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职业学校中隐性课程开发

论职业学校中隐性课程开发

论职业学校中隐性课程开发摘要: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目的的教育形式,隐性课程在其中起着愈发重要的作用。

开发职业学校中隐性课程具有必要性,目前职业学校中开发隐性课程的策略有:发掘职业教育中显性课程中隐性课程的目标;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开放的教学情境;完善隐性课程的教学评价;职业学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加强学校制度建设。

关键词:隐性课程;显性课程;职业教育;开发策略一、什么是隐性课程1、隐性课程流派演变“隐性课程”这一名词早在柏拉图时期开始就有记载,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也有丰富的隐性课程的思想。

杜威就曾指出,学生学习的不只是正规课程,还学到了与正规课程不同的东西。

杜威提出了“附带学习”的概念,即伴随具体内容的学习而形成的对所学习的内容以及学习过程本身的情感、态度。

他认为这种“附带学习”可能是更为重要的,因为所形成的情感、态度对未来的价值是更为根本的。

杜威进一步指出:“最重要的态度是能养成继续学习的欲望。

如果这方面的动力减弱,而不加强,那么,就会发生比仅仅缺乏预备更加严重得多的事情”。

后来的克伯屈进一步发展了杜威的思想。

他把整体性学习分为三个部分:主体学习、副学习(相关学习)和附学习(间接学习)。

其中,附学习就指概括的思想、态度及道德习惯,它是逐步为学生获得的,一旦获得就将持久地保持下去,影响人的一生。

这点其实已经涉及到了隐性课程的问题。

结构功能主义把隐性课程视为蕴含在学校、班级生活中的促进学生社会化的非学术性经验,为研究隐性课程奠定了研究基础。

而后期的批判课程论认为,作为班级和学校结构的隐性课程是复制了社会阶级结构和经济结构,它是以“霸权”的形式发挥着控制功能。

因此,这一流派的学者把隐性课程分为“再生产性的隐性课程”和“抵制性的隐性课程”。

其中,“再生产性的隐性课程”的代表人物鲍尔斯和金蒂斯认为“高层次”知识与“低层次”知识的各种各样的渗透于学校教育中的“对峙”反应了社会意识形态和经济、阶级的统治力量。

这些力量通过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经验渗透于学生的行为之中,从而影响着学生主体性的建构。

坚持“抵制性的隐性课程”的学者认为学校教育中的矛盾、对立和冲突是人的“能动作用”的集中体现,也反映了学生和教师对学校中的“意识形态霸权”的“抵制”。

课程与教学中隐含的“非事件”性质正是对人的“能动作用”和主体性的压制,是“意识形态霸权”的集中体现。

以此为突破口对课程与教学进行“激进的变革”,是达成社会公正和人的解放的关键。

2、隐性课程的含义与特点尽管人们对隐性课程的认识存在歧义,但是一般认为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指的是那些没有在课程计划或学校政策中显现,但却是学校教育实践和教育结果中必不可少且有效的组成部分,包括学校正规课程中隐含的教育因素,学校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学校的管理体制和制度,教师的人格及学校领导风格等,这些因素看似无形,但却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隐性课程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隐性课程具有弥散性和普遍性。

隐性课程有不可忽视的隐蔽性,虽然隐蔽但是它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只要存在教育就必定会存在隐性课程。

因为教育面临的对象是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个体都有独特的个性和心理特点,不同的个体会对同一个教育情境理解出不同的意义,而这些意义有些是出乎教育者意料之外的。

其次,隐性课程的影响具有持久性。

隐性课程影响受教育者都是潜移默化的,它对情感态度的影响、对价值观念的影响、对性别角色的影响都是在受教育者无意识的情境下产生的。

而这些影响一旦确立,就会持久地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很难改变。

再次,隐性课程的教育结果带有不可控的因素。

正因为这种教育结果的不可控,所以教育者的教育艺术应该集中体现在如何发挥隐性课程的积极教育影响和减少隐性课程的消极影响上。

最后,隐性课程的教育内容既可以是学术性的,也可以是非学术性的。

如潜移默化地学会某种学术知识、学术观点、学术态度,这些内容是学术性的。

但是,隐含于班级和学校结构、行为规范和规则、人际交往方式等方面的隐性课程的影响,都是非学术性的。

二、职业教育开发隐性课程的必要性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未来的中国将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技能型专门人才,职业教育责任重大。

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旨在鼓励课程目标多元化、课程内容综合化、课程实施个性化、课程评价多样化的建设性教学策略。

课程改革的最主要目标是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教育。

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内容来看,开发隐性课程的必要性显而易见。

1、开发职业教育隐形课程,有利于职业教育课程结构的优化学校是一个独特有序的生活世界,学生不仅从书本上获取知识,而且还要从职业学校的物质文化环境和精神的社会心理气氛中获取有关审美的和理性的知识,以丰富学生的经验结构,促进人性的完善和个性的发展。

