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印刷术的发展.ppt

印刷术的发展.ppt

印刷术的发展
北宋仁宗庆历元年至八年间
北宋仁宗庆历元年至八年间,即公无1041-1048年间,一位名叫毕 升的普通劳动者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沈括比毕升小十几岁,是同时 代的人,而且毕升制造的陶活字后来归沈括的侄子所有,因此,沈括 《梦溪笔谈》中关于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记载是翔实可信的。 然 而,一些欧洲人曾经把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归功于谷腾堡。谷腾堡是西 德人。他发明铅活字印刷术,大约是公元1440-1448年间的事,比 毕升发明陶活字印刷术整整晚了400年。 活字印刷术是人类历史上 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中国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 象任何发明创 造一样,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是有它的社会需要、物质基础和技术条 件的。中国社会进步到北宋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和文 化的兴盛,都需要迅速地大量地传播信息。活字印刷术正是为解决这 个社会需要所提出的问题而产生的。印刷术必须用纸和墨。中国早在 汉代就发明了纸和油烟、松烟两种墨。纸和墨的发明为活字印刷术的 诞生奠定了物质基础。战国秦汉以来出现的印章和拓碑等复制文字、 图画的方法又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技术条件。 顾名思义,印 刷术的“印”字,本身就含有印章和印刷两种意思;“刷”字,是拓 碑施墨这道工序的名称。从印刷术的命名中已经透露出它跟印章、拓 碑的血缘关系。印章和拓碑是活字印刷术的两个渊源。
在唐代的印刷术
在唐代,印章与拓碑两种方法逐渐发展合流,从而出现了雕板印刷术。唐穆宗长庆四年 十二月十日,即公元825年1月2日,诗人元稹为白居易《长庆集》作序,说到当时杨州 和越州一带处处有人将白居易和他自己的诗“缮写模勒”,在街上售卖或用来换茶酒。 “模勒”就是刊刻。这是现存文献中有关雕板印刷术的最早记载。公元836年,唐文宗 根据东川节度使冯宿的报告,下令禁止各道私置日历版。冯宿在他的报告中说:“每年 中央司天台还没奏请颁布新历书的时候,民间私印的历书已飞满天下。”可见当时民间 从事雕板印刷业的人是很多的。1900年在甘肃敦煌县千佛洞发现的藏书中有一卷雕板印 刷的《金刚经》,其末尾题着“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为二亲敬造”一行字。咸通九 年,即公元868年。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有确切日期的最早的印刷品。这书的形式是 卷子,长约1丈 6尺,由7个印张粘接而成。最前面是一幅扉画,画的是释迦牟尼在只树 给孤独园说法的情景。其余印的是《金刚经》全文。这个卷子图文都非常精美,雕刻的 刀法细腻,浑朴凝重,说明当时刊刻印刷的技术都达到了相当纯熟的程度。 随着印刷 品种和数量的急剧增长,每印一种书就要雕刻一回板,耗费的人力物力相当可观。于是, 就向人们提出寻求一种更简便、更经济的印刷技术。至迟到唐代后期,已经有了用单个 佛象印连续重复印制的千佛象手卷。过去英、法、德、日等国家的考古队在中国新疆各 地曾发现过大量的这种千佛像手卷。英国博物馆藏有一幅这样的手卷,全长17英尺,约 合5.18米,上面印着468个佛像。另外,在雕板过程中,刻错字是难以避免的。如果刻 错一个字就废掉一块板太可惜、太浪费了。聪明的工匠们想出一个补救的办法,就是用 凿子将错字挖掉,再用一块同样大的木块刻好字补上。这些都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提供 了经验、借鉴。由此可见,虽然活字印刷术是毕升个人的发明创造,但这里面确实凝聚 着前朝历代很多劳动者的智慧。 印刷术的发明自从有了纸以后,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 读书的人多起来了,对书籍的需要量也大大增加了。
在公元前4世纪
