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如胶凝体老化,胶凝体内自由水分外泄,内部颗料移动等。
目前学术界认为混凝土内部的微裂缝扩展对徐变,特别在高应力下的徐变有很大的作用,徐变的原因有两种:一是混凝土硬结后,骨料之间的水泥浆中有部分尚未转化为结晶体的水泥胶体向水泥结晶体应力重分面导致徐变。
二是混凝土内部微裂缝在荷载长期作用下不断发展、增加,导致徐变,另外混凝土内部水分的挥发也产生收缩徐变[1]。
影响混凝土徐变的因素很多,下面分为混凝土组成成分的内部因素和应力、加载龄期及持荷时间等外部因素来作一简单介绍。
2.影响混凝土徐变的内部因素影响混凝土徐变的内部因素主要有混凝土所用的水泥、骨料、水灰比、灰浆率、外加剂和其他掺料等。
2.1水泥水泥品种对混凝土徐变的影响是就加载时对混凝土强度有影响这一点来说的。
一般来说,在早龄期加荷的情况下,徐变以快硬、普通和低热水泥的次序增加;而如果加荷时混凝土的应力与抗压强度之比相同的话,此后混凝土强度相对增长越大,则徐变越小,所以此时徐变增加的顺序是低热、普通和快硬水泥。
另外,水泥细度对混凝土的徐变也有所影响:水泥的细度越细,水泥浆就会发生反常的缓凝现象,从而使早龄期加载的混凝土徐变越大,但到了1年以后,水泥细度较细的混凝土徐变反而比水泥细度混凝土徐变的影响因素分析夏建交1 谭东山21、湖南核工业地质局三零六大队 4210082、湖南娄底路桥建设责任有限公司 417000混凝土是一种人造复合材料,此特点决定了混凝土比其它单一性结构材料的力学性能更为复杂。
混凝土在应力作用下产生变形,除了在初始时刻的即时应变外,还有在应力持续作用下不断增大的应变。
这种与时间有关的应变称为徐变。
在应力不变的条件下,混凝土的徐变随时间增大,增长速率减小,徐变增长可延续几十年,但大部分在1-2年内出现,前2-6个月发展最快。
1.混凝土的徐变机理对混凝土徐变的机理多年来一直没有统一的解释,各种观点都只能解释一部分徐变现象。
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有两个方面:一是在构件层次上,试图在测量混凝土试件的徐变和收缩的基础上描述变形机理,以解释宏观试验现象。
二是在材料层次上,直接从微观上研究在固体表面的游离沙丘物理性质和硬化水泥浆中凝胶体的微结构。
上世纪40年代国外专家提出“渗透理论”和“胶凝体屈服理论”,前者认为徐变是混凝土内部水分向外渗透引起,后者认为徐变包含各种屈服形较粗的混凝土徐变小,这是因为较细度水泥的后天强度高速增长,使实际的应力比下降[2,3]。
2.2骨料混凝土中的骨料在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徐变很小,一般只有(3~5)×10-6/Mpa。
所以一般认为,混凝土的徐变主要是由于水泥浆体的徐变引起的,骨料主要起限制徐变的作用。
骨料对徐变的约束程度取决于骨料的硬度和含量。
Neville A.M.通过试验得出混凝土徐变的关系式: (1)为了应用方便,该式可以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2)其中,C是混凝土的徐变度(10-6/MPa),CP是混凝土中水泥浆的徐变度(10-6/MPa),g是骨料的体积含量(%),u是未水化水泥体积(%),a是系数,用下式计算: (3)其中,和分别是混凝土和骨料的泊松比,E和Ea分别是混凝土和骨料的弹性模量。
由式(2)和(3)可以看出,骨料的弹性模量越大、骨料含量越高,混凝土的徐变就越小[2]。
Troxell G.E.和Rusch H.等人通过试验发现混凝土徐变按所用骨料增加的次序为:石灰岩、石英岩、砾石、大理石、花岗岩、玄武岩和砂岩。
研究还表明,骨料的弹性模量越大,混凝土的徐变越小;当骨料的弹性模量大于60GPa时,骨料对混凝土徐变的影响就很小了。
混凝土徐变随骨料含量的增加而减小。
另外,轻骨料混凝土与普通骨料混凝土的徐变差不多[3]。
2.3水灰比水灰比是影响混凝土徐变的主要因素。
当水泥用量不变时,混凝土徐变随水灰比的增大而增加。
在常用水灰比0.4~0.6范围内,混凝土徐变与水灰比成线性关系。
2.4灰浆率灰浆率是单位体积混凝土内水泥浆的含量,它综合反映了水泥用量和用水量的影响。
由于混凝土的徐变主要是水泥浆的流动产生的,所以徐变随灰浆率的增加而增大。
2.5外加剂现代混凝土为了提高强度、增加和易性和节约水泥等目的,基本都使用了外加剂。
外加剂的种类很多。
目前,关于减水剂对徐变影响的研究较多。
从现有的研究资料来看,根据减水剂的使用目的不同,其对混凝土徐变的影响也不同,一般分为下述三种情况:(1)减水剂用以提高混凝土强度,此时水灰比减小,灰浆率也减小,徐变减小。
(2)减水剂为了节约水泥,此时对混凝土徐变的影响不大。
(3)减水剂为了增加混凝土的和易性,此时由于减水剂使水泥颗粒较分散并更容易水化,产生更多的水泥浆体,而水灰比和灰浆率又没变化,所以导致混凝土的徐变增大[3]。
3.影响混凝土徐变的外部因素影响混凝土徐变的外部因素主要有加荷应力、加荷龄期、持荷时间、环境湿度、环境温度和构件尺寸等因素。
