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职业资格考试知识总结—生化(下)体液平衡紊乱及其检查1、体液分类①细胞内液(占40%):直接影响细胞生理机能②细胞外液(占20%):由细胞间液(占15%)和血浆(5%)组成2、体液的组成①水②溶于水的物质:电解质、小分子有机物、蛋白质等电解质:指无机物与部分以离子形式存在的有机物非电解质:葡萄糖、尿素、等不能解离的物质3、机体水、电解质平衡及电解质检查方法①体液中水分布及平衡(一)水的分布A:生理性需水量1500ml/日B:最低尿量500ml/日C:人体每天体内代谢产生的水大约300ml(二)影响水平衡的因素A:血浆与细胞间液:主要通过血管壁,主要是血浆胶体渗透压起作用B:细胞间液与细胞内液:主要通过细胞膜,主要是晶体渗透压起作用(三)水代谢平衡调节A:调节中枢在下丘脑B:抗利尿激素(ADA):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②电解质分布及平衡(一)电解质含量及分布A:电解质由有机电解质和无机盐组成有机电解质:蛋白质、有机酸等能解离的物质无机盐:钠离子、钾离子、钙离子、镁离子等B:电解质:指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形成离子,因而能导电的化合物(二)各种体液中主要正负离子不同A:备注:细胞内外K+、Na+浓度差,保K+排Na+。
(三)各体液中蛋白质含量不同细胞内液>血浆>组织间液(对维持胶体渗透压有重要作用)(四)电解质与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2(Na++k+)+葡萄糖+尿素(五)阴离子间隙(AG)A:指细胞外液中所测阳离子总数和阴离子总数之差,是判断代谢性酸中毒的指标。
B:AG=(Na++K+)-(Cl-+HCO3-)C:参考值:8—16mmol/L(六)钠代谢调节A:主要通过肾脏,“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B: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是调节水盐代谢的主要因素C:醛固酮作用于肾小管,“排K保Na”作用。
(七)钾代谢调节A:主要通过肾脏,“多入多出,少入少出,不入也出”B: 影响肾脏排钾:醛固酮、糖皮质激素等4、水、电解质平衡紊乱①水平衡紊乱—脱水(一)脱水:人体体液丢失造成细胞外液的减少,脱水因血浆钠浓度的变化,可将脱水分为:高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
(二)高渗性脱水A:失水>失电解质,细胞外液量减少,高血钠B:体液电解质浓度增加,渗透压升高C:细胞内水向细胞外液转移,造成细胞内液明显减少D:多见于饮水不足、大量出汗(三)等渗性脱水A:失水与失盐相等,细胞外液量减少,血钠正常B:体液电解质浓度改变不大,渗透压保持正常C:多见于呕吐、腹泻(四)低渗性脱水A:失水<失盐,细胞外液量减少,低血钠B: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低于正常C:细胞外液量减少,细胞内液量增加D:多见于丢失体液时,只补充水而不补充电解质造成的,大面积烧伤最常见。
②水平衡紊乱—水过多(一)水过多:指机体摄入或输入水过多,以至于水在体内潴留,引起血液渗透压下降和循环血量增加。
(二)根据体液的晶体渗透压分三型:高渗性水过多(盐中毒)、等渗性水过多(水肿)、低渗性水过多(水中毒)(三)临床上水肿最为常见,水肿时细胞外液量增加,主要是组织液,而渗透压仍在正常范围。
