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专题复习模拟演练:地球和地球仪一、选择题1.(2017•襄阳)关于经纬网图(图1)的叙述,正确的是()A. M点位于N点的西北方向B. M点位于热带,N点位于东半球C. M点位于中纬度,P点位于低纬度D. 当太阳直射在P点所在的纬线时,N地昼短夜长【答案】C【解析】【分析】利用经纬网来判读方向时,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M点位N点的东北方向,故A选项错误;热带的范围是23.5°N~23.5°S(南、北回归线之间),M点的纬度为40°N,位于北温带,东、西半球的界线是由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N点的经度为160°E,正处于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上,既不属于东半球,也不属于西半球,故B选项错误;当太阳直射在P点所在的纬线时,即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故D选项错误;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M点的纬度是40°N,属于中纬度,P点的纬度为0°,属于低纬度,故本题选C。
2.(2017·通辽)读甲、乙、丙、丁四幅经纬网图,完成小题。
(1)某地(28°N,85°E)在2015年曾发生8.1级地震,甲、乙、丙、丁四图中,能准确显示震中位置的是()A. ①B. ②C. ③D. ④(2)如果甲、乙、丙、丁四图图幅大小相同,其中比例尺最小的是()A. 甲图B. 乙图C. 丙图D. 丁图【答案】(1)B(2)D【解析】【分析】(1)在经纬网上,经线的度数叫做经度,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用符号E表示,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经,用符号W表示;纬线的度数叫纬度,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符号N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纬,用符号S表示。
读图分析可知,图中甲图中的②经纬度为28°N,85°E,故选B。
(2)从四幅经纬网示意图可以看出,如果四幅图的图幅大小相等,从四幅图所跨经纬度范围比较得知,范围最大的是丁地,所以比例尺应最小,故选D。
3.下列地点中,位于“南半球、西半球、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A. B. C. D.【答案】C【解析】【分析】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赤道以北叫做北半球,以南叫做南半球。
北半球越向北纬度越大,南半球越向南度数越大,四个选项中位于南半球有A、C,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西经20度到东经160度之间的经度范围为东半球,四个选项中位西半球有C、D;极昼极夜现象出现极圈以内,四个选项中C、B位于极圈内,综上位于“南半球、西半球、有极昼极夜”现象是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虽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但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要有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
4.1519年9月麦哲伦率领船队从西班牙出发开始环球航行,麦哲伦在菲律宾群岛因卷入当地的部族纠纷而遇难;船员们在他死后继续航行,于1522年9月回到欧洲,首次完成了人类环球航行的壮举。
下图为麦哲伦环球航行线路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麦哲伦船队的这次航行证明了()A. 天圆地方B. 天如斗笠,地如棋盘C. 陆地是中心,大海是陆地的边缘D. 地球是个球体(2)麦哲伦船队在太平洋中航行的大致方向是()A. 向东北B. 向西北C. 向西南D. 向东南(3)麦哲伦遇难的地点位于()A. 低纬度地区B. 中纬度地区C. 高纬度地区D. 极地地区【答案】(1)D(2)B(3)A【解析】【分析】(1)麦哲伦船队的这次航行证明了地球是个球体。
(2)读图可知,麦哲伦船队在太平洋中航行的大致方向是自东南向西北方向航行。
(3)根据题意可知,麦哲伦遇难的地点在菲律宾群岛,大约的纬度是0°—30°,为低纬度地区。
故答案为:(1)D;(2)B;(3)A。
【点评】本题考查地球形状的发现过程、方向的判别、高中低纬度的划分,难度不大,把握相关的课本知识是答题的基础。
5.读经纬网示意图(见图),回答小题(1)关于图中各点经纬度的判断,正确的是()A. a(0°,20°W)B. b(20°N,60°E)C. d(0°,20°W)D. e (60°S,60 °E)(2)关于图中各点方向的判断,正确的是()A. b点在a点的东北方向B. c点在a点的西南方向C. d点在b点的正东方向D. e点在d点的东北方向(3)图中a、b、c、d、e五个地点,看不到阳光直射现象的地点有()A. a、c两地B. a、c、e三地C. a、b、c三地D. c、e两地【答案】(1)A(2)D(3)D【解析】【分析】(1)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络叫做经纬网,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在经纬网上,经线的度数叫做经度,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用符号E表示;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经,用符号W表示;纬线的度数叫纬度,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符号N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纬,用符号S表示。
据此读图可知,图中各点的经纬度为:a(0°,20°W),b(20°N,60°W),d(0°,20°E),e(60°N,60 °E),A对,BCD错。
(2)在经纬网上,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其中指向北极的一方为北方,相反的方向为南方,纬线指示东西方向,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为东方,相反的方向为西方;读图可以看出:b点在a点的西北方向,c点在a 点的正北方向,d点在b点的东南方向,e点在d点的东北方向,D对,ABC错。
