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第二章
• 审美中的移情现象由两个基本方面构成: • 一是审美主体把自己的情感、意志和思 想投射到对象上去; • 另一是对象本身是由线段、色调和形状 等所构成,能使审美主体的内在意识向 它转移。
• 美不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和所独有的。 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两者缺一 不可。 • 松、竹的苍翠劲直是物理,它们的清风 亮节是人情。 • 朱光潜:“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 在人心,它是心物婚媾后所产生的婴 儿”。
• 3、一定长度的时间和空间会给人们带来诸多 情感期待和审美想象。 • 生活里没有了具有一定时间长度的“盼”,人 生就少有了诗意。
• 4、有些人只看重实际功利的需要,不能 站在适当的距离之外看人生,不能聚精 会神地观赏事物本身的形象,于是这丰 富的世界,除了饮食男女的实用目的外, 便了无生趣。
• 适当的距离能够使人对事物的实用态度 转变为审美态度,从而使实用的人转变 为审美的人。 • 对于人来说,距离意味着“超脱”,即 超脱于对事物的实用态度和科学态度。
关于美的主观说的结论 • 主观说的总体缺陷是把美看成是人的精 神的产物,忽视了美的事物的客观属性。 • 积极意义在于它要把美置于人的精神观 照下来探讨。
二、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上来 探讨美的根源
• 美的事物必有其美的属性、美的规定性。
(一)亚里士多德
• 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主要是事物的“秩 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 事物的“体积与安排”。 • 美在事物的形式、比例。
• 1、美是感性与理性、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美是由两个方面的要素组成的,一方面 是内在的思想的要素,一方面是外在的 感性直观的要素。 • 其中,思想是抽象的、无形的、看不见 的,思想的内容只有通过外在的形式表 现出来,人才可以认识到它的内在的本 质。
• 2、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黑格尔认为内容 即理念是主要的,起着主导的作用,是美的本 原、基础和灵魂。 • 理念(思想)本身不能显现自己,理念要显现 自己,就必须与具体的、感性的、个别的事物 联系起来,找到一个最恰当的表现自己的形式。 只有当内容与形式统一起来,成为一个自由的 统一体时,艺术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
(三)黑格尔
• 黑格尔( 1770——1831),德国著名的思想家、 哲学家和美学家。他的美学和文艺思想集中体 现在《美学》这部论著中。 • 黑格尔把美学叫做“艺术哲学”、“美的艺术 的哲学”。他关于美的一个著名定义是:“美 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个定义是对西方美学 思想发展的一个总结,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
“自然替艺术定规则” • 艺术的规则不应是一种“定式”,不应是“机 械的模仿”,而是要通过作家的天才的创造能 力自由地表现出来。
• 科学是可以模仿的,而艺术则不能通过模仿去 学习,比如牛顿可以把他的伟大定律传授给别 人,而伟大的诗人荷马却无法教会别人写出他 的《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那样伟大的诗 篇。 • 原因就在于艺术是一种独具个性的创造,艺术 没有现成的固定的法则,艺术的法则出自艺术 家的“自然”的创造。所以,“自然替艺术定 规则”。
《冬日吟荒野老柿树》
• 孤身挺立荒野中,暗夜可曾盼天明。 • 铮铮枝干瘦如铁,来年秋日一树红。
• 题记:
• 20011年1月25日送友人回渭北乡下老家,在旷野见得 一棵光秃秃的老柿子树迎风站立,有感树之寂寞、坚 韧。
寒冬于艺术楼湖边观冻鸟 (2011-01-12 11:11) • 厉风凄雨满湖冷,伫立枝头一何静。 • 状似枯叶千百片,苦寒尽在丛林中。
• 1、逝去的东西不会再来。回忆过去总会 有甜蜜的忧伤。
• 2、时间距离可以使人发现美,也可以使 人发现丑。
审美距离小结
• 1、如果没有距离,也就没有空间和时间, 也就没有节奏。而节奏是生活所必需的。
• 2、距离产生的美其本身不一定是真实的, 但它产生的美感却是真实的。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第二章 中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 本质的探讨
第一节 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 探讨
• 一、从主观上(精神上)探讨 • 二、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上探讨 • 三、从社会生活探讨
一、从主观(精神)上探美
• • • • • (一)柏拉图 “美是理式”。美根源于“美的理念”。 “理式”与世界本原。 “影子说” “柏拉图式的恋爱”
• 审美判断也不同于逻辑判断,逻辑判断 涉及概念,而审美判断不涉及概念,只 涉及对象形式引起的快感。人们在审美 判断时不能涉及概念,“美是那不凭借 概念而普遍令人愉快的。” • 这是一只小山羊。 • 这只小山羊真可爱。
• 3、在审美判断中,美是“无目的的合目 的性”,“无功利的合功利性”。
如何理解“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二)毕达哥拉斯:
• 美在形式说: •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美在和谐,形式的 和谐)首倡“美在形式”的理论。
