_朱烈建

□ 朱烈建,陈侃侃,张建波区域协同视角下的张江长三角科技城总体规划[摘 要]在当前区域协同发展的大趋势下,长三角地区仍存在行政壁垒制约区域发展的问题。

沪浙临界地区有较强的互补性,区域协同是提升临界地区发展的必由之路。

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地跨沪浙两省市,利益主体多元,其总体规划以“将科技城打造成跨区域协同发展先行示范区”为目标,突破体制壁垒,从交通联网、产业联动、空间融合、设施共享和政策互利等方面探索沪浙临界地区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临界地区;区域协同;张江长三角科技城;总体规划[文章编号]1006-0022(2014)10-0053-05 [中图分类号]TU984.11 [文献标识码]BZhangjiang Yangtze Delt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ity Master Plan From Regional CoordinationViewpoint/Zhu Liejian, Chen Kankan, Zhang Jianbo[Abstract] The Yangtze Delta region still has administrative barriers that restrict regional development despite of coordination trend.The bordering area of Shanghai and Zhejiang province are complementary i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needs regional coordinationto achieve better results. Zhangjiang Yangtze Delta Science and T echnology city covers Shanghai and Zhejiang province with multiplestakeholders. Its master plan sets “establishing cross-regional coordination model” development vision, breaks administrative barriers,studies coordinate development from transport networking, industrial interaction, spatial integration, facility sharing, and mutual policysupport.[Key words] Bordering area, Regional coordination, Zhangjiang Yangtze Delta Science and T echnology city, Master plan0引言区域协同发展是区域经济到达一定阶段之后的必然要求,是市场经济制度下政府统筹区域管理的重要内容。

区域协同发展不是短期的权宜之计,而是一个长期的战略过程。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京津冀一体化专题会,要求充分发挥地区经济合作发展与协调机制的作用,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

李克强总理在调研长三角地区时指出,长三角是龙头,要在率先升级、带动腹地和区域一体化等方面先行先试[1]。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中明确要求优化城镇化格局,建立完善的跨区域城市发展协调机制,深化城市间的分工协作和功能互补,加快区域一体化发展。

在当前区域协同不断强化的大政策背景下,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产业与人口高度集聚、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应当抓住历史机遇,打破省市间的行政壁垒,提升区域一体化水平。

位于沪浙临界地区的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在区位条件、发展基础、政策平台和管理机制等方面都具有突出的优越性,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和一定区域内都具有不可复制的独特性。

在上海寻找产业外溢空间、浙江寻找对接上海的前沿平台之际,张江长三角科技城总体规划从区域协同的视角出发,打造沪浙合作先行示范区,对推动区域资源整合、促进分工协作、保护生态环境和统筹设施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

1沪浙临界地区的发展困境和机遇1.1困境与机遇传统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长三角地区发展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开展跨区域合作的要[作者简介]朱烈建,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规划四所主任规划师。

陈侃侃,助理规划师,现任职于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张建波,注册城市规划师,现任职于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求也越来越强烈[2]。

当前,沪浙两省市间的合作不断深化,但在交通、产业、空间和环保等方面各自为政的现象仍然存在。

此外,浙江接轨上海的步伐也落后于江苏,如嘉兴与上海的关联度就远低于苏州与上海的关联度[3]。

发展的差距意味着深化合作的巨大潜力,当前国家正加大对生态产业、创新产业的支持力度,以及园区环境优美、土地储量丰富、生活及商务成本较低,这都为沪浙两地协同经济社会发展、拓展新兴产业空间和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等方面带来利好的条件。

1.2建设科技城的现实需求(1)分割变融合。

在当前泾渭分明的行政管辖权范围下,界河如同刚性的分隔带,使沪浙两地在设施、资源的融合方面需要更高层次的协调。

(2)洼地变高地。

平湖市和金山区在浙沪都属于相对落后的洼地地区,急需增长极的带动。

依托上海的产业升级与创新以及浙江方面相对较低的土地成本,两地联合发展创新科技城是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3)边缘变枢纽。

平湖市是浙江深入推进“接轨上海”战略的前沿阵地,沪浙两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平湖市整体实力提升,扭转被边缘化的趋势,成为沪浙之间的联接枢纽。

2区域协同视角下的总体规划理念与策略2.1项目概况张江长三角科技城位于沪浙交界处,规划范围为87.1 km 2,地跨上海金山区枫泾镇与浙江平湖市新埭镇(图1)。

枫泾镇是金山区的重点镇,其历史悠久,产业发达,新埭镇则是重要的“浙北粮仓”和“鱼米之乡”。

目前,长三角科技城已被列为沪浙两省市的合作项目和浙江省重大项目。

未来沪浙两地计划推动长三角科技城成为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力求将其打造成全国第一个跨省市行政区域协同发展的先行示范区。

