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诗词名言名句鉴赏(一)

古代诗词名言名句鉴赏(一)

古代诗词名言名句鉴赏(一)古代诗词名言名句鉴赏(一) 1赏析“心远地自偏”所谓心静,境自静。

无求名逐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与身在深山无甚不同。

诗人用平淡的话道出了这个深刻的道理。

2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句写出了作者田园生活中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自己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望见了郁郁郁葱葱的庐山,就好象自己的心早已和山融为一体了。

能达到这种境界,正是心灵自由平静的美好结局。

采菊而见山,闲适而随意,“境与意合”,人与山谐。

3《饮酒》诗中的“真意”是指什么?是指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的归隐生活的乐趣。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能不能改为“望”?为什么?不能改。

“见”写出了诗人在东篱旁采摘菊花,无意中看到郁郁葱葱的南山时,心中的那种欣喜之情,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

而“望”是眼睛盯着看的意思,用这个字,诗句就变得平淡无味了。

5《饮酒》的艺术特点艺术上的特点是情、景、理三者的浑然融合。

诗人写出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蕴涵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诗歌中那个悠然望山的人和那只翩然归林的鸟,心神契合,仿佛都在这幽静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陶诗富于理趣,这首就是一个代表。

6赏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羁旅天涯的漫漫征途远在青山之外,我乘船在碧绿的江水中逐浪向前。

此两句写旅途所见的大江两岸景色。

“青山”“绿水”互文见义。

7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此联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美景中虽有缺憾,却能表现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

8赏析“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此句写被蒙蒙春雨滋润着的早春草色,极淡极少,似有似无。

看似平淡的诗句,向人们透露了春悄悄来了的消息,小草就是春的使者。

9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此句引用典故,写出了官军全体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豪情。

既表明了作者坚决维护祖国统一的政治立场,又反映了那个动荡时代的最强音。

10赏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名词列出深秋的九种景物,构成一幅深秋晚景图,把漂泊游子的凄苦愁楚之情,通过自然景物的鲜明形象,浓重的深秋色彩,烘托得淋漓尽致。

(此诗表现手法:寄情于物,被称为“秋思之祖”)11赏析“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

“夕阳”一句点出时间,并照应上文的“昏”字。

“断肠”一句直抒胸臆:游子远离家乡,孤独漂泊,秋景苍凉,时近黄昏,怎不叫人痛断肝肠呢?12赏析“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银河相隔,情意相通。

脉脉的眼神传达着千丝万缕的情意,此时胜过千言万语。

“语”作动词,意为谈话。

此句看上去好像有叙事意味,但仍然是紧扣织女的形象和现实的景物来描写的,仔细玩味,又确实写景,织女的离愁却在这里被轻轻点染出来,可谓情景相生。

13赏析《渡荆门送别》之“随”、“入”、“下”、“飞”、“生”、“结”等词颔联“随”字,将静止的山岭和原野摹状出活动的趋向,给人以连续的流动感和空间感。

“入”字,写出了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仿佛流入了辽远的原野,境界高远,力透纸背,蕴含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颈联“下”、“飞”、和“生”、“结”字的配合使用,不仅写活了水中月影的变化和江上云彩变幻成海市蜃楼的过程,而且所写的动态景象更瑰丽奇妙,更有飞动的气势和迷人的情趣。

14赏析“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一句比喻手法的妙用此句为神来之笔,写出了天空中的云月瞬时变幻的奇景,富有浪漫之思。

作者把月亮倒映在水中的样子比做是天上飞来的一面明镜(夜晚,近景),把天上堆叠的彩云比做是海楼(白天,远景),写出了平原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

变幻莫测的江水、月光、云彩,让诗人目不暇接。

15赏析“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之“从”字妙用全句意为:长江水远远渡出荆门山外,伴随着自己来到楚地游览。

一个“从”字,凸显了诗人的大气魄。

本是诗人乘船顺江东下,可在诗人眼里,意是长江跟着自己游览。

16赏析“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一名句展现了一幅雄伟壮阔的景象: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依然滔滔不绝。

白天行舟,天开地阔,诗人开阔的胸襟、舒畅的心情,都流露在字里行间,这正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17诗人已为荆门外的美景所陶醉,为什么却“仍怜故乡水”?作者虽然难以掩饰自己见到楚地美景的兴奋和激动,但也忘不了曾经养育过自己的故乡。

初次离别故乡,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仍怜”二字饱含游子的思乡之情。

古代诗词名言名句鉴赏(二) (18).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李商隐赏析:诗人以“春蚕”、“蜡炬”为喻,并运用谐音的方法,组成了这脍炙人口的名句.此二句一说内心状态,一说外部表情,把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深厚感情表现得格外真切.(19).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李清照赏析:“莫道不消魂”,意思是此时此地怎么能不令人伤感呢?运用发问法,醒人耳目.“帘卷西风”,既写人又写景,创造了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境界.“人比黄花瘦”,既摹形又传神,具有深入人心的力量.(20).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陶潜赏析:此二句妙在自己无心见山,然悠悠远望,心与物游,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21).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寄张丞相》孟浩然赏析:意思是蒸腾的水气把江南江北的云梦泽都笼罩了,波涛的声势使岳阳城都受到震动似的.此二句写出了洞庭湖的壮阔景象和湖波的声势.(2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苏轼赏析:只希望两人平平安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此两句可用来向离别亲友表达诚挚慰问及祝愿,是唤起人类普遍情感体验的名句.(2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李白赏析:诗人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终于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让人们感受到诗人的倔强、自信、执着地追求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24).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渔家傲》范仲淹赏析:这两句写出了塞外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凄凉萧条的意境.(25).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百苹洲. ——《梦江南》温庭筠赏析:表面写水,实际上暗示望穿秋水的眼神——那每天不知疲倦的注目的眼神.(26).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己亥杂诗》龚自珍赏析:此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27).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赏析:万里长风中雁群高飞,面对着这样开阔的景致,正可以在高楼上把盏痛饮.(28).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赏析:此两句运用比喻说就好比用刀切断水流,结果水反而流得更急,用饮酒取醉的办法去解除忧愁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酒醉后反而更能引发内心的愁苦、愤懑.古代诗词名言名句鉴赏(三) 1.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卢纶《塞下曲》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4.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刘方平《夜月》5.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6.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李商隐《霜月》7.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8.明月楼高休独倚——范仲淹《苏幕遮》9.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10.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11.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12.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13.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林逋《梅花》14.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15.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煜《相见欢》16.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李商隐《商山早行》17.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18.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酒》19.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欧阳修《生查子》20.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飞《满江红》21.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22.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姜夔《扬州慢》23.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李白《把酒问天》24.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查慎行《舟夜书所见》25.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26.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欧阳修《玉楼春》八、乡情*亲情*友情*爱情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5.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6.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7.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8.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9.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白居易)10.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