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两个方面加以引导材料作文审题立意20篇
审题就是分析审察一则材料所表现出来的主旨、意图和角度。
由于
材料本身的意思是由阅读者本人领会出来的、所以就会造成理解上
的多样性。
这个多样性,只要符合材料的题旨、命题者的意图是允
许存在的。
但问题在于有许多学生把握不了材料所透视出来的意思。
那么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我们应如何引导学生审题立意呢?我认
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引导。
第一,引导学生把握题旨。
题旨包括主题(当然也有意图)。
材料本身是松散的、不紧凑的,
我仍要指导学生提炼主题。
提炼主题离不开原材料,要把原材料中
那些有用的、精华的东西提炼出来,这些有用的、精华的东西就是
主题。
所以说,主题是内在的,不是游离于材料之外的东西,不是
随心所欲地可以判定、人为地“贴”上去的东西,也不是单纯地“主观
意念”的产物。
主题是对全部材料的思想意义的高度概括,是对材料
的内涵及本质的正确开掘。
材料对主题的确立有着客观的、不容更
移的“制约性”。
如下列一则材料:
三位年轻的海军新闻工作者在北京进行了一次特别采访,题目是:
中国人,你还记得“甲午”吗?
一位来自佳木斯的三十多岁的东北汉子愣愣地问:“‘甲午’是个啥?”
给他解释后,他说:“现在都兴公历了,连俺屯子里的庄稼人都不看
皇历了,谁还弄得清什么‘甲午’!”。
从上海来京旅游的林小姐说:“甲午战争我是晓得的。
好像是在初中
学过的吧。
林则徐这个海军司令没当好,让日本人打沉了好多条船,不过他禁烟还是有功的。
”一位在颐和园北窗门外卖各种纪念章的中
年人说:“那是多少年前的事了,知道了也没用。
打仗是当兵的事,
做生意就是多赚点少赔点。
”
人们几乎对此问题都感到意外。
在引导学生分析这则材料题旨的时候,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三个人各
谈了什么内容。
第一个人把甲午只看作是纪年的一个标志。
第二个
人把甲午战争与鸦片战争混为一谈。
第三个人对甲午印象模糊,认
为它不关自己的事。
这三点内容是材料本身提供的,一般来讲学生
能够说出。
但仅仅做到这一步还是不够的,还应该归纳三个人谈话
的共同点,即这三个人或不知道甲午战争,或印象模糊,反应冷淡。
由此结论再引导学生作一系列的思考:作为一个中国人该不该忘记
甲午战争?该不该忘记邓世昌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民族气节?该不
该进行中国近代革命史的教育……通过这些思考,学生就会产生共识。
那么再进一步从反面发问,对甲午战争一无所知的青年人,能
有历史的责任感、使命感吗?老师通过这一层层深入的引导分析,
学生对材料的题旨就明了了,认识也深刻了,写起作文来也就不会
偏题甚至离题。
一般性材料的题旨和意图是比较容易分辨的,而寓义性材料的题旨
和意图却不那么容易分辨,因为它的题旨和意图是隐含的、不外露的,只有更深一层地理解分析它的寓义,才能正确地把握题旨和意图。
如1995年高考作文《鸟的评说》(原材料略)。
这则材料就属
于寓义性材料。
从材料本身来看,是说麻雀鄙视燕子,燕子鄙视黄鹂,又鄙视黄鹂……鸟们唇枪舌战,互相攻击、诋毁,都恰如其分
地指出了对方所谓的“缺点”。
在引导学生分析的时候,仅仅看到这
点还是不够的,还应该进一步分析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即鸟们不
懂“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更不懂“众
口铄金,积毁销骨”的古训。
然后引导学生把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之比较,这样就会发现,两者之间有许多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作
文的依据和基础。
”
《鸟的评说》的寓义还比较容易把握,而下面这则《狂泉》却不是
那么容易把握的。
从前有个国家,境内有一眼泉水,名曰“狂泉”。
国内的人吃狂泉的水,没有一个不发狂的。
只有国王不吃狂泉的水,没发狂,言行举
止都很正常。
可是,发狂的人认为国王没有发狂是得了发狂病。
于是,大家商量,一定要为国王治发狂病。
他们冲进王宫,把国王捉住,摁倒在地,
用艾火烧,用银针刺。
国王受不了痛苦的折磨,只好到狂泉舀了一瓢水喝下去。
国王刚喝
下狂泉里的水,便发狂了。
于是,这个国家君臣上下没有一个不发狂的。
大家手舞足蹈,十分
高兴。
对这则材料、该先引导学生读懂它的意思.再用简洁的语言把它表
述出来。
它的意思是:国人因饮“狂泉”而发狂。
又迫使国王发狂。
然后再引导学生作进一步的分析,国人发狂是不正常因行为,但他
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不正常,反而把国王的正常认为是反常。
由
此概括它表现出来的一般意义,即不正常的东西如果成为一股潮流
就会改变一切。
再深一步分析,就会发现要使行为正常、不畸形,
只要意志坚定,远离畸形,那么被同化的危险性就小些。
那精神畸
形呢?它如果形成一股强大的习惯势力,就具有惊人的同化作用。
它会从思想上、精神上改变人、改变社会,使社会步入不正常的轨道。
可见,指导思想上的失误,往往会造成重大的损失。
从这个意
义上来讲“大跃进”“文革”给我们的教训是深刻的。
因此,我们应对
这种畸形思想进行持久的、不折不扣的斗争。
第二,引导学生明确角度。
角度即材料表现出来的看问题的出发点。
在不同的材料中,角度有
时表现为材料所涉及的不同对象,有时表现为联系实际的立足点……有的材料只有一个角度,有的却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角度。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选取那些最能表现题旨的角度。
如下列一则材料:
武汉市东湖之滨的珞珈山,是武汉大学的所在地。
山上有闻名遐迩
的樱花园。
每年的樱花时节,流光溢彩,游人如织。
于是,总见一
些青年朋友穿着和服在樱花丛中摄影留念。
一次,一位在武汉留学
的韩国青年见此大为不解,她对她的导师说:“他们为什么要穿着和
服去照像呢?我们韩国也有樱花,但从没有人穿着和服去同樱花照像。
”她的导师苦笑了一下,无言以对。
这则材料从导师的“苦笑”“无言以对”来看,表现了导师对那些穿着
和服照像的青年人的不满和鄙视。
导师的心声体现了命题者的意图,也体现了材料的主旨,即批评那些穿和服照像的中国青年,批评他
们崇洋媚外,民族尊严沦落,国家观念淡薄。
这则材料所涉及的对象有四个:一是游人,二是中国青年,三是韩
国青年,四是导师。
这四个对象表现为材料的四个角度。
而最能表
现题旨和意图的是第二和第四角度度。
在第二和第四个角度中,假
如从反面立意,指出“苦笑”是思想封闭的表现,由此而论证中国要
走向世界,要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就必须解放思想。
这个文意,
虽然新,但不符合材料的题旨和命题者的意图。
所以,在平时的作
文训练中,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角度与题旨的关系。
如果一
味求新,“反弹琵琶”,只会曲解原材料的意思。
总之,审题立意的方式彩多种多样的,我们应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断地总结它、发展它、完善它,使它更好地为学生的写作服务,使学生的写作水平走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