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棘(Hippophae Fructus)中药1101 蔡晶 110203108 沙棘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植物之一,起源于6500万年以前白垩纪晚期。
沙棘不但是改善生态环境的优秀树种,而且还是营养和药用价值极高的经济树种。
【概述部分】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inn)又名醋柳、酸刺,属胡颓子科沙棘属,是一种野生浆果植物,入药部位为沙棘植物的干燥成熟果实。
沙棘果实富含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和营养物质,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是蒙医、藏医、中医的常用药物,唐代的《月王药珍》、《四部医典》、清代的《晶珠本草》中皆有详细记载,1977年我国卫生部正式将沙棘列入《中国药典》。
【分布与生境】我国是沙棘属植物分布区面积最大,种类最多的国家。
目前有野生沙棘130万hm2,占世界沙棘总面积的90%以上。
如图:沙棘的地理分布很广,主要分布在山西、陕西、内蒙古、河北、甘肃、宁夏、辽宁、青海、四川、云南、贵州、新疆、西藏等19个省和自治区。
分为六个种和十二个亚种。
总面积达1800万亩。
我国天然生长的沙棘亚种分布表:药材名资源植物分布区域沙棘Fructus Hippophae 沙棘H.rhamnoides L.内蒙古、陕西、山西、甘肃、四川柳叶沙棘H.salicifoliaD.Don西藏江孜沙棘H.gyantsensis(Rousi西藏)Lian肋果沙棘H.neurocarpa S.W.Liuet T.N.He四川、青海、甘肃西藏沙棘H.tibetana Schlechtend.西藏、四川、青海、甘肃云南沙棘Hippophaerhamnoides subsp.yunnanensis云南、贵州【生物学特性】沙棘喜光,耐寒,耐酷热,耐风沙及干旱气候。
对土壤适应性强。
[2]沙棘是阳性树种,喜光照,在疏林下可以生长,但对郁闭度大的林区不能适应。
沙棘对于土壤的要求不很严格,在粟钙土、灰钙土、棕钙土、草甸土、黑护土上都有分布,在砾石土、轻度盐碱土、沙土、甚至在砒砂岩和半石半土地区也可以生长但不喜过于粘重的土壤。
沙棘对降水有一定的要求,一般应在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上,如果降水量不足400毫米,但属河漫滩地、丘陵沟谷等地亦可生长,但不喜积水。
沙棘对温度要求不很严格,极端最低温度可达—50℃,极端最高温度可达50℃,年日照时数1500~3300小时。
沙棘幼苗期比较娇嫩,畏强光、高温和曝晒,也畏积水。
但一旦苗根伸展开来,则适应性增强。
5~8厘米高的1年生幼苗,可以安全越冬。
沙棘生长从第二年起加速,第一次生长高峰在4—6年之间,此后生长转缓。
间隔4~6年,又出现第二个生长高峰。
但不同地区因环境有别,生长高峰期也有不同,如祁连山地区第一次生长高峰期在8—10年间,间隔8~10年出现第二个生长高峰期。
沙棘具有抗风蚀的能力,在沙地,随经大风吹蚀,将沙棘的根系吹出,以至沙棘枝冠失去支撑,匍匐在地,但仍能存活生长。
沙棘具有很强的萌蘖能力,据观测,最多的在一米长的根上可以萌发70个以上的芽。
由于沙棘的萌蘖和串根,使沙棘能够在3-5年内形成圆形的团状群落。
群落的中央是最早生长的原生植株,也最高大,越到群落的边缘,植株越小,一般最外边是一年生的小苗。
根瘤在生长初期,外观为乳白色的圆形突起,后逐渐生长出现二叉或多叉分枝,最后发育成珊瑚状总瘤。
可与放线菌中的 Frankia 共生形成放线菌根瘤固氮,抗逆性强,能在一般豆科植物不能生长的环境下正常生长结瘤固氮,是我国三北地区重要垦荒先锋树种。
沙棘雌雄异株,且为风媒花,先叶开放。
沙棘花既没有鲜艳的色彩,也没有芬芳的香味,如不仔细观察难以区分雌雄。
与花截然相反,沙棘果实鲜艳美丽,而且即使是同一种类,果实的颜色也有多样。
一般分为红色、桔红色、桔黄色、黄色等。
繁茂鲜艳的沙棘果挂在枝头,经久不落,成为冬季沙棘林的一道风景线。
【化学成分】基于对酸刺化学成份的调查,酸刺果中75%的乙醇提取物及其枝条中80%的丙酮氯仿可溶性物质可以抑制脂多糖(LPS)和重组小鼠的干扰素(IFN)—γ活性吞噬细胞即RAW264.7细胞中一氧化氮(NO)的生成。
从果实提取物中可以分离出三种已知的黄酮、槲皮素(1)、kaempferol(2)、异鼠李素(3)和两种已知的萜类,果酸(4)和熊果酸(5)。
该试验第一次从酸刺中提取出果酸,此外还从酸刺树皮的萃取物中分离出一种新的萜类、2—O—caffeoyl—谷酸(6),已知的萜类,鱼肝油醇酸(7),6—甲氧基—2H—1—苯芘(8)和β-醇(9)。
1982 年,Salenko 等从Common 酸刺果肉戊烷提取物的不皂化部分得到主要活性成分:β- 谷甾醇、24-亚甲基环阿钝醇、柠黄醇(citrostadienol)。
90年代,葛虹和殷福珊分别对酸刺果油和籽油的不皂化物进行GC/MS 分析,发现果油含105种成分、籽油52种成分,果油以β-谷甾醇含量高,约占50%,它们都含有环羊毛甾二醇、麦角甾烯二醇。
酸刺果实和叶中含齐墩果酸、乌苏酸、α-和β-香树素。
类脂成分酸刺中含有100多种类脂成分,其中磷脂含量为果重的0.5% ~ 0.6%,酸刺油中磷脂含量为0.9% ~ 1.10%,包括卵磷脂、脑磷脂、磷脂酰胆碱(PCs)、磷脂酰肌醇(PIs)、磷脂酰甘油(PGs)、磷脂酰胆胺(PEs)、磷脂酸(PA)、N-乙酰-磷脂酰胆胺、溶血N-乙酰-磷脂酰胆胺、溶血磷脂酰肌醇(Lyso -PI)、溶血磷脂酰胆碱(Lyso - PC)。
Goncharova 等研究了酸刺叶中极性类脂成分,其提取物中含12.1%磷脂(PCs、PEs、PGs、PIs),含36. 5%的糖脂。
