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化学院
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吸光光度法的定义
1
光的基本性质
2
溶液对光的选择性吸收和吸收曲线
3
光的吸收定律
4
2
3
1 吸光光度法的定义
是基于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通过测量物质对光的吸收情况来进行物质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
即不同物质吸收不同颜色的光,据此可进行
定性分析;
此物质的浓度越大, 吸收的光越多,测得的吸光度越大。
根据吸光度与被测物浓度成正比 (朗伯-比耳定律)求得被测物含量。
4 光的电磁波性质
λγ
射
线x 射线紫外光红外光微波无线电
波
10-2 nm 10 nm 102 nm 104 nm 0.1 cm 10cm 103 cm 105 cm 可 见 光
λ= 400~750nm 2 光的
光的基本性质基本性质
单色光复合光光的互补
单一波长的光
由不同波长的光组合而成的光
若两种不同颜色的单色光按一定的强度比例混合得到白光,那么就称这两种单色光为互补色光,这种现象称为光的互补。
单色光
单色光
复合光
复合光
复合光
光的互补
光的互补
5
可见光的互补关系
白光
图中直线两端的两种光为互补光
6
3 溶液对光的选择性吸收和吸收曲线一系列浓度相同的不同溶液
?不同浓度的同一溶液
7
完全吸收完全透过吸收黄色光
光谱示意表观现象示意溶液颜色与光的关系
8
9
KMnO 4 吸收白光中的绿光后, 溶液呈紫色(紫色光为透过的光) CuSO 4 吸收白光中的黄光,
溶液呈蓝色(蓝色光为透过的光)
可见, 溶液的颜色与被吸收光的颜色互补 溶液颜色深浅的原因
浓度越大或液层越厚, 吸光质点越多,吸收程度越大,透过的互补光的程度越大,因而颜色越深。
溶液吸收的光与透过的光的关系
图为四种不同浓度的KMnO
溶液的吸收曲线
4
10
光的吸收曲线
光吸收曲线的制作过程
取一定浓度的某一吸光物质,固定液层厚度, 只改变波长λ, 测得此同一物质、同一浓度、同一
液层厚度在不同λ的吸光度A,
以λ为横坐标、吸光度A为纵坐标作图,得一条光吸收曲线。
或用自动扫描分光光度计自动绘制、输出吸收曲线。
11
由吸收曲线可知
由吸收曲线可知::
a KMnO4对525nm附近
的绿光吸收最多, 即最
大吸收波长λ最大(λmax )
为525nm
(而对红色和紫色基本
不吸收所以呈现绿色的
互补色—紫红色)
12
b.浓度不同,曲线形状
相似;浓度越大,曲线
上移(即吸光度越大),
但λmax不变;
13
c. 在λmax处同浓度溶
液的吸光度最大,
不同浓度溶液的吸
光度变化最大,
测定的灵敏度最高。
14
数字显示器721分光光度计
15
16入射光 I
I 0透射光 I
I t b c
透光率(透射比)T
0I I T t =T 取值为0.0 % ~ 100.0 %全部吸收 T = 0.0 %
T = 0.0 % 全部透过 T = 100.0 %T = 100.0 %4 光的吸收定律
17
吸光度与透光率:
T : 透光率0I I T t =T
T A 1lg lg =−=A : 吸光度
Kcb
T A =−=lg 朗伯-比耳定律实验证明, 吸收光的程度(吸光度)与吸光物质浓度和液层厚度的乘积成正比。
这一规律称为可以导出朗伯-比尔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
18
Kcb
A =b :吸光液层的厚度,光程, cm c :吸光物质的浓度, g · L -1 , mol · L -1 摩尔吸光系数, L · mol –1 · cm -1吸光系数, L · g –1 · cm -1K :比例常数入射光波长物质的性质温度
取值和单位与溶液浓度的单位相关c :mol · L – 1
k⇒ ε c :g · L – 1k
⇒ a cb A ε=acb A =
19
公式意义:一定温度下一束平行单色光通过均匀的的某吸光物质溶液时,溶液的吸光度与吸光物质浓度及液层厚度成正比。
Kcb
T A =−=lg 这是吸光光度法进行定量分析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