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广东工业大学梁靖波
课程设计内容:
封面(按学校统一规定格式打印)
课程设计(论文)任务书
目录(三级标题按1… 、1.1…、1.1.1…的格式编写)计算书正文(用A4纸,用铅笔或钢笔等书写)
参考文献、致谢
按规定要求折叠的工程图纸
一、封面
按课程设计封面模板修改后打印
二、任务书
按课程设计任务书修改后打印
三、目录
按目录格式例修改后打印
四、计算书正文
用铅笔或钢笔等书写。
可利用计算书书写
模板,在A4纸下垫着
书写。
1 设计说明
根据课程设计任务书,参考收集到的参考资料的格式编写。
资料1:混凝土
结构设计教材上的设计实例
资料2:师兄的
课程设计(旧规范)
1 设计说明
结构平面布置图
根据各人任务书上的柱网尺寸绘制,可打印。
2 单向板的设计2.1 单向板设计资料
进行单、双向板的判定选择板厚
画出单向板的尺寸图画出单向板的计算简图
2 单向板的设计
2.2 荷载计算
此处应按新规范的要求,参考教材设计实例,分别计算可变、永久效应控制的荷载设计值
注意端支座已改为梁
2.4 弯矩设计值计算
注意板端有梁支承,要计算端支座A的弯矩B1~B6跨度不相等,按不等跨分别计算内力
注意板端有梁支承,要计算端支座A的配筋B1~B6跨度不相等,按不等跨分别计算配筋注意支座相对受压区高度ξ小于0.1时取0.1
绘出连续单向板的配筋示意图
2.5 板截面受剪承载力验算
这部分是按新规范设计增加的内容,参考教材设计实例进行验算。
3 单向板的次梁设计
3.1 荷载计算
此处应按新规范的要求,参考教材设计实例,分别计算可变、永久效应控制的荷载设计值
3.2 内力计算
参考教材P45的例题,列表计算
注意梁端有主梁支承,要计算端支座的内力3.3 截面配筋计算
同上。
最后绘出连续次梁配筋示意图
4 双向板设计4.1 双向板设计资料
进行单、双向板的判定选择板厚
画出单向板
计算简图
(用弹性法)
参考单向板的荷载计算。
此处应按新规范的要求,分别计算可变、永久荷载效应控制
的荷载设计值,取较大者。
为了利用单区格双向板的内力计算系数表,将按棋盘式布置的可变荷载分解成各跨满布
对称荷载q/2和各跨向上向下相间作用的反
对称荷载±q/2,即:
对称荷载g′= g + q/2
反对称荷载q′= ±q/2
对边、角区格板,跨中最大弯矩采用叠加方法计算,但外边界条件按实际情况确定。
双向板底钢筋短向在下,长向钢筋放在短向钢筋之上,截面有效高度比短向减少10mm
最后绘出双向板配筋示意图
5 双向板支承梁设计
5.1 荷载计算
根据荷载就近向板支承梁传递的原则,双向板向支承梁分配的荷载为梯形荷载。
支承梁自重仍为均布荷载。
5.2 内力计算
计算简支梁的跨中弯矩,不能用等效荷载!
根据静力计算手册公式
分别计算均布荷载及
梯形荷载下简支梁内力
再叠加即可
5.3 截面承载力计算
双向板的截面承载力的计算与构造要求,与单向板支承梁相同。
最后绘出双向板支承梁的配筋示意图
6 楼梯设计
6.1 楼梯计算资料
采用板式楼梯,根据柱网尺寸布置梯板。
由斜板和踏步组成;斜板厚度h=
(1/25~1/30)L ,L为斜板水平方向跨度。
6.2 荷载计算
平梯段板和斜梯段板分别进行荷载计算
6.3 内力及配筋计算
梯段斜板的受力性能与梁式楼梯的斜梁相似,两者的内力计算方法相同,考虑到平台梁对梯段两端的嵌固作用,计算时跨中弯矩可近似取为ql2/10。
6.4 梯梁设计
楼梯平台梁承受梯板传
来的均布荷载以及楼梯扶
手传来的集中荷载,一般
按简支梁计算内力,按受
弯构件计算其承载力。
小结
•认真细致独立思考•能力比知识更重要
7 框架结构设计
7.1 梁、柱截面尺寸及框架计算简图
取顶层柱的形心线作为柱的轴线。
梁轴线在板底处;底层柱计算高度从基础顶面至二层板底。
梁截面高度按跨度估算
h b= (1/18~1/10)l b
柱截面尺寸按轴压比估算
参考教材P265实例,验算
A c≥ (1.1~1.2)N /f c
N= 1.25N v
注意:
梁、柱的混
凝土强度等
级不同时,
其弹性模量
Ec 的数值也
不同。
7.2
框架梁柱线刚度计算
7.3
重力荷载计算
7.3.1 永久荷载标准值参考课程设计实例进行计算:
4.7.3.2 可变荷载标准值不要漏项
柱自重
框架梁自重→均布荷载
单向板的荷载→ 次梁→ 跨中集中荷载围护墙→ 纵梁→ 节点集中荷载(偏心)
参考课程设计实例进行计算:
7.5 框架在重力荷载下的计算简图
补充柱自重计算
标出集中力位置
7.6 风荷载计算
房屋高度不
超过30m,可
以不考虑风振
的影响。
7.7
风荷载作用下的位移计算底层7.7.1 框架结构抗侧移刚度D 计算
2c 2c 12122h i h i K K V
D c αδ=⋅+==K K +=2c αK
K ++=25.0c α一般层
梁柱线刚度比
7.7.2
侧移二阶效应的考虑
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当框架结构满足下列规定时,可不考虑重力二阶效应的不利影响。
参见教材P273设计例
)
,,2,1(/20n i h G D i
n i j j i ⋅⋅⋅=≥∑=7.7.3 框架结构侧移计算
∑==∆s
j ij
i i D V u 1/)(
7.8
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分析
线刚度修正(柱除底层外0.9)
计算各杆弯矩分配系数
计算各固端弯矩
不平衡弯矩反号分配
弯矩传递
重复以上两步两次
计算总弯矩
柱弯矩向远端传递
7.8.1 永久荷载作用下内力计算
采用分层法
计算步骤:
7.8.1 永久荷载作用下内力计算
二次弯矩分配及杆端最终弯矩
将上、下层计算所得柱端弯矩值相加后,将引起新的节点不平衡弯矩,可对这些不平衡弯矩再作一次弯矩分配。
永久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图
梁端最终弯矩求出后,根据作用于梁上的荷载及梁端弯矩,用平衡条件可求得梁端剪力和梁跨中截面弯矩。
最后绘出M、V、N图
计算方法同永久荷载下内力计算
1、考虑活荷载不利布置,可分两次近似计算
2、不考虑活荷载不利布置,跨中弯矩乘以1.1~1.3
最后绘出M、V、N图
应按教材P276的实例计算:7.9.1 梁控制截面内力标准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