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部空间调研报告

外部空间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2010 —— 2011 ——第一学期课程名称:外部空间设计调研题目:天津五大道班级: 08建筑学2班学号: 08110205 姓名:伍舒宁天津五大道前段时间抽空去了一趟五大道,欣赏其风景之间,那极具特色的建筑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先说说五大道的由来吧。

五大道的发展是随着天津近代化的步伐发展起来的。

从城市发展的悠久历史意义上讲,天津是一个年轻的城市。

鸦片战争以前的600余年,天津由一个普通的军事寨堡和漕粮运转中心,发展成为运河北部的新兴商业城市,成为繁华的“畿辅首邑”,在开埠以后的几十年里,又迅速成长为工商业大都会,这在中国传统的城市系统中是不多见的。

当时之天津“去神京二百余里,当南北往来之冲”,可以起到“通舟楫之利,聚天下之粟,致天下之货,以利京师”的作用,正所谓“当河海之冲,为畿辅之门户”。

特殊的地理位置赋予天津特殊的政治作用——护卫京都,特别是在中国近代史上,许多大事都和天津有关,正如近人金戎在《天津政俗沿革记》序中说:“数十年来,国家维新之大计,擘划经营,尤多发韧于是邦,然后渐及于各省,是区区虽为一隅,而天下兴废之关键系焉。

”自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北京条约签定之日起,天津被迫辟为通商口岸,同时也出现了外国租界。

到二十世纪初,天津先后出现了九国租界,成为近代中国租界最多的城市。

各国租界侵占时间,最长的达八十余年,最短的也有十几年。

从城市发展阶段来看,天津被迫开放,从此天津从传统期步入转型期,也就是由一个封建性的交通枢纽和商业城市,逐步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近代工商业港口和贸易城市。

五大道所体现的是天津这个城市骨子里的气息。

虽然很难用一两句话概括出天津的地域文化,但无疑,这种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天津城市的发展历程息息相关,而天津的人口聚集在天津城市的发展过程以及文化形成过程中又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古代天津人口有两次大的聚集过程,一次是在明永乐初年天津建卫设城后,调有官、军二籍充实城卫,这些人在天津定居后,繁衍后代,构成了天津城居人口的主要部分。

另一次是在清代康雍年间。

这源于天津城市经济的发达,吸引了大批外地人口来这里定居。

近代是天津城市发展的高峰期也是天津城市人口发展的高峰期。

在20世纪后的20多年内,天津政治地位空前提高,经济职能迅速增强,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建筑日趋完善和发展,对周围地区的吸引力大大增强,促使天津城市人口的剧增。

1925 年天津市区人口超过百万。

大量迁移人口的到来,也给天津带来了各地文化,使得天津的社会职业结构和组织结构都极为复杂。

天津原本的传统文化根基因为大量的迁移人口和港口地理极易受到冲击,并不深厚。

天津近代的城市文化更是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发展特点。

中国近代城市文化一方面是传统文化与近代西方文明互相冲击、渗透的结果,一方面又是乡村文化与市民文化互相融和的产物。

租界这个传播西方文明的窗口,到本时期已经存在了半个多世际。

尤其是民国以后,租界内中国人口的大量增长,租界与华界的进一步结合以及近代大众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使西方文化对城市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

就传统文化而言,尽管天津的传统文化基础并不十分深厚,但是直到本世纪为至,它对城市文化结构的影响力仍然很大。

尤其是来自北京的文化影响。

20年代,频繁来往于天津的清遗老遗少和军阀们便是传播这种文化影响的一个主要媒介。

另外,来自华北地区尤其是河北农村的大量移民,使内地乡村文化随之不断汇入城市,并逐步演变成为城市文化的组成部分。

存在,但观众甚少,而同时,各种各样的改良音乐也不断出现,如将经过修改的昆曲做为新式婚礼的专门乐曲,用丝竹乐队演奏西洋音乐……总之,近代天津音乐文化的特征是多种形态并存,相互渗透、影响。