2.2理念与定位协同理论强调在开放的系统中,各要素在同一目标的指导下统筹协调,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

规划以协同理论为指导,视沪浙两省市发展为利益共同体,提出了“融、新、智、绿”的核心理念。

“融”即政策协同,指充分融合沪浙两地的优惠政策及张江国家级自主创新政策;“新”即经济协同,以高新技术、创新产业作图1 科技城区位关系示意图图2 科技城规划理念示意图 图 3 科技城战略重任示意图为引领,建设产城高度融合的新张江;“智”即社会协同,打造公共服务及社会管理一体化的智慧型园区,并构筑吸引人才的创业高地;“绿”即环境协同,统筹两地城镇空间与景观,利用水乡特色资源,打造水绿交融、低碳生态的科技城环境(图2)。

规划以“打造国家级区域协同发展模式与政策实践的实验区”为目标,将长三角科技城定位为具有国际水准、拥有创新活力和体现长三角区域合作的国际化生态智慧科技新城,浙江“对接上海”战略的先行区,以及上海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践行区(图3)。

2.3规划策略区域协调是城乡规划工作转型的重点,应从区域视角更注重城市之间以功能联系为纽带的资源配置方式[4]。

本次规划呼应市场配置资源的新要求,协调两地三方的不同利益诉求;强调理念先行、功能支撑,主要从统筹生态、交通、产业、空间、设施和政策六方面来搭建长三角科技城的总体框架,其中产业协同是基础,空间协同是核心,设施与环境协同是支撑,制度协同是保障。

规划运用产城融合、网络控制、生态低碳、对接共融及共建共享等策略,指导长三角科技城的开发建设,不断提升区块整体竞争力(图4~图6)。

3张江长三角科技城总体规划的协同布局3.1联通区域的生态协同区域整体的生态格局与生态网络是城市生态发展的基础与保障[5]。

长三角科技城生态区位的重要性突出,周边环绕大云省级旅游度假区、平湖市绿心等众多区域性生态斑块,区内的上海塘河亦是黄浦江的源头。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长三角科技城最富竞争力的优势,规划以构筑区域协同的生态网络为导向,保证区域的生态廊道和城市的生态空间不因城市的扩张而遭到破坏。

参考哥本哈根的指状发展模式,规划沿大卯塘、大寨河、朱吕公路和界河等构建多条横向生态廊道,将滨水绿化空间延伸至科技城内部。

规划沿上海塘、张江大道构筑纵向生态廊道,强化区间生态流,也为区域候鸟迁徙提供重要保障(图7)。

3.2联网高效的交通协同长三角科技城毗邻诸多重要的交通枢纽,规划进一步强化其与区域交通的连通度,尤其是沪浙两地在轨道交通、主干公路和快速公交等方面的协作对接,突出科技城作为区域交通节点与沪浙门户的地位,为张江长三角创造良好的物流环境,为人员流动提供便捷的出行环境。

规划设置平(湖)金(山)城际轨道图5 科技城规划思路图图4 技术路线图图6 科技城规划总平面图线,该线路北接沪杭高铁的金山北站,经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平湖市区南下至九龙山旅游度假区。

规划构筑“三纵四横”的框架性主干道系统,张江大道北延衔接上海的环东二路,作为长三角科技城形象展示与交通联系的纵向主轴。

规划连通上海的枫冠路与浙江的乍新路等,承担区间交通联系的职责。

图7 科技城绿地水系规划图图8 科技城产业布局规划图图9 科技城规划结构图图10 科技城概念构思图3.3分工联动的产业协同协调发展并不排除差异(分工)和冲突(竞争)[6]。

长三角科技城的产业选择,在顺应国家宏观政策要求、适应长三角内部产业分工与协同的基础上,以第二产业为主导,以第三产业为支撑,以大都市郊区农业为补充,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创新研发、生产服务和生态休闲等产业。

为促进沪浙两地产业协同发展,规划提出了分工与联动策略。

(1)分工策略。

规划结合金山区与平湖市各自的优势与发展阶段,进行产业的差异化发展。

在第二产业方面,金山园以汽车关键电子零部件、新能源产业为主,未来向电子、新材料等产业拓展。

平湖园提升现有的箱包等产业,重点发展先进、智能制造业。

通过在长三角科技城内部合理划分不同的产业功能组团,以“园中园”的形式打造一批产业基地(图8)。

在第三产业方面,在金山园内结合高铁站建设高铁商务区,设置商业服务、商务办公等功能;科研院所、教育培训、文化创意、海归创业和高端休闲旅游等功能则结合南部的优美环境,主要设置在平湖园内。

(2)联动策略。

规划通过制定沪浙两地统一的招商政策,对产业引入进行协同考虑。

规划深入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产业的关联度,以形成功能合理、具有互补性竞争优势的产业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