③电解质—钠平衡紊乱(一)低钠血症A:血浆钠浓度小于135mmol/L,称为低钠血症B:血浆钠浓度是血浆渗透压的主要决定因素,导致水向细胞内转移C:常见于渗透性利尿,肾功能衰竭等(二)高钠血症A:血清钠浓度大于145mmol/L④电解质—钾平衡紊乱(一)肾排钾对维持钾平衡起主要作用(二)影响肾脏排钾的主要因素A:醛固酮、糖皮质激素等B:体液酸碱平衡的改变,酸中毒时,尿钾增多;碱中毒时,尿钾减少。
(三)钾主要在细胞内,因此血钾并不能准确反映体内总钾量(四)低钾血症A:血清钾低于3.5mmol/LB:常见于钾摄入不足、钾丢失或排泄增多(五)高钾血症A:血清钾高于5.5mmol/LB:常见于钾输入过多、钾排泄障碍、代谢性酸中毒等血气及酸碱平衡紊乱1、血液气体运输及血液PH①血气(一)血气主要指与物质代谢和气体交换有关的O2、CO2两种气体(二)血气是了解人体内环境的重要方法之一A:主要通过测定:PH、PO2、PCO2、HCO3-B:氧含量指:隔绝空气条件下,血液中实际的含O2量。
②血液PH(一)机体主要通过调节HCO3-和H2CO3的比值,以维持人体内环境的酸碱平衡(二)PH:7.35—7.45(三)红细胞缓冲系统中以血红蛋白/氧化血红蛋白缓冲系统最重要2、血气分析各种指标及临床意义①CO2总量(T-CO2)(一)指血浆中各种形式的CO2总和,主要以HCO3-形式存在(二)参考值:24—32mmol/L(三)T-CO2是代谢性酸碱中毒的指标,代谢性酸中毒时,降低;代谢性碱中毒时,增高。
②碳酸氢盐(HCO3-)(一)HCO3-反映代谢酸碱,H2CO3反映呼吸酸碱(二)CO2分压升高→呼吸性酸中毒CO2分压降低→呼吸性碱中毒HCO3-升高→代谢性碱中毒HCO3-降低→代谢性酸中毒③缓冲碱(BB)(一)指全血中所能起缓冲作用的阴离子总和(二)意义相当于HCO3-,BB降低见于代谢性酸中毒或呼吸性碱中毒;BB升高见于代谢性碱中毒或呼吸性酸中毒。
3、酸碱平衡紊乱分类①人体酸碱维持主要依赖三个方面,进行调节PH(一)体液缓冲系统,主要是HCO3-/H2CO3(二)肺呼吸,肺通过呼出CO2来调节PCO2,从而调节H2CO3(三)肾的调节,排酸保碱作用②血浆中HCO3-和H2CO3的含量A:血液PH取决于HCO3-/H2CO3缓冲系统,两者比值20:1B:血浆中HCO3-/H2CO3比值<20:1时,PH<7.35称为酸中毒C:血浆中HCO3-/H2CO3比值>20:1时,PH>7.45称为碱中毒D:PCO2参考值:35—45mm/Hg,C(HCO3-)参考值:22—27mmol/L③酸中毒(一)代谢性酸中毒A:血浆中HCO3-原发性下降B:常见于酸性代谢产物增加、酸性物质排泄障碍、碱丢失过多,易造成高钾血症。
(二)代偿性代谢性酸中毒A:H+上升→血浆缓冲对作用→HCO3-↓/H2CO3→CO2上升,使得PCO2升高→刺激呼吸中枢→肺呼吸加快,CO2排出增加B:肾同时排酸保碱,增加HCO3-重吸收C:通过调节最终使H2CO3也下降,让HCO3-↓/H2CO3↓的比值维持在20:1,PH仍在正常范围。
(三)失代偿性代谢性酸中毒A:酸性产物继续增加,超过肺和肾的调节能力,让HCO3-/H2CO3的比值小于20:1,PH<7.35(四)呼吸性酸中毒A:血浆中H2CO3原发性升高B:常见于肺部病变,使得CO2储留体内,PCO2升高,则H2CO3增加,PH<7.35(五)代偿性呼吸性酸中毒A:主要依赖肾脏调节,肾脏“排酸保碱”作用增强,使得HCO3-重吸收增加,让HCO3-↑/H2CO3↑的比值维持在20:1,PH仍在正常范围。
④碱中毒(一)代谢性碱中毒A:血浆中HCO3-原发性升高B:常见于呕吐、输入碱性物质,易造成低钾低氯血症(二)呼吸性碱中毒A:血浆中H2CO3原发性下降B:由于过度换气,使CO2排出过多,则H2CO3下降(三)代偿性呼吸性碱中毒A:肺部病变,主要依赖肾脏调节B:血浆CO2↓→血中H2CO3↓→肾脏对HCO3-重吸收减弱→让HCO3-↓/H2CO3↓的比值维持在20:1,PH仍在正常范围4、反映酸碱平衡的因素①主要的两种因素(一)实际的碳酸氢盐(AB):反映未排除呼吸因素的代谢因素导致的酸碱失衡,参考范围:21—27mm/Hg(二)标准的碳酸氢盐(SB):反映排除了呼吸因素的影响,反映代谢因素导致的酸碱失衡,参考范围:21—24mmol/L (三)AB与SB的差值反映了呼吸因素对酸碱平衡的影响②AB与SB反映酸碱平衡滞留,可见呼吸性酸中(一)AB>SB时,SB正常表面有CO2毒;SB异常出现增高,则可见代谢性碱中毒。
