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整理]《健康评估》作业评讲.

[整理]《健康评估》作业评讲.

《健康评估》作业评讲1重庆广播电视大学文法学院田蜜名词解释:1.客观资料:客观资料是指经视、触、叩、听、嗅、实验室或器械检查等所获得的有关患者健康状况的结果。

2.伴随症状:指在主要症状的基础上同时出现的其他症状,对确定病因和判断有否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3.叩诊:叩诊是指用手指叩击或手掌拍击被检查部位体表,使之震动而产生音响,根据听到的震动和音响特点判断所在脏器有无异常的检查方法。

4.Homer征:是指一侧上眼睑下垂,眼球凹陷、瞳孔缩小及同侧面部无汗。

5.感觉性失语:不能理解他人的语言,自述流利,发音用词错误,病人不能理解自己所言,他人也完全听不懂。

6.Kussmaaul呼吸:当有重度代谢性酸中毒时,出现深而快的呼吸,是机体代偿性地排出过多的二氧化碳,以调节血中的酸碱平衡,该呼吸称为Kussmaaul呼吸或深长呼吸。

问答题:1.简述护理诊断与医疗诊断的区别。

医疗诊断是医生使用的名词,用于说明一种疾病或病理状态,以指导治疗。

医疗诊断侧重于对疾病的本质做出判断,即对疾病做出病因、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的诊断。

护理诊断是护士使用的名词,用于说明个体或群体对健康问题的现存的或潜在的反应,以指导护理。

护理诊断侧重于对患者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或疾病的反应做出判断。

此外,医疗诊断的数目较少,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相对稳定,保持不变,而护理诊断的数目则较多,常随患者反应的变化而变化。

同一种疾病,因人而异可有不同的反应,因此也就有不同的护理诊断,于是产生了同病异护,异病同护的现象。

2.何谓肺部病理性叩诊音?其影响因素是什么?在正常肺部的清音区,若叩出浊音、实音、过清音或鼓音等,均为病理性叩诊音。

提示肺、胸膜、膈肌或胸壁有病理性改变。

病理性叩诊音的性质和范围取决于病变的大小、性质及病变部位的深浅。

一般病灶较深,距体表5cm以上,或病变范围较小,直径小于3cm或少量积液,常不能查出叩诊音的改变。

范围较大且距体表较近的病变,方可发现病理性叩诊音。

3.蜘蛛痔的分布区域及其临床意义。

蜘蛛痣是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支性扩张所形成的血管痣,形似蜘蛛,大小不等,主要出现于面、颈、手背、上臂、前臂、前胸和肩部等上腔静脉分布的区域内。

蜘蛛痣的特点为压迫痣中心,其辐射状小血管网消失,去除压力后又复出现。

慢性肝病病人大小鱼际处皮肤常发红,加压后褪色,称为肝掌。

一般认为蜘蛛痣和肝掌的发生与肝脏对雌激素的灭活作用减弱,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有关,见于急慢性肝炎、肝硬化病,也可见于健康的妊娠女性。

4.肺原性呼吸困难分为哪些类型?各类发生机制和临床特征?由于呼吸系统疾病引起通气和(或)换气功能障碍,导致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而引起。

常见有3种类型:(1)吸气性呼吸困难: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喉、气管、大气管狭窄与阻塞,如喉炎、喉水肿、喉癌、气管肿瘤或气管内异物等。

其特点为吸气费力,时间明显延长,重者因呼吸肌极度用力,胸腔负压增大,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和肋间隙明显凹陷,称“三凹症”,常伴干咳及高调吸气性喘鸣。

(2)呼气性呼吸困难:由于肺组织弹性减弱或细支气管痉挛、狭窄所致。

见于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等。

其特点为呼气费力、呼气时间明显延长或缓慢,常伴哮鸣音。

(3)混合性呼吸困难:由于肺部广泛病变或胸腔病变压迫肺组织,使呼吸面积减少,影响换气功能而引起。

见于大面积肺炎、弥漫性肺纤维化、大量胸腔积液和气胸等。

其特点为呼吸浅快,吸气与呼气均感费力,常伴呼吸音减弱或消失,可有病理性呼吸音。

5.简述湿性啰音的产生机制和临床意义。

答:形成机制:系由于吸气时气流通过气道内稀薄分泌物形成水泡,随之水泡破裂所产生的声音,又称水泡音,如渗出液、痰液、血液和脓液等,或由于小支气管壁因分泌物粘着而陷闭,当吸气时突然张开重新充气所产生的爆裂音。