在公元前4世纪,即战国时期,私人印章就已经很流行了。那时称为“玺”。秦始皇灭六 国,得楚和氏璧,凿国玺,“玺”字从此被封建帝王所垄断。皇帝的印章才得称玺,一 般人的玺只好称印称章。汉代印章盛行。起初的印章多是凹入的阴文,用于封泥之上, 后来纸张流行,封泥逐渐失去效用,水印起而代之,凸起的阳文多起来。印章创造了从 反刻的文字取得正字的方法,阳文印章提供了一种从阳文反写的文字取得阳文正写的文 字的复制技术。 印章的面积本来很小,只能容纳姓名或官爵等几个文字。东晋时期, 道教兴起。道教的一派注重符录。他们在桃木枣木上刻文字较长的符咒,从而扩大了印 章的面积。据晋代葛洪的《抱朴子》一书中记载,道家有一种刻着120个字的复印。可 见当时已经能够用盖印的方法复制一篇短文了。这实际上就是雕版印刷术的先驱。 拓 碑是印刷术的另一个渊源。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当时儒家典籍全凭经师 口授,学生笔录。因此,不同的经师传授同一典籍也难免会有差异。汉灵帝熹平四年 (公元175年),政府立石将重要的儒家经典全部刻在上面,作为校正经书的标准本。 为了免除从石刻上抄录经书的劳动,大约在公元4世纪左右,人们发明了拓碑的方法。拓 碑的方法很简便。把一张坚韧的薄纸浸湿后敷在石碑上,再蒙上一张吸水的厚纸,用毛 刷轻敲,到纸陷入碑上刻字的凹穴时为止,然后揭去外面的厚纸,用棉絮或丝絮拍子, 蘸着墨汁,轻轻地均匀地往薄纸上刷拍,等薄纸干后揭下来,便是白字黑地的搨本。这 种拓碑的方法,跟雕板印刷的性质相同,所不同的是,碑帖的文字是内凹的阴文,而雕 板印刷的文字是外凸的阳文。石碑上的文字是阴文正写。拓碑提供了从阴文正字取得正 写文字的复制技术。后来,人们又把石碑上的文字刻在木板上,再从而传拓。唐代大诗 人杜甫在诗中曾说:“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这和雕板印刷已经所差无 几了。
晋朝初年 间
晋朝初年,官府有书二万九千九百四十五卷。南北朝时候,梁元帝在江陵有书籍七万多 卷、隋朝嘉则殿中藏书有三十七万卷,这是我国古代国家图书馆最高的藏书记录。除了 官府藏书,私人藏书也越来越多。比如晋朝郭太,有书五千卷;张华搬家的时候,单是 搬运书籍,就用了三十辆车子。印刷术发明以前,只有官府和郭太、张华那样的富人才 能有这么多的藏书,一般人要得到一两本书也很不容易,因为那时的书都是手抄本。要 抄这么多的手抄本,得花费多少人力呀!这种情况如果不改变,怎么能够满足社会上的 需要呢?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一项科学发明,只要社会上迫切需要它,同时又有 产生它的物质条件,那么,它就会很诀出现的。雕版印刷术的出现就是这样。在雕版印 刷术出现以前,社会上已经广泛应用印章和拓碑。印章有阳文和阴文两种,阳文刻的字 是凸出来的,阴文刻的字是凹进去的。“如果使用阳文印章,印到纸上就是白底黑字, 非常醒目。但是印章一般比较小,印出来的字数毕竟有限。刻碑一般用阴文,拓出来的 是黑底白字,不够醒目。而且拓碑的过程比较复杂,用来印制书籍也不方便。但是,拓 碑有一个很大的好处,那就是石碑面积比较大,一次可以拓印许多字。如果截长补短, 把拓碑和印章的各自特点结合起来呢?情况当然就不一样了。我国劳动人民在拓碑和印 章这两种方法的启发下,发明了雕版印刷术。雕版印刷的方法是这样的:把木材锯成一 块块木板,把要印的字写在薄纸上,反贴在木板上,再根据每个字的笔画,用刀一笔一 笔雕刻成阳文,使每个字的笔画突出在板上。木板雕好以后,就可以印书了。印书的时 候,先用一把刷子蘸了墨,在雕好的板上刷一下,接着,用自纸复在板上,另外拿一把 干净的刷子在纸背上轻轻刷一下,把纸拿下来,一页书就印好了。一页一页印好以后, 装订成册,一本书也就成功了。这种印刷方法,是在木板上雕好字再印的,所以大家称 它为“雕的雕版印刷,经宋仁宗时的毕升发展、完善,产 生了活字印刷,并由蒙古人传至了欧洲,所以后人称毕升为印 刷术的始祖。中国的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 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 印刷术发明之前,文化的传 播主要靠手抄的书籍。手抄费时、费事,又容易抄错、抄漏。 既阻碍了文化的发展,又给文化的传播带来不应有的损失。印 章和石刻给印刷术提供了直接的经验性的启示,用纸在石碑上 墨拓的方法,直接为雕版印刷指明了方向。中国的印刷术经过 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两个阶段的发展,给人类的发展献上了一 份厚礼。印章在先秦时就有,一般只有几个字,表示姓名,官 职或机构。印文均刻成反体,有阴文、阳文之别。在纸没有出 现之前,公文或书信都写在简牍上,写好之后,用绳扎好,在 结扎处放粘性泥封结,将印章盖在泥上,称为泥封,泥封就是 在泥上印刷,这是当时保密的一种手段。纸张出现之后,泥封 演变为纸封,在几张公文纸的接缝处或公文纸袋的封口处盖印。 据记载在北齐时(公元550~577年)有人把用于公文纸盖印的 印章作得很大,很像一块小小的雕刻版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