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哲学意蕴辨析

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哲学意蕴辨析

[收稿日期]2008-03-10[作者简介]宋德孝(1981— ),男,河南省安阳市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2008年6月第24卷 第6期学习论坛TR I BUNE O F STU DYJun 12008Vol 124 No 16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哲学意蕴辨析宋德孝(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 [摘 要]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发展,具有丰富的哲学蕴涵,它建立在唯物史观对人的理解的基础之上,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

西方人本主义根植于西方资本主义生产的沃土中,从唯心史观出发来界定人,主张弘扬人的主体性,倡导追求个体的幸福。

虽然两者都强调人的重要性,然而,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哲学根基、历史观以及价值取向的不同,为我们提供了廓分两者哲学界限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以人为本;人本主义;理论界限[中图分类号]B0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608(2008)06-0027-03 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坚持在执政理念和指导思想上与时俱进,将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作为新时期我国各方面建设的总的指导思想。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基础,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它科学地回答了发展的目的,将发展落脚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上。

以人为本强调人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中的中心地位,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判断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基本价值尺度,是我们党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和坚持理论创新的智慧结晶,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人学观和历史观作为理论指导的关于人及其发展的科学。

人本主义兴起于西方资本主义革命时期,是西方自由、民主思想的哲学基础。

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人本主义思想也经历了不同的改变。

然而伴随其发展始终的是,人本主义肯定人的价值,从抽象的人的层面理解人类社会和历史,最终抛开以实践为出发点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人学观与历史观,不能真正理解人的历史意蕴。

对人本主义和以人为本各自哲学内涵的讨论以及对两者理论界限的科学划分,有助于肃清妨碍人们理解以人为本的思想干扰,从而全面正确地理解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

一、以人为本及其哲学意蕴以人为本作为中国共产党新世纪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是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坚持在执政理念和指导思想上与时俱进的经验总结。

无论从社会实践背景、阶级基础、哲学基础以及对人之内涵的理解的各个方面来讲,以人为本都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

首先,以人为本是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面对发展中的各种困境提出的,这是其产生的社会基础。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上了一个大台阶,同时制约发展的各种矛盾也不断出现。

例如,经济结构问题突出,生态环境恶化,两极分化严重,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滞后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制约着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不利于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实现。

为此,我们党提出以人为本来统领各项事业的发展,使社会主义现代化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迈进。

其次,以人为本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建立在唯物史观对于人的理解的基础之上。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人的全面、自由、充分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

以人为本就是将历史的创造者的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理想,将人的需求的满足和价值的实现作为基本诉求。

这些都构成了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同时也是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诉求。

再次,以人为本是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的,这是它的阶级本质。

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民群众・72・在历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要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把一切事业发展的目的归结到人民群众的利益上来,使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成为一切发展成果的享有者。

我们倡导以人为本就是强调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就是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自觉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要妥善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关系,协调好人民群众间的具体利益,维护所有人民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利,从各个方面为人民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提供条件,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准则和根本目标。

最后,以人为本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它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新理念,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因而必定成为我们各项事业的指导思想,在实践中发挥出重大的作用,对整个中国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

“社会发展必然要求以人为本,因为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要落实到人的全面发展上。

但另一方面,要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赋予以人为本新的内涵,使它在传统人本主义的意义上发生转变:从抽象的类本位到具体的个体本位的转变,从生存意识到发展意识的转变,从绝对主体意识到有限主体意识的转变,等等”[1]。

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可以纠正发展中不合理的现象,制定发展的长远规划,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通过大力发展经济、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和发展先进文化来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基本权利,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最终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人本主义及其哲学内涵人本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起始于14、15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经历了近代和当代两个发展形态。

近代的人本主义肯定人的尊严、人的能力和理性,资产阶级用它们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教神学。

到了现代,人本主义趋于多元化:一方面,人本主义开始与理性主义分道扬镳,采取非理性主义的形态,另一方面,有些学派试图将理性与非理性结合起来给人以更大的生存空间,甚至将他们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形成了形形色色的马克思主义流派。