这也恰如当时的天津文化一样,多种形态、多种理念并存。

再谈谈五大道的建筑文化。

五大道和小洋楼是天津的“城中之城”。

天津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政治影响,在近代社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天津开埠以后,外国侵略者纷纷在天津建立租界。

早期天津洋楼,是学香港和印度的结构和造型,用中国建筑材料建筑成砌体的紫竹林、大清邮局等都是这种“洋楼”的代表。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英国和各国商人纷纷在当时法国打通的“中街”和英国的“维多利亚路”两侧建筑洋行、商店、旅馆及其它公共建筑。

汇丰银行大楼和开滦煤矿大楼都是当时的典型代表。

近代中国几多峥嵘岁月,几多铁血纷争,几多战火硝烟,鸦片战争、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军阀混战……清王朝覆亡了,清室的遗老遗少们来到天津;北洋军阀江山轮流坐,大大小小的政客们携家眷也来到天津租界,在动荡不安的年代,任何势力都不可能也不敢把触角伸到外国租界,于是这里便成了中国北方最大的“安篇二:城市外部空间调研三岔河口调研报告摘要:此次我们调研的地方是三岔河口地区。

三岔河口有“天津摇篮”的美称,这里曾是天津最早的居民点、最早的水旱码头和商品集散地,是天津的发祥地和近代工商业发展的摇篮,也曾是天津的政治、文化、教育和经济中心,具有丰富的历史积淀。

本次调研重点是三岔河口地区的建筑体量,建筑高度与街道比,以及建筑的相互关系与融合,交通空间分析等。

关键词:三岔河口建筑体量建筑关系空间关系空间特征交通一、三岔河口简介三岔河口是子牙河、南运河与海河的交汇之处,是海河的起点,天津的发祥地,位于天津市红桥区,三岔河口地区是天津的发祥地和近代工商业发展的摇篮,曾是天津的政治、文化、教育和经济中心,具有丰富的历史积淀。

三岔河口是天津地理形势的核心部位。

元代天津凡建天妃宫两处,其一即坐落其旁,由是观之,三岔河口乃天津之根,建国后,天津成为华北首位的近代工商业大城市,二十世纪末天津进行改革开放,三岔河口随海河经济开发,其地理优势更加凸显。

二、交通分析三岔河口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是子牙河、南运河与海河的交汇之处,水陆汇合的便捷交通,向来是南来北往的商人们必经之地,在古代,众多银庄、票号鳞次栉比,银钱汇兑甚是兴旺,极大的方便了商贾的交易。

随着天津不断的发展,三岔河口地区也逐渐变成天津市区内交通最便捷的地方,周围河北大街、三条石大街、西青道快速路四通八达,地铁6号线也可直达。

网格形的道路网布局也极大地促进了该地区的陆路交通。

水路方面,三岔河口处是子牙河、南运河与海河三条河流聚集于此,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本地区的水上交通。

