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童话教育育美育人生
内容摘要:童话是幼儿文学教育活动中最常用的体裁,但是在幼儿园童话教育活动中普遍存在着重教育轻美育的现象,教育主义童话观影响到幼儿园童话教育活动的观念、选材与教法。
本文分析了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及其产生的根源,并提出了正确进行童话教育活动的方法,以此唤起幼儿教师对童话美育功能的重视,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童话教育活动美育功能
每个人在其生命之初,都曾接触过那些令人难忘的故事:从奶奶口中的盘古开天地到安徒生笔下最终变成天鹅的丑小鸭;从课本上可笑的皇帝新装到动画片中勇敢的小哪吒,我们的童年在这些五彩的童话中变得丰富多彩。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儿童对于童话的热情都不会改变,因为童话是他们对现实世界的幻想理解与把握。
童话是幼儿园文学教育活动中最常用的体裁,但是在幼儿园童话教育活动中普遍存在着重教育轻美育的现象,教育主义童话观影响到幼儿园童话教育活动的观念、选材与教法。
本文分析了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及其产生的根源,并提出了正确进行童话教育活动的方法,以此唤起幼儿教师对童话的美育功能的重视。
一、幼儿园童话教育活动中的主要问题
童话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它带给幼儿的应该是一种轻松愉快的审美感受,但经笔者的观察发现,现在的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育主义童话观占支配地位,每一个童话活动设计都是以教会幼儿知识或道理为目标,许多知识道理并不是在作品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是一种强制性的说教。
童话是神奇的、美妙的、幻想的虚构故事,幼儿园的孩子们都喜欢听童话,幼儿童话具有自己的特征。
那么在幼儿园怎样进行童话教
育活动呢?下面,笔者将从以“教育”为中心地位的童话活动的实例来探析:
童话课观察记录:花路
故事梗概:小熊背了一袋花种回家种,可是它没有看到袋子上破了一个洞,回到家它发现所有的种子都没有了,小熊非常伤心。
春天来了,通往小熊家的方向出现了一条开满鲜花的小路。
这是一个小班的童话欣赏课,故事很符合幼儿童话的特点,采用拟人的手法,叙事简洁明快。
可是教师是怎样来进行这个童话教育活动的呢?教师先出示挂图讲一遍故事,然后提问:“故事的名字是什么?”“故事里都有谁?”“发生了什么事?”“这教育我们以后做事要怎么样?”最后一个问题,老师问了好几个小朋友都没有回答出来,老师只好自己总结了一下,然后叫小朋友要记住,回家爸爸妈妈问起来要知道怎样回答。
最后看图再来讲一遍故事,重复一遍问题,活动就这样结束了。
这样一篇意义深刻、短小优美的童话故事就这样被切割地支离破碎。
故事中优美的画面、流畅的语言、小熊心情的起伏变化,以及蕴含在故事中深刻地哲理——失去并不可怕,因为它也许会带来更美好的获得等审美感受。
但通过教育活动观察发现,一些幼儿教师认为童话的功能就是教育幼儿,教给他们一定的知识道理或培养某一方面的能力,幼儿应该接受“教育性”的童话,并且认为幼儿年龄太小,不能获得审美感受,有了这个认识,教师在教童话时便忽视了童话的最本质的功能——美育功能。
教育主义童话观在幼儿园广泛存在,教师们乐于利用幼儿对童话的惊人热情来进行各种教育活动,但是对童话的本质功能却挖掘甚少。
教师在《花路》中告诉幼儿做事情不要粗心,但幼儿从这个故事中得到的并不只是那些较为僵化的东西,他们看到的却是美丽的花路和由此带来的快乐,并从中获得一种意境美。
故事蕴涵的哲理他们未必会懂,但他们一定体会到了文章所要传达的那种精神与感动,这种
精神的审美体验会长久的留在他们心中,对幼儿审美能力的提高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尝试幼儿园童话审美主义教育
1.正确认识童话的美育功能
教师首先要有正确的儿童观,把儿童看作一个有自己独特审美能力的人;其次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并且在教育活动中抓住幼儿的审美心理特点。
我所在的幼儿园,除了幼儿自己独立阅读童话外,教师讲述的童话都是语言教育,主要是为了实现幼儿语言方面的目标,它所具有的审美教育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及挖掘。
2.童话与幼儿的精神世界相契合
幼儿是具有“泛灵”思想的,一切事物在他们眼中都是有生命的,有灵性的。
一次一个小朋友对我说:“老师,小蝌蚪哭了,我想它可能想妈妈了,我都看见它掉眼泪了。
