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课件详解演示文稿

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课件详解演示文稿


四君子汤化裁方
• (1)异功散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四君子汤配伍陈皮、生 ) 姜、大枣为异功散) 人参切,去芦 茯苓去皮 白术 陈 皮制 甘草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 生姜五片,枣两个,同煎至七分,食前,温服, 量多少与之。功用:温中和气。主治:吐泻,不 思乳食。凡川讥虚冷病,先与数服,坩助其气。
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下肢痿 废,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苔白,舌暗淡, 脉缓无力。
补阳还五汤
• 【治证机理】本方为益气活血的代表方,治疗中 风后遗症的常用方剂。正气虚亏,气虚血滞,脉络 瘀阻。
• 脉络瘀阻,经遂不通,气不能行,故见半身不遂, 口眼歪斜,血不能荣,筋脉肌肉失养;气虚血滞, 舌本失养,约束无力——故语言蹇涩,口角流涎; 气虚不能固摄,气化失司——小便频数或遗尿不 禁。
• 1、证治要点: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苔白,脉缓或脉细 弱无力。
• 2、加减运用:偏寒者,可加肉桂、巴戟天等温肾散寒; 脾虚者,加党参、白术以健脾益气;痰多者,加制半夏、 天竺黄以化痰;语言欠利者,加菖蒲、远志以开窍化痰; 口眼歪斜者,加白附子、僵蚕、全蝎祛风化痰通络;偏瘫 日久,疗效不显者,加水蛭、虻虫破瘀通络;下肢瘫痪者, 加杜仲、牛膝以补肝肾。加威灵仙(通十二经气血)
补阳还五汤歌诀
• 补阳还五芪归芎, • 桃红赤芍加地龙, • 半身不遂中风证, • 补气活血经络通。
四君子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四君子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 【组成】 人参去芦(10g) ( ) 参芦为催吐剂 白术 (9g) 茯苓去皮(苓皮利水)(9g) 甘草炙 (9g) 各等分
•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冰一盏,煎大宜 服之. 七分。 通口服,拘时,入盐少许,白汤点 亦得。
• 苔白、脉缓——气虚之象。 • 综上,本方病机为气虚血滞,脉络瘀阻。
补阳还五汤
• 【方解】本病因虚致瘀,气虚为本,血瘀为标,治以补气为主,活血 为辅。
• 君药:生黄芪(重用)——补益元气而起废,

使气旺能行血,
• 臣药:当归尾——活血祛瘀,兼以养血,

使祛瘀而不伤好血
• 佐药: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
白,食少神倦,四肢乏力,舌淡苔白,脉虚弱为 证治要点。 • 2.若伴呕吐者,加半夏、陈皮以降逆止呕膈痞满 者,加枘壳、陈皮等行气宽胸;畏寒腹痛者,加 附子、干姜等以温中散悸失眠者,加酸枣仁以宁 心安神。 • 3.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 溃疡、乙型肝炎、慢性肾炎氮质血症、小儿感染 后脾虚综合症等证属脾胃气虚者。
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课件 详解演示文稿
(优选)中医药适宜技术 推广课件
补阳还五汤(王清任《医林改错》)
• 【组成】黄芪生四两(120g) 归尾二钱(6g) 赤芍一钱半(6g) 地龙一钱(3g) 川芎一钱 (3g) 桃仁一钱(3g) 红花一钱(3g)
• 【用法】水煎服。 •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 【主治】中风之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
四君子汤
• 君药 人参 ——甘温,益气补虚
• 臣药 白术——甘苦温,健脾燥湿
• 佐药 茯苓——甘淡平,渗湿健脾
• 脾运健则化源足,化源足则气得补

(四君子汤中为什么用茯苓?p267)
• 佐使 炙甘草——甘温,益气补中,调和诸 药
• 四君子汤方的药物变通(附稿p04:7(3))
四君子汤
• 【运用】 • 1. 四君子汤是补气的基本方。临床应用以面色萎
• 3、现代临床:本方对脑血管意外的后遗症,小儿麻痹 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半身瘫痪、截瘫、单瘫症属气 虚血瘀者,均可酌情使用。
补阳还五汤
• 【使用注意】 • 1、使用本方需久服缓治,疗效方显。愈后
还需继续服用一段时间,以巩固疗效,防 止复发。 • 2、本方证以正气亏虚为主,故生黄芪用量 宜重(可从30~60克开始,效果不显再逐 渐增加),祛瘀药物宜轻。
• 【功效】益气健脾。 • 【主治】脾胃气虚证。气短乏力,语声轻微,
面色萎白,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四君子汤
• 【证治机理】四君子汤,是补气的基本方剂,治 疗气虚诸证。脾为中气之源,《灵枢·营卫生会》 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 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脾 主运化,胃主受纳。饮食劳倦损伤脾胃,则纳运 机能薄弱,食少便溏。原书《局方》谓:“心腹胀满, 全不思食,肠鸣泄泻,呕哕吐逆。”脾胃为后天 之本,营卫气血生化之源,脾虚食少,则化源不 足,遂致“营卫气虚,脏腑怯弱”。面色萎白, 语声低微,四肢无力,脉来虚弱等气虚诸症显现。 故气虚当补气,“补气必从脾胃着手”(《中国医 学大辞典》)。
四君子汤
• 【方解】方中人参甘温,益气补虚,《本经》谓 “主补五脏”。合以炙甘草加强甘温益气补中之 效。配以白术、茯苓,健脾和胃。白术甘苦温, 健脾燥湿,《本草求真》谓其“为脾脏补气第一 要药”。《本草经疏》谓其为“安脾胃之神品”。 茯苓甘淡平,渗湿健脾。苓、术健脾祛湿,顺其 脾喜燥恶湿的生理特点,则中焦运化复常。脾运 健则化源足,化源足则气得补。《内经》云“甘 入脾”,“脾欲甘”。补脾胃必用甘味。是方, 四药皆甘温、甘平,益气健脾。“常服温和脾胃, 进益饮食,辟寒邪瘴雾气”(《太平惠民和剂局 方》)。名为四君子,以取其作用平和之义。

化瘀

地龙——性善走窜,长于通经活络
• 诸病合用,使气旺血行,瘀消脉通,机体得以濡养,诸证自可渐愈。
• 本方配伍特点:一是重用黄芪四两,取其量大力专,使卫气充足,能 鼓动血行;二是活血通络药用量较少,五味药总量仅为黄芪的五分之 一。由此可以看出本方以补气为主的立法宗旨。
补阳还五汤
• 【运用】本方为益气活血的代表方,又是治疗中风后遗症 的常用方。
• 说明:异功散功效与四君子汤基本相同。惟陈皮 理气和胃,姜枣调脾胃,和营卫。是方重视胃气, 以裕营卫生化之源,其功更著。
四君子汤化裁方
• (2)六君子汤(《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四》) 即四君子 汤加陈皮、半夏各一钱。若中气虚寒假热,误服寒凉克伐, 以致四肢发热,口干舌燥,呕吐,此因寒气隔阳 于外,须更加姜、桂。不应,急加附子。功用: 益气健脾,燥湿化痰。主治:脾胃气虚兼痰湿,不 思饮食,恶心呕吐,胸脘痞闷,大便不实,或咳 嗽痰多色白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