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理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1)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同步; (2)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
偏南
冰岛低压
1月份海平面气压分布
亚洲高压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冷高压切断副极地低压
7月份海平面气压分布
亚速尔 高压
亚洲低压
夏威夷高压
亚速尔 高压
对比南北半球的等压线分布状况,你能观察出它们的 形状特点有什么差别吗? 这是由什么原因导致的?
气候 • 最冷月气温<0℃-----------------温带 • 最热月气温<15℃----------------寒带
第三步 以水定型
年雨型 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少雨型 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夏雨型 热带草原气候、季风气候 冬雨型 地中海气候
符号
冷锋
前进方向 冷气团运动方向
暖气团上升状态
被迫抬升Biblioteka 雨区范围 降水集中在锋后暖锋 暖气团运动方向 徐徐爬升 降水全在锋前
锋面坡度 较陡
较缓
天 过境前 暖气团控制,气温高, 冷气团控制,气温低,

气压低,天气晴朗
气压高,天气晴朗
特 征
过境时 阴雨(雪)、大风、降温
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
气温和湿度骤降, 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 天气转晴
受热

C
地面
冷却
大气水平运动 (形成风)
接 同一水平面 原 产生气压差异 因
▲空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差异
注意: 1、同一地区近地面的气压状况(等 压面凹凸方向)与高空相反
2、气压高、低是同一水平面相比较的; 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百帕) 高空风向
1000
与等压线平行。
1005


亚洲低压(印度低压)
40°S
热低压切断副热带高压
北半球:气压带呈块状分布
位 置
影响气 压分布 的因素
时 间
被切断 的气压 带
气压中心的变化
亚欧 大陆
太平洋 大西洋
海陆
北 热力
半 性质

的差 异
1 月
副极地 低压带
亚洲高压
阿留申低压
副热带 7 高压带 亚洲低压 夏威夷高压 月
冰岛低压 亚速尔高压
南半球:气压带基本上呈 带
6、冷气团内的空气运动路径:冷锋中冷气团水平 向暖气团移动, 暖锋中冷气团旋转后退;
7、锋线画法:冷锋用三角形表示,暖锋用半圆形 表示;
8、根据冷锋、暖锋过境时和过境后的天气变化情 况不同;
判断所属的天气系统及所在的半球
气 旋 北 逆 北半球 南 顺




北半球



南半球
南半球
类别
气压状况
气水 流平 状垂 况直
大气的受热过程

反射



射向宇宙空间
大气吸收
射 向 地 面
大 气 辐 射
射向地面
地面受热增温
1 .“太阳暖大地”
保持地面温度 3.“大气还大地”
射向宇宙空间 大气上界

气 增
大气
温 吸收
地面 2.“地面暖大气”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低高

地面冷热不均
凸高凹低
根 本 原 大气垂直运动 因


B
冷却

A
地中海沿岸、非 洲和澳大利亚的 西南角、美洲西 岸等地
西欧、美洲西 岸、澳大利亚 东南角
(五)气候类型的判读方法
第一步、定南北半球
最热月
7月或8月:北半球
1月或2月:南半球
第二步 以温定带
• 最冷月气温>15℃---------------热带 • 最冷月气温在0~15℃之间--------亚热带气候或温带海洋性
冷锋、暖锋判断方法:
1、根据概念: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是冷 锋,反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是暖锋;
2、根据降水的时间、强度:冷锋降水时间短, 强度大。暖锋降水时间长,强度小 ;
3、根据锋面与地面的夹角:冷锋的夹角大 (弧状),暖锋的夹角小(尖状);
4、雨带的宽窄:冷锋雨带窄,暖锋雨带宽;
5、雨带的位置:暖锋在锋前,冷锋在锋后;
天气状况
气旋 低 气压 辐 合( 北 逆南 顺 ) 上升
常出现 阴雨 天气
反气旋 高 气压
辐 散( 北 顺南 逆 )
下沉
晴朗(干燥)天气
我国长江流域的伏旱

夏秋季节,我国东南
天气; 我国北方的秋

沿海地区的台风。
高气爽天气; 冬季爆
发的寒潮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海平面 上升
后果及表现
改变海岸线
气候类型
分布 规律
气候特 征
形成原 因
分布地区
热带雨林 气候
南北纬 10°之间
全年高温多雨
地中海气 候
南北纬30° -40 °之 间大陆西岸
冬温和多 雨,夏季炎 热 干燥
温带海洋 性气候
南北纬 40°-60 °之间大 陆西岸
全年温和多雨
赤道低气 压带控制
副高和西 风带交替 控制
全年受西 风带影响
亚马逊平原、 刚果平原、马 来群岛等地
对优势
状,因为 海洋面积 占绝
东亚夏季风的形成
特点:从海 洋吹来,温
暖湿润
7月海平面气压分布
东 亚 的 夏 季 风
东亚冬季风的形成
从大陆吹 来,寒冷
干燥
1月海平面气压分布
东 亚 的 冬 季 风


季(

夏 季

风 )


赤道
东南信风带


季(

冬 季

风 )


赤道
印 度
中南半岛


比较分析 冬季风 季风区 成因
1010


1015

风向
1020
地转偏向力
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风向
在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的风
(北半球高空)
3
近地面风向 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请依据图中风向,画出空气运动时的受力情况
水平气压 梯度力
风向
(百帕) 1000 1005
1010
(北半球)
地面摩擦力
地转偏向力
三圈环流
高压
高纬 环流
沿海低地被淹
成因
海水升温,海水热膨胀, 极地增温,冰川融化
农业 生产 变化
低纬度国家农作物减产 高纬度国家农作物增产
温度升高,蒸发加剧, 干旱加重,供水不足
温度升高,积温增加, 生长期延长
水资源 不稳定 与供需 矛盾
旱涝的频次、强度增加 径流减少
源地 风向
夏季风 源地 风向
分布地 区
东亚季 风区
海陆热 蒙古、 力性质 西伯利 的差异 亚
西北风 副热带 太平洋
东南 亚洲东部 风
南亚季 风区
海陆热力 性质的差 异、气压 带风带的 季节移动
蒙古、 西伯利 亚
东北 风
赤道 附近 印度 洋
亚洲印度半 西南风 岛和我国西
南一带
小结: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影响
90极N 地高气压带
中纬
极地东 风
环流
盛行 西风
低纬
副60极N地低气压带 副30热N 带高气压带
环流 东

← 信 风
0赤 道低气压带
东 南信

盛行 西 风 极 地东 风
假设: 1.地表性质均一 2.太阳直射赤道 3.地球自转
2、大气环流的形式
太阳位置
低压带
60° 30°
赤道
30° 60°
高压带
结论: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