”在童话的世界中,各种动物,植物都是人格化的,小白兔会种萝卜,风儿可以讲话,蚂蚁之间会发生大的战争,这正符合了幼儿这种“泛灵”思想。
在成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在幼儿看来一切都是很自然的,因为这就是他们的生活,这就是他们眼中的世界。
我在幼儿园每天给孩子们讲童话故事的时候,孩子们双眼紧紧地盯着老师,连平时最调皮的孩子也会安静下来。
童话的一些写作手法,夸张、荒诞、重复等,非常符合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深深地吸引着幼儿,因此童话对于幼儿具有无限的吸引力也就不足为怪了。
3.正确的选择童话教材
首先,教师在选择童话教材时,要选择审美趣味高的作品,而不能只是按照世俗的眼光或者仅仅根据幼儿的审美观点。
世俗的眼光往往只重视教化的作用,儿童的审美能力并不高,另外还要注意删除一些价值取向不对、审美趣味不高的作品,以免毒害幼儿的心灵。
其次,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选择童话教材。
幼儿年龄不同,认知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
通过在幼儿园的细致观察,笔者发现同样
的故事小班幼儿只有一小部分人能够理解,而中班和大班的大多数孩子都能理解,并且更能体会故事中的情感。
4.不断改进教育方法
首先,关注童话故事的趣味性,使幼儿获得审美愉悦,笔者以一则案例为例。
童话课观察案例:小熊醒来了
故事梗概:天已经亮了,可是小熊还在睡觉,小白兔蹦蹦跳跳的走来了,“小熊,小熊,醒来吧!”小白兔叫道。
小熊翻了一个身,继续睡了。
啪嗒,啪嗒,是小鹿走来了,“小熊,小熊,醒来吧!”小鹿叫道,小熊又翻了一个身,继续睡了。
咣当,咣当,是小象走来了,“小熊,小熊,醒来吧!”小象大声叫道,可是小熊还是没有醒。
这时候熊妈妈回来啦,她轻轻地叫“小熊,小熊,醒来吧。
”小熊真的醒啦,他伸了个懒腰说“哎呀,妈妈我睡得好香啊。
”
教师讲完童话之后就开始提问“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什么?”一幼儿回答是小熊起床了,结果老师很生气地说:“什么‘小熊起床了’,是‘小熊醒来吧’。
”于是刚刚回答问题的小朋友很难过得坐下了,老师又继续提了几个问题,如“都有谁来叫小熊起床啊?”“他们是怎么叫的?”“妈妈是怎么叫的?”之后这次童话教育活动就结束了。
教育活动时的纪律虽然不错,但是幼儿并没有从这次活动中获得更多的审美感受,只是一种机械的记忆,而幼儿对这种乏味的教育显然是不欢迎的。
活动结束后,我对全班三十八个幼儿进行检测,能够清晰地讲述童话的幼儿只有两个,其余幼儿对这个童话还有一点印象,有的幼儿甚至都没有任何印象了。
在与主班老师讨论以及参考一定的书籍后,我们决定换一种活动方式。
首先,教师自己带着头饰开始本次活动,以一种充满趣味的语言向幼儿介绍故事,引起幼儿的兴趣,创设一种童话的环境与氛围,通过易于理解与接受的方式,引导幼儿充分领略其中蕴含的美。
其次,在幼儿熟悉童话内容之后,让幼儿分组表演故事中的角色,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
最后,教师和幼儿一起总结讨论。
事实证明,这样的教育方法是比较成功的,
幼儿对这个故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次活动之后,大部分幼儿都能很清晰地讲述这个故事,而且过了很长时间,他们还对这个故事津津乐道。
其次,关注直观性,调动幼儿的审美想象。
在讲述故事《海的女儿》的时候,我配了很轻柔的音乐,自己也很投入到故事中去,讲到最后,我落泪了,孩子们也都安静地沉浸在故事情节中,结束好一会儿都没有人讲话。
再次,关注幼儿的接受性,建立和谐审美关系
幼儿的发展有快有慢,教师要因材施教,不可强求一致。
比如在童话《龟兔赛跑》中,教师询问小朋友最喜欢故事中的谁,大多数小朋友回答喜欢小乌龟,因为他很勇敢也很勤奋,但是也有的小朋友说自己喜欢小白兔,原因是小白兔可爱,这个孩子就把故事中的小白兔当作自己现实生活中见过的小白兔了,对于幼儿的这种观点,我们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到他们头上,而应该让他们自己慢慢体会。
主要参考文献:
[1]方卫平、王昆建主编,儿童文学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
[2]杜卫,美育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3]史爱华,童话与幼儿的成长(J)早期教育,2005
[4]闫春梅,童话审美教育初探(J)学前教育研究,2007
[5]吕丽娜,为低龄儿童的文学欣赏领航(J)早期教育,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