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正确认识形势 加强粮食质量安全工作

正确认识形势 加强粮食质量安全工作

正确认识形势,努力做好粮食质量安全工作粮食安全包括两个层面的概念:一是"数量"层面的安全,指的是粮食供应问题,要求粮食的供给能够满足人们生活的基本需要,不因供给不足引起粮价暴涨和市场波动;二是"质量"层面的安全,要求粮食营养卫生,对健康无害。

这里主要谈的是粮食质量安全问题。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已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

粮食是食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粮食质量安全工作的特点和要求,努力做好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对于以人为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正确认识当前粮食质量安全工作的形势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对当前形势的正确评估,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准确判断,是领导者驾驭全局、推进工作进程的能力表现。

当前粮食质量安全正处于一个特定时期,正确认识粮食质量安全工作的形势,调整思路、冷静应对,对做好今后的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十分关键。

(一)要正确认识粮食质量工作的新特点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增强,以及工业化带来的环境问题的影响,当前的粮食质量工作呈现三个新特点:1、粮食质量逐年提高,整体质量良好。

据湖北省粮油监测站连续五年的稻谷品质测报显示,我省稻谷收获质量90%达到国标中等质量以上,入库稻谷包括中央、地方储备粮和最低收购价粮全部达到国标三级以上水平,整体质量良好。

优质稻谷种植面积、产量逐年上升。

据有关部门统计,2006年湖北省水稻播种面积3100万亩,其中优质稻播种面积达到1608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60%以上。

从省粮油监测站2006年检测的507个优质稻样品看,全项达到国家优质稻标准的占7.5%,比2005年的4.3%有明显提高。

市场上销售的大米,无论是内在品质还是外观质量,都有明显改善。

近三年省内市场销售的大米未发生质量事故,成为老百姓的放心食品。

稻谷整体质量的提高主要是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农业生产发展,特别是良种的推广,保证了水稻质量的稳定提高。

二是收获方式的转变,改善了稻谷的有关指标。

过去我省稻谷整精米率达标率低。

随着良种的推广,以及收获方式逐步由人工收割脱粒转变为机收机脱,大大提高了稻谷整精米率。

现在我省早籼稻除少数地区以外,整精米率都在44%以上,中籼稻整精米率在50%以上,都达到和超过国家标准。

三是大米加工设备的改进,提高了加工大米的质量。

近年来,我省着力进行大米加工设备的技术改造,推广低温碾米技术,普遍增加了色选、抛光和包装设备,保证了大米质量的稳定提高。

2、原粮卫生监测,将成为未来粮食质量工作的重点。

一是人们对原粮卫生安全的诉求愈来愈高。

粮食卫生安全状况,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营养健康意识的增强,消费者对粮油产品的安全性越来越关注。

一项名为《城市居民危机意识》的调查报告显示,北京市民最关注的是食品安全问题;而中国社会调查对北京等多个城市公众的电话调查也发现,2005年食品安全的热点度达到了86%。

二是粮食卫生安全已成为粮食质量的主要问题。

从湖北省2004年以来稻谷品质测报结果看,稻谷质量基本上都达到国家标准;但从原粮卫生调查情况看,农药残留、重金属和真菌毒素超标均有检出,且呈扩大趋势,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目前我国存在的主要食品安全问题依次为: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天然毒素、有机污染物等引起的化学性污染以及非法使用食品添加剂等。

这说明真菌毒素、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已上升为粮食质量安全的主要问题。

三是原粮卫生危害大。

原粮卫生安全事故有三个特点:(1)呈区域性。

像真菌毒素、农药残留、重金属安全事故往往都是一个流域、一个地区。

(2)呈隐形性。

农药残留、真菌毒素、重金属超标事故发生后,人的感觉器官不能直接触及,眼睛看不到,鼻子嗅不到,只有通过检测才能发现。

(3)事故呈特大性。

这类事故一旦发生,往往造成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重大损失。

四是国际贸易对原粮卫生指标要求更加苛刻。

日本等国对稻米等食品进口实行"身份证"制度,包括品种栽培方式,种植时间,农药与化肥的使用数量、次数、残留量等,增加了技术壁垒,其检测指标由原来的130多种增加到570多种,其中多数为原粮卫生指标。

3、质检工作的重点要从粮食质检向原粮卫生监测转变。

粮食质量主要对应国家粮食质量标准中规定的项目,其作用主要是保证流通中的粮食符合国家标准,并指导买卖双方依质论价,以维护粮食流通秩序。

随着粮食质量的逐年提高,流通中的粮食质量基本上能达到国家标准,质量问题已不是主要矛盾,但是质检工作指导粮食收购执行国家质价政策的职能仍然存在。

笔者认为,这要通过开展稻谷品质测报,掌握总体品质状况,及时发布品质信息来解决。

原粮卫生主要对应国家粮食卫生标准中规定的项目。

对原粮卫生的监管原来是由卫生部门主管,粮食部门协管。

国务院《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把这项职能重新赋予粮食部门。

因此,原粮卫生质量监管职责必须落实,不能缺位。

否则,发现事故,职能部门将难辞其咎。

从原粮质量、卫生安全事故的影响面来看,卫生安全事故已成为主要方面。

原粮卫生的监测也应随之加强,以便及早发现问题,并从源头上抓紧治理。

我们今天正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民生问题特别是涉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大事更要放在突出位置切实做好。