(3)热带的纬度范围是23.5°N—23.5°S,温带的纬度范围是23.5°—66.5°,寒带的纬度范围是66.5°—90°,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温带既无阳光直射也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图中a、b、c、d、e五个地点,看不到阳光直射现象的地点有c、e两地,D对,ABC错。
故答案为:(1)A;(2)D;(3)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经纬网上坐标位置的判定、方向的判读、五带的划分,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分析解答,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解能力。
6.下图是小月在网上查到的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中的几幅图,顺序已乱,请帮她正确排序()A. ①②③B. ②③①C. ③②①D. ②①③【答案】B【解析】【分析】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过了漫长的过程,从②天圆地方→③麦哲伦环球航行→①地球的卫星照片,后来证实了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属于记忆类知识点,比较简单。
7.观察实验:用打开的手电筒模拟“太阳”,将地球仪放置在手电筒前方,拨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关于实验过程,叙述正确的是()A. 自东向西拨动地球仪B. 摆放地球仪时,北极指向北方C. 灯光能照亮地球的大部分D. 此时,光线直射北回归线(2)此实验能较好地演示()A. 四季变化B. 五带的形成C. 昼夜交替D. 影子长短的变化【答案】(1)B(2)C【解析】【分析】(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因此面对地球仪时,应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故A 不正确;地球绕地轴不停转动,叫地球自转,地球自转时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的方向,故B正确;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灯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故C不正确;读图可知,南极圈以内是极昼现象,北极圈以内是极夜现象,此图所示的是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故D不正确。
(2)地球自转的周期是一天;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产生的地理现象:①昼夜交替;②时间差异;结合图示得知,此实验能较好的演示地球自转过程中的昼夜交替现象。
故答案为:(1)B;(2)C。
【点评】本题考查地球的自转的特点,与地球公转对比记忆较好,要求学生具有较多的知识储备及较强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8.人类对地球的形状认识经过了漫长的过程。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因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人类对地球面貌的认知进入到图(a)中()A. Ⅰ阶段B. Ⅱ阶段C. Ⅲ阶段D. Ⅳ阶段(2)从任何角度拍摄的地球卫星照片上看(如图中Ⅳ所示),地球都是一颗蓝色星球,因为()A. 每个半球上的陆地面积都大于海洋B. 世界上的每个大洲都被海洋包围C. 地球表面大约有七分海洋三分陆地D. 世界海洋面积大约占全球的50%(3)读图(b),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先后经过的大洋依次是()A. 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B. 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C. 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D. 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答案】(1)B(2)C(3)B【解析】【分析】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先是天圆地方说,再是麦哲伦环球航行,到后来的卫星照片。
⑴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是首次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伟大发现,但由于那时候没有更先进的设备,只能认为地球是个正球体,而没有认识到地球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故B正确。
⑵从任何角度拍摄的地球卫星照片上看,地球都是一颗蓝色星球,因为地球表面有百分之七十一是海洋,百分之二十九是陆地,任何面积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超过陆地面积,故C正确。
⑶读图(b),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先后经过的大洋依次是先进入大西洋,经麦哲伦海峡后进入太平洋,又进入印度洋,最后又回到大西洋,故B正确。
故答案为:(1)B;(2)C;(3)B。
【点评】(1)本题考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例,牢记即可。
(2)本题考查世界海陆分布概况,牢记课本知识点解答即可。
(3)本题考查四大洋的分布,读图解答即可。
9.仔细判读经纬网图,右图中四个小朋友所在位置叙述,正确的是()A. 小红站在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上B. 小刚站在南、北半球的分界线上C. 小兰所在的地方气候终年寒冷D. 小明所在的地方正午的太阳总是照在头顶上【答案】B【解析】【分析】读图可知:A.小红站在40°W经线上,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故A错误;B.小刚站在0°纬线上,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故B正确;C.小兰所在的地方位于热带,气候终年炎热,故C错误;D.小明站在40°N纬线上,位于北温带,没有太阳直射现象,故D错误;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五带的划分、综合性较强。
读图理解解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