临床意义:局限性湿啰音,提示有局部病变,如肺炎、肺结核或支气管扩张等。

两肺底部湿啰音,提示双侧支气管肺炎或心功能衰竭所致肺淤血等。

两肺满布湿啰音,多为急性肺水肿。

《健康评估》作业评讲2重庆广播电视大学文法学院田蜜名词解释:1.舟状腹:患者仰卧位时前腹壁凹陷几乎贴近脊柱,肋弓、髂嵴和耻骨联合显露,使腹外形如舟状,称舟状腹。

2.抬举性心尖搏动:左心室增大时,心尖搏动增强,范围较大,明显强而有力,用手触诊,可使指端抬起片刻,称为抬举性心尖搏动。

3.奔马律:第三音律出现于第二心音之后,与第一心音、第二心音共同组成的韵律,酷似纵马奔驰的马蹄声,故称奔马律。

4.揉面感:慢性弥漫性结核性腹膜炎,使腹壁肌紧张增高。

触诊有轻度抵抗感,如揉面团一样,故称揉面感。

5.振水音:让病人采取仰卧位,将听诊器体件放在上腹部,医生用稍弯曲的手指在病人上腹部做连续迅速的冲击动作,如听到胃内气体与液体相撞击而产生的声音,称之振水音。

6.Austin—Flint杂音:相对性二尖瓣狭窄,最常见的为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在二尖瓣区听到舒张中期隆隆样杂音,它不伴有第一心音亢进和开瓣音。

问答题:1.水肿分几度,具体描述各自特点。

水肿分三度:(1)轻度:仅见于眼睑、眶下软组织,胫骨前或踝部皮下组织,指压后皮肤轻度下陷,恢复较快。

(2)中度:全身组织均可见明显水肿,指压后凹陷较深,恢复较慢。

(3)重度:全身组织严重水肿,下垂部位皮肤紧张发亮,甚至有液体渗出。

外阴部水肿明显,常伴有胸、腹腔及鞘膜腔内积液。

2.简述肺泡呼吸音减弱或消失的原因及常见的疾病。

肺泡呼吸音减弱或消失:因肺泡通气量减少,气体流速减慢或呼吸音传导障碍所致。

可在局部、单侧或双侧出现。

常见于:①胸廓活动受限,如胸痛、肋间神经痛、肋骨骨折等;②呼吸肌疾病,如重症肌无力、膈肌麻痹、膈肌痉挛等;③上、下呼吸道阻塞,如喉头水肿、气管肿瘤、慢性支气管炎等;④压迫性肺膨胀不全,如胸腔积液、气胸等;⑤腹部疾患影响膈下降,如腹水、肠胀气、腹腔内巨大肿瘤等。

3.何谓捻发音?其临床意义是什么?捻发音为一种极细而均匀一致的声音,似在耳旁用手捻搓一束头发所发出的声音,故称捻发音,亦称爆裂音。

多于吸气末出现,发生于两肺下方。

其产生机理为未展开或被少量液体粘合的肺泡经通气后展开时,所产生的极细的破裂音。

临床上见于肺炎早期、肺淤血或肺间质纤维化等,亦见于老年人及长期卧床病人,初次深呼吸时,也可在肺底听到捻发音,经过数次呼吸后可消失,无临床意义。

4.什么是胸膜摩擦音?它有哪些听诊特点?当胸膜有病变时,两层胸膜变得粗糙,当呼吸时,两层胸膜摩擦发出声音,即为胸膜摩擦音。

听诊特点是:①于吸气呼气时均可听到,但以吸气末呼气初最清楚;②声音近在耳边,似两手背或两张皮革相互摩擦的声音;③为断续的长短不一致的声音,粗糙而响亮;④持续时间可长可短,可突然出现、消失或再出现,这与积液的出现或消失有关。