因此,质检工作者一定要认清质检工作的重点转变,只有自觉适应这个转变,才能做好当前的粮食质量、卫生安全监管工作。

(二)要正确认识和切实履行粮食质量卫生监管职责《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规定粮食行政部门负责粮食质量和原粮卫生。

国家发改委等七部委下发的《粮食质量监管办法》明确?quot;粮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健全质量监管机构,认真贯彻执行有关粮食质量、卫生法律、行政法规、政策及各项规章制度,履行粮食质量、卫生监管与服务职责。

"对于粮食行政部门的粮食质量卫生安全监管职责,法规和部门规章的表述是十分清楚的。

湖北省政府鄂政发[2004]57号文件明确了各部门食品安全的职责,省粮食局是全省食品安全领导小组的成员单位,负责粮食流通环节的监管,在明确职责的同时也强调了责任,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明确责任人和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当我们明确了自身职责时,一定会有一种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感觉,工作上绝不会掉以轻心。

这几年,我省粮食质量、卫生监管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有些地方、有些同志对此项工作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主要表现在:一是有的地方机构不落实,责任人不落实。

二是工作不扎实,如品质测报,有的地方走过场,没有按规则进行抽样,也没有发布本地区的品质信息。

三是思想不敏锐,工作缺乏主动性。

如去年我省有些地区发生严重稻飞虱,使用违禁农药和超标使用农药的现象较为普遍,可有的粮食质检部门对此不闻不问,既不了解灾情,也不进行抽样检测,听之任之。

四是工作缺乏进取精神,强调客观多,强调困难多。

所有这些都可能使我们的工作铸成大错。

笔者认为,人不可能不犯错。

如果遇到人力不可抗拒因素,自己已尽力,即使犯了错也能坦然面对。

但如果因工作疏忽或渎职,造成重大损失,个人将难辞其咎,会受到应有的处罚。

当然不管是什么原因出现失误,都是不可饶恕的,都将会给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造成严重损失。

因此,我们分管粮食质量、卫生安全工作的同志,以及粮食质检部门的同志,一定要明确自己肩负的职责和责任,以对党和人民极端负责的精神做好粮食质量、卫生安全监管工作,以实际行动,不辱使命。

(三)要正确认识党中央、国务院对粮食质量工作的新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对民生问题十分重视,特别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事始终放在第一位。

近年来党和国家就食品安全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规定,确保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监管,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

这说明党中央把食品安全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之一。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4]23号),对抓好食品安全工作作了具体规定,提出要坚持"政府统一领导,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食品安全工作机制,要求加强协调配合,落实责任,确保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和身体健康。

今年4月23日中央政治局第41次集体学习时,胡锦涛同志强调:实施农业标准化,保障食品安全,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任务。

保障食品安全,必须树立全程监管理念,坚持预防为主,源头治理的工作思路,要切实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和支撑体系,搞好食品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检验技术手段,加强食品安全宣传,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发布机制,提高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理解、支持食品安全工作的良好氛围。

锦涛同志的讲话,充分地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视和决心。

各级粮食行政部门要准确理解和把握这些重要精神,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要求出发,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提高对加强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履行粮食质量安全监管职责。

要落实监管职能,建全监管体系,完善监管办法,建立长效机制。

特别是要把原粮卫生安全监管作为新形势下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重点,研究建立粮食质量安全信息发布制度和应急处理机制,提高应对大范围突发性粮食质量安全事件的处理能力,确保粮食质量卫生的安全。

二、当前粮食质量安全工作的重点粮食质量安全工作事关消费者,事关"三农",影响全局,我们在工作中一定要把粮食质量安全工作摆上重要位置。

当前要集中力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加强粮食质检体系建设,建立全省粮食安全监测网络1、总体目标。

力争用3-5年时间,建成以省站为中心,8个区域站为骨干,主产县站为支撑,粮油企业自检为基本面的四级质检体系。

明确分工,积极协调,全面测报,重点监测,确保全省粮食质量卫生安全。

2、建设步骤。

第一步结合国家粮食质检体系建设,完成1个中心站、8个区域站的建设,重点完善检验技术手段,达到能够检验全部粮食质量、卫生项目的要求。

第二步结合国家现代粮食物流建设,完成主产县站的建设,使其具备粮食质量、卫生检测的基本要求。

资金来源,采取国家支持、地方配套、当地粮食行政部门自筹的办法解决。

同时各级粮食行政部门要督促当地粮油企业的自检体系建设。

3、着力解决好质检站的编制和经费来源。

随着质检站职能的增加和公共服务范围的拓展,质检站的经费应列入当地财政预算解决。

国家七部委发布的《粮食质量监管实施办法》明确规定:"粮食质量和卫生监督抽查与监测,粮食质量调查和品质测报所需费用,应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