同时也可以作为旅游项目。

三岔河口地区集中了天津泰达城、大悲院、大胡同等娱乐商业区,天津之眼摩天轮也屹立于此,这也就造成了比较严重的交通问题。

商业区的密集造成了人流车流交织,严重时会出现拥堵的现象,在节假日情况会更加凸显。

三、建筑体量与建筑关系分析建筑的体量大小对于城市空间有着很大的影响,同样大小的空间,被大体量的建筑围合,和被小体量的建筑围合,给人的空间感受完全不同。

三岔河口地区,建筑主要以现代建筑为主且有许多大体量建筑,如泰达城、天津富力城等,在空间上给人们以现代气息。

不过,在大体量建筑的间隙中,古老的商业街大胡同也坐落于此,建筑古色古香,与周围的高楼大厦形成鲜明对比。

商业街以古典建筑灰色砖墙为基调,同时融入现代建筑的元素,通过建筑围合成街道空间,形成连续而疏密有致的街景,给人以惬意的感觉。

从建筑的外部体量上看,三岔河口地区整体显得均衡,各部分之间独立但又有相互联系。

通过建构的不同表达方式来实现与内外环境的对话,同时新老建筑自然相接,不显生硬。

四、周围环境分析在子牙河与南运河、长达2公里的沿河堤岸区域,传承了天津深厚的商贸五、总体规划三岔河口总体以子牙河、南运河、海河为中心,沿三条河流三向发展。

古时三岔河口呈丁字形,后经历了六次改道取直,发展成现在已三河交汇点为中心的休闲商业区。

六、发现问题与建议1、三岔河口地区环境不是太好,应该保护海河等水体的水质,增强海河沿岸的绿化设施建设,街区沿线的城市景观建设。

2、加强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改造,使其与整体环境和谐相处。

3、周围交通情况应做些许改造,保证高峰期的通畅性。

七、总结与心得体会每一座城市因处于不同的地理位置、地域环境和不同的历史文化的积淀,使其具有与其它城市不同的特性。

这种特性是我们规划设计中思考研究的重点,既要有当时代的发展印记,又不破坏历史的印记。

城市建筑的发展记录了城市的成长痕迹,规划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到当地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当地地域性。

通过此次调研,我对城市建筑体量、建筑关系与空间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心中对区域的规划有了浅显的认识。

在空间上有了一定的体量感,了解了部分建筑体的组合方式。

在此次调研的过程中,通过对三岔河口休闲商业区的调查,了解了该区域规划的设计方案和特色,这使我深入认识了城市中心区规划的一些要素及注意事项,了解了规划时容易遗漏的设计死角。

通过分析了解了内外部的交通条件,交通在区域规划中的重要性。

功能空间的组成关系,建筑体量对空间的影响。

既丰富了专业知识,又加强了实践的意识。

参考文献:《浅谈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邓瑜颖 2008.9 《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问题》汪亮 2006.6 《城市历史地段居住建筑规划设计初探》金俊李小雪 2009.12篇三:办公空间设计调研报告办公空间设计调研报告目录:一、办公起源及意义二、国内外发展动态三、办公空间发展趋势四、现代办公空间的设计特点人性化生态化智能化五、现代办公空间的设计办公空间的各项功能设计办公空间的室内设计程序办公的家具选择与布局结语办公空间设计调研报告一、办公起源及意义20世纪办公空间追随的是大家所熟知的现代化和技术进步之路。

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逐渐呈现出崭新的型态与特质。

在此新时代中信息网络将会是未来世界的神经系统。

而其对整个社会与个人生活的冲击,将远高于传统沟通设备所带来的影响。

另一方面,全球化与信息技术的相互结合,带来了全球化的加速,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与障碍。

对于此种多元、复杂、动态、去中心化的社会型态,“网络社会”无疑是最恰当的描述。

因特网改变我们创造与沟通的方式,被称为“第三波浪潮”的信息革命,正剧烈而全面地改变人类社会。

传统的垂直式企业组织结构将被扁平化和分散化的组织结构所取代。

办公模式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出现了诸如虚拟办公、共享办公、移动办公、团队办公等新的概念。

二、国内外发展动态国内发展动态我国的办公空间理论研究发展比较晚,几乎从起步,就是沿着国外的路子走,无法摆脱国外设计的影子。

现代开放式办公空间在70年代末才由外资公司带到国内,就连我们在办公间设计中使用的人体比例尺寸都是国外的。

此后,我国的室内设计和家具设计工作者们不断引入国外办公空间相关的发展技术和模式,对于现代办公空间、现代办公家具、智能办公建筑的研究都在慢慢深入,为我国的办公空间设计做出了很多贡献。

但是,国内很多办公场所仍然流行单元式办公室,并且不太注重室内环境与办公气氛,很多人性化的因素都没有加以考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社会基础在办公空间环境上的反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