虽然人本主义思潮在发展中呈现多样化的状态,但是从总体上来说它坚持弘扬人的主体性,强调人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倡导尊重人、尊重个人的人格和尊严,主张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在解释人与物、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歌颂人,肯定人本自由论。

从西方人本主义产生的社会基础来看,人本主义最初是伴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兴起,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始要求冲破宗教和神学的牢笼,追求自身的经济与政治利益而产生的一种社会思潮。

资产阶级要求以积极的姿态面对社会生活,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倡导人们追求自身的幸福,这样可以促使人们极力发展资本主义工业,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到了现代,科学与理性被人们滥用的消极后果开始显现,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各种不协调的现象,人本主义也相应地发生了转向,希望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有所改善。

可见,人本主义自始至终都是根植于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沃土之中的,这一社会基础就决定了人本主义的阶级属性,它是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言者,是为资本主义发展服务的。

从西方人本主义产生的哲学基础来看,无论是主张“人为自然立法”的康德,还是强调人的个体生命本性及本能的叔本华和尼采,以及存在主义的萨特、法兰克福的霍克海默、马尔库塞等人,他们都是从唯心史观出发来界定人,界定人与物、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的。

因而,人本主义在对人的理解上也是不正确的。

他们不懂得从物质生活的实践和社会关系中去理解人,只是抽象地谈论人,或者将人看做感性的、个别的,或者将爱欲、理性、意志看做人的本质。

从西方人本主义实施的效果来看,初期的人本主义在破除神性、神道、愚昧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为新兴资产阶级革命作了理论上的准备,因而在摧毁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中的确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后期的人本主义开始极度地反对科学与理性,思考方式逐步迈向极端,对人的关注越来越脱离社会实践,走向虚幻。

人本主义将人的价值实现仅仅局限于意识形态批判或精神体验式的反叛,因而无法找到实现人的价值的正确途径。

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各种“文明病”和对人的异化现象,人本主义只有所谓的人道主义的同情,却无法实施对社会有力的改造。

最终,传统人本主义提出的自由、平等、理性、民主、正义等基本理念都只能以一种抽象的形式在幻想中存在。

三、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哲学界限廓分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西方人本主义同以人为本思想在社会实践背景、阶级基础、哲学基础以及对人之内涵的理解的各个方面都有根本的区别。

不仅如此,作为具有不同党性的两种阶级思想,我们需要站在阶级分析的立场上,对西方人本主义和以人为本在哲学根基、历史观以及价值取向层面上进行理论廓分。

1.哲学根基不同:社会实践和理性形而上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以人为本的含义丰富,归结到最根本之处,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是建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之上的。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实・82・践观,第一次建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以人为本作为我国社会建设过程中经验教训的总结,明确提出为了一切人、一切为了人的社会建设思想,一方面关注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客观过程,另一方面更加关注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现实需要,做到了实践活动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西方人本主义思潮从最初作为一种资本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启蒙思想到现代作为一种内容庞杂的社会思潮,是以西方形而上学的哲学思想作为理论根基的,是西方抽象的哲学思维的一种典型的理论形式。

不可否认,西方人本主义者有时也是从现实的社会问题出发来看待人的问题,但最终是从抽象的人出发,把人的本质理解为脱离社会实践的抽象的人、空洞的人,从而仅仅从思维逻辑的角度对人的本质、解放和发展进行归纳和演绎,试图脱离历史的社会形态和历史阶段的阶级特征来思考人,明显具有抽象形而上学的思维特征。

2.历史观的不同: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

唯物主义历史观主张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具体地历史地考察人及其需要。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建立在唯物史观对于人的理解的基础之上,根据现实的、具体的社会状况来考察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马克思明确指出,“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2]。

以人为本的提出就是在我们现实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国情的基础上,承认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创造者地位,将人的全面、自由、充分的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同时将人的全面发展同自然和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统筹兼顾,实现人、自然、社会的统一。

唯心主义历史观摒弃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脱离现实存在的社会制度和状况来考察人及其需要。

西方人本主义正是建立在这样一种历史观的基础上,把人看做一种普通生物,虽然它也强调理解人、尊重人,强调保障个人权利,但是却以抽象的、永恒不变的所谓“人的本性”作为评价社会历史发展的准绳,是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联系在一起的。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