临床意义,胸膜摩擦音出现于以下疾病:①急性纤维索性胸膜炎、肺炎、肺梗塞等;②胸膜肿瘤或转移癌;③尿毒症;④严重脱水胸膜高度干燥时。

5.简述临床病原微生物标本采集和送检的基本原则有哪些?①发现医院感染,应及时采集标本,立即送检或床边接种以提高榆出率。

②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③对混有正常菌群的污染标本应做定量(或半定量)培养,以判别是感染菌或定植菌。

标本采集后应及时送检、及时接种,室温下保存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夏季保存时间应适当缩短或冷藏保存),4℃冷藏保存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但应注意冷藏保存的标本不能用于淋病奈瑟菌培养。

④对分离到的病原菌应作药敏试验,其结果应限时报告(涂片检查2小时,普通培养3天)临床。

《健康评估》作业评讲3重庆广播电视大学文法学院田蜜名词解释:1.浮髌试验:检查方法是以一手的拇指和其余手指分别固定在肿胀关节的上方两侧,另一手拇指和其余手指分别固定在肿胀关节的下方两侧,然后以一手的食指将髌骨连续向后方按压数次,压下时髌骨与关节面有碰触感,松开时髌骨则有浮起感,此即为浮髌试验阳性,是关节腔积液的重要体征。

2.手足搐搦:发作时手足肌肉紧张性痉挛,手足搐搦时表现为腕关节屈曲;手指关节呈强直性伸位,拇指内收贴于手心,并与小指相对,未发作时病人束臂试验多可诱发。

3.网织红细胞:此为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浆中含有核糖体,经煌焦油活体染色呈浅蓝色或深蓝色网状结构,称网织红细胞。

4.潜血试验:当上消化道出血量少时,红细胞被消化分解破坏,在显微镜下不能发现。

测定粪便中血红蛋白的方法,称潜血试验。

5.酶黄疸分离现象:在重症肝炎或暴发性肝炎有时出现ALT渐降而黄疸反而明显,称为胆酶分离现象,表示肝细胞大量坏死。

6.肺纹理:为自肺门向肺野呈放射状延伸的树支状血管影像,其主要成分为肺动脉分支影。

肺纹理在肺野内带较粗,中带逐渐变细,外带几乎消失。

问答题:1.简述血液标本采集的类型、时间及采集部位。

类型:血液标本按性质可分为全血、血浆和血清3种类型。

血液标本的采集时间:通常情况下采血时间以上午7~9时较为适宜。

考虑到体位和运动对检验结果的影响,静脉血液标本最好于起床后1h内采集,门诊病人静坐半小时以后再采血。

血液标本的采集部位:(1)静脉采血:是目前最常用的采血方法,首选的采血部位是肘部静脉,肘部静脉不明显时可用腕部或踝部等处的静脉。

(2)皮肤穿刺采血:又称毛细血管或末梢采血。

一般使用采血针,在消毒后的指端或耳垂等部位采集血液。

(3)动脉采血:主要用于血气分析。

多在股动脉,有时也在桡动脉或肱动脉采血。

采集的血液标本必须与空气隔绝,立即送检。

2.简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哪些情况?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①变态反应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反应、荨麻疹等。

②寄生虫病:肺吸虫病、蛔虫病、钩虫病等,嗜酸性粒细胞可达90%以上,白细胞计数可高达正常人的数倍以上呈嗜酸性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

③皮肤病:湿疹、银悄病等。

④血液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可伴幼稚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⑤恶性肿瘤:某些上皮性肿瘤如肺癌等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⑥传染病:急性传染病嗜酸性粒细胞人多减少,唯猩红热急性期时反而增多。

3.论述临床上根据黄疸的发生机制将其分为的3种类型。

1)溶血性黄疸由于红细胞破坏过多,形成大量的非结合胆红素,超过肝细胞摄取、结合和排泌能力,加之大量红细胞破坏所致的贫血、缺氧和红细胞破坏产物的毒性作用,降低了肝细胞对胆红素代谢的能力,使得非结合胆红素在血中潴留,超过正常水平而出现黄疸。

见于:①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等;②获得性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不同血型输血后溶血等。

2)肝细胞性黄疸由于肝细胞的损伤使其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及排泌能力降低,导致血中非结合胆红素增加。

而未受损的肝细胞仍能够将非结合胆红素转化为结合胆红素,但因肝细胞肿胀、坏死及小胆管内胆栓形成等原因,使部分结合胆红素反流入血中,导致血中结合胆红素也增加,从而引起黄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