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重点文言文虚词18个

高中重点文言文虚词18个

3.表被动,可译为“被”,读wéi,例如: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4.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读“wèi”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5.介词,因为,为了。读“wèi”例如:
慎勿为妇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
三、作语气助词,放在疑问句的末尾,表反诘语气,可译为“呢”。例如: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3、相当于“之”
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二、作语气助词
1.用于句末,表陈述或疑问语气,可译为“啊”“呢”“了”,或不译。例如: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于是予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2.用于句中,表停顿,可不译。例如:
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五、表示大概的数目,相当于“左右”。例如:
父去里所,复还。(《史记》)
【为】
一、作动词,读“wéi”
1.修筑,修建。例如: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2.成为,变为。例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谏太宗十思疏》
【而】
一、连词
1.表并列,可译为“又”“和”或不译。例如:
蟹六跪而二鳌(《劝学》)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师说》)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然后”,或不译。例如:
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亡羊而补牢,未为晚也(《战国策·楚策四》)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太宗十思疏》)
若入前为寿(《鸿门宴》)
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三、作连词,表假设,可译为“假如”“如果”。例如: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
【所】
-、作名词,处所。例如:
某所,而母立子兹(《项脊轩志》)
二、作助词,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短语,可译为“……的人”“……的事”“……的地方”等。例如: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报任安书》)
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与妻书》)
3.表转折,可译为“然而”“但是”。例如:
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
4.表递进,可译为“而且”“并且”“再说”。例如: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逍遥游》)
3.做。例如: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
4.担任,例如: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5.表判断,是、算是。例如: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6.叫作,称为。例如: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蜀道难》)
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孔雀东南飞》)
三、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1.“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例如: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2.“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可译为“拿什么”“凭什么”。例如:
4.用于第三人称,可译为“他(们)的”“它(们)的”。例如:
会其怒,不敢献(《鸿门宴》)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太宗十思疏》)
二、作副词
1.表反问,译为“难道”。例如: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祭十二郎文》)
2.表揣测,译为“大概”“或许”“可能”等。例如:
何以战?(《曹刿论战》)
【乎】
一、作介词,相当于“于”。
1.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从”。例如: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2.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范围,可译为“在”。例如: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3.表示比较,可译为“比”。例如: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阿房宫赋》)
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3.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可是”等。例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4.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例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
3.表婉商,译为“还要”“可”。例如:
汝其勿悲(《与妻书》)
三、作连词,表选择,可译为“是……还是……”或“还是”。例如: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四、助词,无实义。例如: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也(《逍遥游》)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财物无所取(《鸿门宴》)
古所就不若彼也(《论毅力》)
三、组成固定结构“所以”。主要用法有两种:
1.表示手段或凭借,译为“用来……的东西”,“……的凭借”。例如: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表示原因,译为“……的原因”等。例如:
二、作判断词,可译为“是”“就是”等。例如:
此乃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三、作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你的”等。例如: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其】
一、作代词
1.活用为第一人称,可译为“我(自己)的”或“我的”。例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捕蛇者说》)
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不译。例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项脊轩志》)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
7、表因果。例如:
潦水尽而寒潭清。(《滕王阁序》)
二、代词
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师说》)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四.组成固定结构“为……所”,表示被动。例如: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为仲卿母所遣(《孔雀东南飞》)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且臣少仕伪朝(《陈情表》)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二、作连词
1.表并列,可译为“一边……一边……”“又……又……”“又”。例如:
河水清且浅。(《迢迢牵牛星》)
甲者出,笑且入。(《段太尉逸事状》)
2.表让步,可译为“况且”“尚且”“还”。例如: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2.作指示代词,常表远指,译为“那”“那些”“那个”“那里”。例如: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3.作指示代词,译为“其中的”。例如: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游褒禅山记》)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过秦论》)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
2.表动作行为引出的对象,可译为“对”“跟”“同”“向”,读“wèi”。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三、名词,通“能”,能力。例如:
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逍遥游》)
四、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例如: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二、作副词
常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或者加强语气,译为“多么”“怎么这样”。例如: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江南汉乐府》)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且】
一、作副词
1.相当于“将”“将要”。例如:
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逍遥游》)
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黔之驴》)
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相当于“暂且”“姑且”。例如: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五人墓碑记》)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逍遥游》)
【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