因此,开发隐性课程,把隐性课程纳入到职业学校课程体系之中,优化职业教育课程结构,对职业学校课程体系完整性的建立有很大的帮助。

只有建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相协调的大课程体系,才能真正实现课程结构的优化,从而真正发挥职业教育课程系统的高效优质功能。

2、开发职业教育隐性课程,有利于态度价值观等非职业教育发展性目标教育的达成隐性课程论道而不说教,它与非职业教育性要求紧密相连,强调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形成。

隐性课程的开发有助于明确态度、价值观等职业教育发展性目标的落实,将这些发展性目标落到实处,可通过教育激发起学生积极的情感活动,建立起和谐融洽的校园人际关系,从而促进职业学校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发展。

3、开发职业教育隐性课程,有利于职业教育教职工特别是教师重视素质的提高职业教育教职员工特别是教师的人格、行为和工作作风也时时刻刻影响着学生。

所以,职业教育教职员工特别是教师的人格修养、工作方式和日常生活中的行为,都必须为学生做出榜样,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

开发隐性课程可以促使职业学校加强职业教师的进修,提高职业教师的专业素质;同时加强职业教育学校教职工的培训与管理,提高其服务育人的意识,从而对职业教育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4、开发职业教育隐性课程,有利于职业学校学生道德行为规范的养成职业教育中德育隐性课程具有一种内驱力,制约着学生思想、言行。

集体的风气和舆论,体现群体压力的直接作用,而各种制度、规章、礼仪更是直接规范、约束个体言行的准绳。

因此,职业教育学校通过暗示、舆论、从众等特殊机制对学生产生潜在的心理压力和动力,自觉感受到这种要求并按照这种要求去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并使这种影响不带有强制性。

在这种环境中,学生感觉到自己是一个被尊重的道德主体,从而主动地接受外部影响而不带有任何逆反。

三、职业教育隐性课程开发策略1、发掘职业教育中显性课程中隐性课程的目标由于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课堂中度过,这使得存在于教学活动中的隐性课程对学生弥足重要。

课程目标对教学活动有导向、激励和制约的作用。

因此,应大力发掘职业教育中显性课程中隐性课程的目标,以保证教学活动中隐性课程的方向性,以及教师实施隐性课程的积极性。

课程目标分为情意目标、认知目标和行为目标,隐性课程的目标可以重点充实到情意目标和行为目标中。

例如,在职业学校课程设置中,在设置显性课程的同时考虑到与其相关的隐性课程建设,如职业教育课程的硬件设置、周围的环境创设等都要既体现职业学校显性课程的中心,又要有隐性课程自己的教育目标。

2、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开放的教学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建立平等、友好的新型师生关系。

在民主、开放的教学情境中进行知识的传授,同时有机地渗透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创新精神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

在隐性课程的教学中,虽然淡化了师生关系,但是这并不代表教师角色的消失,而是教师引导,学生主体地位突出。

在职业学校中,师生的这种教师引导学生主导的关系有助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发挥学生的主观自己开发隐性课程的能动性,也有助于强化职业学校隐性课程的实施效果。

3、完善隐性课程的教学评价评价制度是教学的反馈机制,注重隐性课程的教学评价可以转变教师对隐性课程的态度,自觉地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实施隐性课程。

因此,职业学校在开发隐性课程的同时,也要关注到隐性课程的评价模式。

例如,在职业学校中,定期面向全校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可以是对本校硬件辅助设施的意见、以及对教师或周围同学的评价等,一来有助于职业学校文化氛围的建设,二来完善隐性课程的评价体系。

4、职业学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特点就是实践性,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技能。

因此,职业学校的本质更需要隐性课程的开发,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学习或锻炼职业技能。

职业学校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活动课程,开发隐性课程,可以使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学习和巩固知识技能,思想感情得到熏陶、人文修养得到提升。

例如,职业学校可以定期举行职业技能大赛,以比赛的形式丰富学生课余活动的同时,还能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促使学生一方面巩固和提高所学技能,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

5、加强学校制度建设学校制度建设包括学校工作和教学科研制度的建设,学校各种责任制度的建设和其他特殊的、具体制度的建设。

开发存在于学校制度中的隐性课程有利于引导大学生认知合理的行为预期,养成自觉遵纪守法的行为取向。

参考文献:[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张俊.谈隐性课程的两大特点[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2,(8).[3]靳玉乐.潜在课程简论[J].课程简论,1993,(6).[4]孔晓华.谈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多元主体的价值取向[J].职业教育研究,2008,(4).[5]金兰.谈高校隐性课程的开发[J].职业与教育,2010,(36).[6]张显东,方留.论隐性课程的育人功能[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