3.1加荷应力前苏联学者格伏慈特夫A.A.通过试验发现,当混凝土应力与极限抗压强度的比值小于0.40时,徐变与应力成线性关系;当应力比大于0.4时,徐变随应力的增长而急剧增大,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关系。
另一位前苏联学者卡拉别加K.C.也通过试验研究发现,应力比不超过0.5时,混凝土表现出线性徐变。
而Frondenthal A.M.等人通过试验研究,认为应力比在0.26以下时,混凝土徐变才表现出线性性质。
我国的惠荣炎、易冰若等人通过试验发现,混凝土徐变和非线性徐变的临界应力比为0.38。
目前比较统一的认识是,混凝土应力比不超过0.4~0.5时,认为徐变是线性的。
应力比超过0.5时,将发生非线性徐变。
3.2加荷龄期美国ACI209R-92规范中按混凝土潮湿养护和蒸汽养护的不同,混凝土徐变系数随加荷龄期的变化如图1所示[4]。
可以看出,混凝土徐变随加荷龄期的增加而减小。
这是因为,早龄期的混凝土水泥水化正在进行,强度很低,故徐变较大;随着龄期的增长,水泥不断水化,混凝土强度不断提高,其徐变也逐渐减小。
3.3持荷时间在应力比不超过0.5时,混凝土的徐变随持荷时间增长而增大;徐变速率随持荷时间的增长而降低;徐变最终趋于一极值。
图2是特罗克塞尔(Troxell)、拉斐尔(Raphael)和戴维斯(Davis)的长期测试资料,由图可见:20年徐变的18~35%(平均26%)在2周内完成,40~70%(平均55%)在3个月内完成,64~83%(平均76%)在1年内完成。
如果取荷载作用下1年的徐变作为单位1,则后期徐变的平均值如表1所示。
ACI规范的徐变计算推荐公式中,当加载龄期为10d时,徐变随持荷时间的图3 温度对混凝土徐变的影响表2 徐变变形随持荷时间的完成量表1 后期徐变平均值与1年徐变平均值的比图2 各种相对湿度下不同混凝土的徐变-时间曲线范围图1 ACI规范中混凝土徐变的加荷龄期影响系数量;W—摊铺宽度;h—摊铺平均厚度;v—摊铺速度。
由上式可以看出,在Q、h、v不变的情况下,当w减小一半时,即w1=1/2w,S1=2S,也就是说,SHELL用两台摊铺机成梯队摊铺,可以有2倍于一台摊铺机全幅摊铺时的时间更换料车,这样可以更从容,即避免自卸车司机不熟悉和其他原因造成摊铺停顿。
或者在拌和产量总数大时,相同时间可以提高摊铺速度,经济效率更高。
4.2.2 碾压合理的碾压工艺和碾压温度控制,不仅能使施工达到满意的压实度,同时还能使平整度得到有效控制,持久性好。
数据表明,碾压层厚度对容许碾压时间影响很大,碾压层越薄,容许碾压时间越短。
相对于4cm厚的磨耗层,从摊铺终了开始碾压时150℃,到碾压终了的80℃,外界气温16℃时,碾压容许时间为30分钟左右,故此,在摊铺沥青砼时,应尽可能安排夏季高温施工,同时利用白天有效的时间。
此外,还应注意碾压设备的合理搭配,在施工中,碾压设备的搭配是:2台静质量26t的轮胎压路机(XP260);2台静质量11t激振力130KN的双驱双钢轮压路机。
碾压工艺:①初压:用双钢轮压路机进行初压。
第一条碾压带开始前进碾压时,用静压,直到摊铺机前。
沿原碾压带后退碾压时,开始振动碾压;第二条碾压带前进碾压时,仍用静压,但需错轮,如此反复。
同时要注意各条碾压带的末端不要在同一横断面上,通常从横坡的下侧边缘开始碾压,逐次错轮到横坡上侧边缘为碾压一遍。
从第二遍开始,不论前进还是后退,都要用振动碾压。
由于磨耗层厚度薄,采用高频低振碾压,初压共5遍,在振动压路机开始第二遍,轮胎压路机参与一起碾压,顺序和方法同前。
②复压:用轮胎压路机进行,碾压2遍。
③终压:用双钢轮进行终压。
一般2遍即可消除可能存在的轮迹。
5.结束语路面施工是一种复杂、系统性强的工程,需要工、料、机保持状态良好,合理搭配,同时工艺、工法降低了。
3.6构件尺寸一般认为混凝土构件的尺寸越小,徐变越大。
这是因为构件尺寸小,混凝土中的水分蒸发快,产生干燥徐变。
也可认为,干燥徐变基本发生在混凝土构件的表面,所以构件表面的徐变大于其核心的徐变,核心处的状态接近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情况。
即使随时间的发展,干燥徐便达到混凝土核心,但它硬化充分且达到较高强度,因而徐变较低。
大体积混凝土可能不存在尺寸的影响。
尺寸对混凝土徐变的影响,一般用构件体积/表面积比(体表比)的概念来表达。
体表比越大,徐变越小。
4.结论对于混凝土徐变的研究为时已久,各种影响因素的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度通过国内外学者的试验研究,其影响混凝土徐变的机理和影响程度已有较多的研究成果。
对于如何减小混凝土徐变对结构的影响也提出了较多的意见和建议。
本文对影响混凝土徐变的各种内部和外部的因素进行了分类和分析。
通过本文可以看出影响混凝土徐变的因素较多,在计算混凝土徐变时不可能将所有的因素都考虑进去。
只能考虑几种对混凝土徐变影响较大的因素,并进行计算。
对于如何更加准确地考虑混凝土的徐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