酸刺果实中含丰富的油脂,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60% ~ 90%,其中以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为主。
黄酮类成分酸刺黄酮是酸刺的主要药用有效成分。
酸刺根、茎、叶、花和果实都含有黄酮,已分离鉴定了30多种,各部位的组成、含量及各组分的比例,随采集时间、产地、品种的不同而存在极大的差异。
主要是槲皮素(quercetin)、异鼠李素(isorhamnetin)和山柰酚(kaempferol)3种甙元及其甙。
甙类包括异鼠李素- 3 - 芸香糖甙(水仙甙,narcissin)、异鼠李素- 3 - 菜糖甙、槲皮素- 3 - 葡萄糖甙、芦丁、山柰酚- 3 - 葡萄糖甙(黄芪甙,astragalin)。
中国学者也从酸刺和中国酸刺( H. Rhamnoides L. subsp. sinensisRousi)中分离出这 3 种甙元,研究发现叶中黄酮主要是以甙的形式存在。
日本学者Yoshida等从中国四川产酸刺叶中得到金丝桃甙(hyperin)和tiliroside。
此外, 还有儿茶素、表儿茶素和白花青素。
其他成分沙棘果中富含V-C含量是一切蔬菜、水果类之冠,故有V-C之王的美誉。
沙棘中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类胡萝卜素、多种氨基酸等营养成分。
其中VC含量高于任何一类水果中的含量,VE与β—胡萝卜素也远高于同类植物含量。
酸刺果实含有多种维生素、苹果酸、柠檬酸、酒石酸,以及绿原酸、对香豆酸、3,4-二羟基苯甲酸;果实含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达2756 酶单位/ g,叶子中含SOD1028 酶单位/ g,酸刺鲜叶与阴干叶SOD没有明显差异,中国酸刺、鼠李酸刺及肋果酸刺的果实中鉴定了200 余种挥发油成分。
【采收与加工】沙棘果的成熟期,以特有的颜色和果实大小为标志,并依此决定采收期。
中国自产的中亚沙棘多在8月下旬成熟。
中国沙棘来自不同种群,其成热期也有区别,产于华北地区的,如涿鹿、丰宁等地,果熟期多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产于西北地区的,如甘肃、青海等地,则多在9月中下旬成熟。
待果实成熟或冻硬时采收,除去杂质,干燥或蒸后干燥。
沙棘果实在60度加热3小时,其维生素C的含量损失率为3.7%、80度加热3小时损失率为6.2%、100度加热3小时损失率为20.5%,故干燥时应控制好温度和时间。
【药用价值】沙棘果和油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可降低胆固醇,缓解心绞痛发作,还有防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作用;有祛痰、止咳、平喘和治疗慢性气管炎的作用;能治疗胃和十二指肠溃疡以及消化不良等,对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病症疗效显著;对烧伤、烫伤、刀烧、冻伤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对妇女宫颈糜烂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沙棘最有价值之一的就是沙棘油,沙棘油中含有46种生物活性物质,含有大量的维生素E、维生素A、黄酮等,具有抗疲劳和增强机体活力及抗癌等特殊药理性能,具有保护和加速修复胃黏膜的药性,有降减血浆胆固醇、减少血管壁中胆固醇含量的作用,能防治高血脂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症,并有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
沙棘果实中含有异鼠李素及其糖甙、槲皮素、山柰酚等7种黄桐物质,具有止咳、平喘祛痰、扩张冠状血管、降低胆固醇的效能,常用于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对治疗心绞痛有效率达94%。
沙棘中SOD活性成分丰富,每克沙棘鲜果SOD含量达到2746.0个酶单位,其含量是人参的4倍。
它可以阻断因体内物质过氧化产生的自由基,而这种自由基与人体衰老、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1]刘瑞、张弘弛,沙棘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J].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09,25(2):43-44[2]杨芳,沙棘的研究进展[J]. 第一军医大学分校学报, 2004, 27(1):79-81[3]刘萍、郑亚安、王怡斯等. 沙棘叶黄酮糖苷生物转化黄酮苷元研究[J].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2006, 20(6):996-1000[4]魏占森、赵庭花,青海省沙棘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建议[J]. 农林科技, 2007, 36(4):59-60[5]刘文东,沙棘的综合利用与产业化发展趋势[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7, (3):120-121[6] 林美珍,张吉科,张国伟,等.论沙棘根系与功能Ⅲ——共生固氮机理、条件与初级氮代谢[J].沙棘,2006年,19( 3) : 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