• 毕达哥拉斯既是一位哲学家、美学家, 又是一位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他认美是 和谐与比例”,“和谐是杂多的统一, 不协调因素的协调”。
• 认为美同事物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均衡、 对称、比例、和谐、多样统一分不开。 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 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
• 题记: • 今日寒风凛冽,艺术楼湖对岸的灌木丛中挂满了百余 只灰白色的鸟,一动不动,状似满树枯叶,给人一片 死的寂静。人冷,鸟亦冷。
• 古松、翠竹: “清风亮节” . • 由此推论,美感不过是“我的情趣”和 “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瑞士布洛(1880—1934 )的“距离说” • 这里的距离,指的是事物和人的实际利 害之间的分离。 • 距离是形成审美态度的必要条件。 • 距离有: • 心理距离 • 空间距离 • 时间距离
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 克莱夫· 贝尔《艺术》 • 形式:指由线条和色彩以某种特定方式排列组 合起来的关系形式。 • 意味:则是这种纯形式背后表现或隐藏着的艺 术家独特的审美情感,这种审美情感是“意味” 的唯一来源,即形式一旦表现了审美情感,它 就有了意味。
(三)达.芬奇
• 《画论》。美是和谐、比例。
• 1、认为美“只能是主观的”。
• 2、认为审美是一种趣味判断或鉴赏判断。
• 审美判断是以情感为内容的,它不同于 单纯的快感。单纯的快感等于某种欲念 的满足,涉及利害计较; • 审美快感则是一种不计较利害的自由的 快感。人们在审美时,不能涉及到利害 感,有用的不一定是美的。否则,不是 审美判断。
• (六)、狄德罗: • 美在关系。长文《论美》: • “美是存在于事物中的一种品质,这种 品质就是关系。事物因关系而美。” • “美总是随着关系而产生,而增长,而 变化,而衰退,而消失的”。
• 但关系到底是什么,什么样的关系才是美的, 还很模糊。 • 其最大贡献是突破了过去把美当成某种单一的 现象,或者某种孤立的因素,而是从自然和社 会生活的各种相互关系中来理解美。 • 关系千差万别,因而美也千差万别。随着关系 和人的思想的变化,美也在发展和变化
• 4 、能给一些人快感的事物,也必然会给另一 些人带来快感。 • 康德认为,只有在上述的主观态度中,人才能 审美,事物才是美的。
康德的“游戏说 ” • 认为艺术是一种自由的游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第一,从艺术的创造过程来看,它是自由的、 不受束缚的,没有世俗功利目的的压迫,没有 强制性,如同游戏一般自由。 • 第二,从艺术欣赏来看,也是自由的,人在欣 赏艺术作品时,被艺术所具有的美的形式所感 染、所陶醉,人全身心沉浸到对象里面,物我 两忘,获得了一种情感的愉悦。
对“美是理式”的评价:
• 其长处在于: • 区分了“什么是美的”和“什么是美” 这两个概念。极力要找出美的普遍性、 美的本质。
• 其缺陷在于: • 他的“理式”是不可知的,神秘主义的。
(二)康德(1724—1804)
• 《判断力批判》分析人在什么样的主观 条件下,一件事物对他才是美的。 • 主要有以下内容:
(五)德国立普斯(1851—1914)的“移情说”
• 移情,就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 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 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 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同时人自己 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多少 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
• 他从心理学出发研究美学,认为审美对象表现 出的由审美主体所赋予的生命和灵魂,使自身 具有审美价值。 • 他从三个方面界定了审美的移情作用的特征: (1)审美对象是一种受到主体灌注生命的有 力量、能活动的形象; • (2)审美主体是“观照的”自我; • (3)主体和对象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所谓“无目的”,指审美没有客观的实用 目 的,即不考虑对象的性质和用途。与概念、 利害无关。例如判断一朵花的美,并不需要 先弄清花的概念,也不需要考虑花的用途。 这就是没有目的性。
所谓合目的
但花的形式却能引起主观的认识功能和和谐 的自由的活动,这又是合目的性。 审美没有其他目的,只是为了通过事物的形 式获得主观情感的满足。
关于美的客观性的结论 • 对同一件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 觉,有的人美感强一些,有的人弱一些。 但人们不会对一些毫无审美属性的事物 产生美感。
美的属性是什么
• 美的属性也就是人的属性。
三、从社会生活来探讨美的根源 • 美在生活。
• 5、婚姻中的爱情需要距离。这个距离就 是双方的人格的高尚、典雅清新的一如 往常。没有了美好的一面就没有了距离, 没有了诗性的一面就没有了距离。许多 女性婚后放弃了自己的清雅和追求,变 得粗俗、邋遢、随意,结果降低了自己 的层面,也就少了诗意的一面。
• 6、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要保持距离,这 种距离不能不太近,也不能过远。 • 距离太近,容易和实用的功利相联系。 距离过远,又使人不能欣赏和理解对象。 • 这是一种适当的距离,即不即不离。
有目的而不合目的
• 带着“攫取政绩”的思想去大搞城市建 设。
• 一种淳朴的生活方式,符合了生命的本真,可 得幸福。 • 一种不含尘世功利的艺术追求,符合了艺术的 本真,可取得成就。 • 一种历经千年积淀的小镇或者城市,符合了城 市发展的规律,可得丰厚的文化底蕴。 • 一种兢兢业业、不计名利的工作态度,符合了 生命的本真,可得生活的意义。