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习课件】第1章内燃机的工作指标

【学习课件】第1章内燃机的工作指标

第一章 内燃机的工作指标
第一节 内燃机理论循环 第二节 内燃机的实际循环 第三节 内燃机指示指标 第四节 内燃机有效指标 第五节 内燃机其它性能指标 第六节 机械损失与机械效率 第七节 提高内燃机动力性与经济性的途径 第八节 内燃机热平衡
ppt课件
1
第一节 内燃机的理论循环
一、研究理论循环的目的 1. 用简单公式阐明热力学参数间关系,明确提高循环
第二节 内燃机的实际循环
4、压缩终了参数
Pc=Paεn1 Tc=Ta εn1-1
Pc与Tc范围:
Pc (MPa ) Tc (K)
柴油机 3—5 750—1000
柴油机ε大
汽油机 0.8—2 600—750
ppt课件
16
第二节 内燃机的实际循环
三、燃烧过程:c—z
1、作用:燃料化学能→工质热能→使压力温度增加,即加入Q1 2、要求:燃烧完全、及时(越靠近上止点,热效率越高)
燃油蒸发吸热
3、参数:
Pa
Ta
汽油机: (0.8—0.9) P0
340—380K
柴油机: (0.85—0.95) P0 300—340K
汽油机阻力增加, Pa 下降;汽油机进排气管同侧布置,进气预热 增加, Ta 增加
ppt课件
14
第二节 内燃机的实际循环
二、压缩过程:a—c 1、作用:扩大温差
增加膨胀比 为燃烧创造有利条件: 柴油机压燃, Tc >着火温度
ppt课件
4
第一节 内燃机的理论循环

ppt课件
5
第一节 内燃机的理论循环

ppt课件
6
第一节 内燃机的理论循环

ppt课件
7
第一节 内燃机的理论循环

ppt课件
8
第一节 内燃机的理论循环
五、理论循环分析
1. 压缩比

压缩比增加,三个循环的热效率增加。压缩比增加,
温差及膨胀比增加,热效率增加;
汽油机温度及密度增加—火焰传播速度 增加—压力升高比增加—循环热效率增加 2、压缩比: 汽油机:7—10,压缩比增加—循环热效率增加,受爆震限制 柴油机:14—22,保证着火 3、特点:多变过程 PVn1=const 为计算方便,n1取平均, n1的确定,保证在压缩始点和终点的状态 与实际相符即可。使工质温度增加的因素都使n1增加。 n1范围: 柴油机:1.38—1.40 柴油机压缩的是空气,两原子气体 汽油机:1.32—1.38 汽油pp机t课件压缩的是混合气,多原子气体 15
工质放热为定容放热。
ppt课件
3
第一节 内燃机的理论循环
三、理论循环 1. 定容(Otto)循环:汽油机按等容循环工作,燃烧
速度高,简化为Otto循环。 2. 等压(Diesel)循环:低速柴油机,高增压柴油机,
受缸内最高压力限制,燃料大部分在上止点后燃烧, 简化为Diesel循环。 3. 混合循环:高速柴油机,燃料部分在上止点附近燃 烧,部分在上止点后燃烧,简化为混合循环。
数小于1.4,混合气稀,等熵指数增大,热效率增加。
ppt课件
10
第一节 内燃机的理论循环

ppt课件
11
第一节 内燃机的理论循环
五、理论循环分析 4. 预胀比
① 定压循环: ➢ 等熵指数、压缩比定,预胀比增加,热效率下降,后
加入热量膨胀不充分,排给冷源损失 。 ② 混合循环: ➢ 初始点一定,压缩比与加热量一定,预胀比增加,循

放热量等容加热循环最大,混合循环居中,等压循
环最小;

等容加热循环热效率最小,混合循环居中,等压循
环最大。
ppt课件
13
第二节 内燃机的实际循环
一、进气过程:r—a 1、作用:吸入新气,为加入Q1作准备。
2、特点: Pa<P0 Ta>T0
克服进系统阻力 缸内残余废气加热 进气受热 高温机件加热
汽油机进气予热
效率和平均压力的途径; 2. 确定循环效率的极限,判断实际内燃机经济性改进
潜力和工作过程进行的完善程度; 3. 有利于比较各种热力循环的经济性。
ppt课件
2
第一节 内燃机的理论循环
二、理论循环假设 1. 工质是理想气体,其物理常数与标准状态下的空气
物理常数相同; 2. 工质在闭口系统中作封闭循环; 3. 工质的压缩及膨胀是绝热等熵过程; 4. 燃烧是外界无数个高温热源定容或定压向工质加热,

由T—S图知,初始点一定,加热量一定,压缩比增
加,放热量减少,由热效率公式知,热效率增加。

柴油机压缩比增加,主要考虑冷起动,但热效率增
加已经很少;但汽油机压缩比增加,热效率增加很
大。但压缩比大于12后,热效率上升已经很慢。
ppt课件
9
第一节 内燃机的理论循环
五、理论循环分析
2. 等熵指数

空气的等熵指数为1.4,燃料与空气混合气的等熵指
1、作用:清除废气,放出Q2为下一循环作准备 2、特点:Pr>P0,克服排气系统阻力 Pr : Pr大,说明留在缸内残气多 Tr :一般为检查内燃机工作状态的参数, Tr下降,工作过程好。 3、参数
环热效率下降。
ppt课件
12
第一节 内燃机的理论循环
六、比较
1. 加热量、初始点一定,压缩比相同,比较三种循环 热效率的大小。

放热量等容加热循环最小,混合循环居中,等压循
环最大;

等容热循环热效率最大,混合循环居中,等压循环
最小。
2. 加热量一定,初始点一定,最高压力一定,比较三 种循环的热效率的大小。汽油机:Pb=Pz源自εn2Tb=Tz /εn2-1
柴油机:Pb=Pz/δn2 Tb=Tz / δ n2-1
参数: Pb(MPa) 柴油机: 0.2—0.5
Tb(K) 1000—1200K
汽油机: 0.3—0.6 1200—1500K
柴油机ε大
ppt课件
18
第二节 内燃机的实际循环
五、排气过程:b—r
1. 作用:热向功转换,膨胀比越大,热效率越高
2. 特点:多变过程,PVn2=const,比压缩过程复杂,除热交换外,还有 补燃,工质高温分解等。

一 相般同用即平可均。多变指数n2来代替,只要n2使始点与终点的状态与实际
范围:
汽油机
柴油机
1.23—1.28 > 1.15—1.28 柴油机补燃多
3. 参数

汽油机:均匀混合气,传播式燃烧,接近等容

柴油机:开始燃烧较快,接近等容,后面边喷油、边混合、边燃烧,
接近等压,定容+定压
3、参数:
汽油机
Pz(MPa) 3—6.5
Tz(K) 2200—2800
柴油机
4.5—9
1800—2200
柴油机ε大 柴油机φa大
ppt课件
17
第二节 内燃机的实际循环
四、膨胀过程:z—b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