(二)AB<SB时,SB正常表面CO排出过多,可见呼吸性2碱中毒;SB异常出现降低,则代谢性酸中毒。
(三)AB=SB时,两者均正常,表明没有呼吸性酸碱失衡;两者均小于正常值时,则为代谢性酸中毒;两者均大于正常值时,则为代谢性碱中毒。
5、酸碱平衡紊乱判断方法①血气分析仪检测②根据电解质检查,如AG增高常为代谢性酸中毒6、血气分析①标本:动脉血,肝素抗凝②标本禁止与空气接触,30min内完成检测钙、磷、镁代谢与微量元素1、钙、磷、镁的生理功能①钙盐和磷酸盐是人体含量最高的无机盐,主要在骨骼和牙齿②钙的代谢(一)吸收:在十二指肠,在活性维生素D3调节下主动吸收(二)排泄:肠道为主③磷代谢(一)吸收:肠道以无机磷吸收(二)排泄:主要由肾脏排泄④镁代谢(一)吸收:回肠主动吸收(二)排泄:主要是肾脏2、钙、磷的调节①甲状旁腺激素(PTH):维持血钙正常水平最重要调节因素,升钙降磷作用。
②降钙素(PCT):由甲状旁细胞合成,降钙降磷作用③活性维生素D3:在肝脏、肾脏作用下,维生素转变成活性维生素D3,升钙升磷作用3、钙、磷、镁的临床意义①血钙(一)参考范围:2.25—2.75mmol/L(二)血中钙易与白蛋白结合(三)血清总钙测定方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参考方法)、邻甲酚酞络合酮(推荐方法)(四)钙离子测定宜用:离子选择电极法(五)意义A:升高常见于甲状旁腺亢进、恶性肿瘤骨转移是血钙升高最常见原因B:降低见于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等②血磷(一)血磷测定方法:还原钼蓝法(二)血磷升高见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肾功能不全等③血镁(一)主要存在于细胞内,胞内仅次于钾离子(二)镁的测定方法:甲基麝香草酚蓝比色法(三)镁升高见于肾功能不全,降低见于摄入不足或排出过多④维生素D3(一)维生素D3缺乏性佝偻病,患儿“O”或“X”型腿4、微量元素①微量元素测定方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②微量元素是含量占体重0.01%以下的元素③各元素的临床意义(一)铁是体内含量最丰富的微量元素,过剩致血红蛋白沉着(二)锌:血锌和发锌,营养性侏儒症(三)铜:Wilson病(四)硒: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必备成分,克山病、大骨节病(五)汞:水俣病(六)氟:牙齿和骨骼必需成分(七)碘:甲状腺激素必需成分,缺碘见于地方性、甲状腺肿、呆小症治疗药物监测1、药物体内运转的基本过程①吸收: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②分布:药物由血液向组织脏器转运的过程③生物转化:药物从一种化学结构转变为另一种化学结构的过程④生物利用度:药物从剂量中到达体循环的相对数量和相对速度⑤排泄:体内原型药物或其他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与肾小球滤过率相关2、药物给药途径①皮下或肌肉注射,通过毛细血管壁吸收②口服:胃肠吸收药物主要经毛细血管进入肝门静脉3、药物体内代谢①首过效应:某些药物在通过肠粘膜及肝灭活代谢后,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